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阿離 - 不是我,而是生生不息的我們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生活

【明報專訊】短短一小時的探病時間,走到牀前向她探問交代的醫護人員不下五個。自入院以來,不少醫護人員特地走來向她問好,表示支持感激,貼心照顧,「不是我何芝君,而是因為撤回國民教育科是大家的心願。」周一因絕食送院,五天後依然在醫院休養的理大前教授何芝君說。

不只是她,公民廣場的絕食者,每時每刻受到專業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這些醫生護士,每天在病房打生打死,放工後卻直奔政總,為絕食者量血壓度血糖,當更後又奔回病房;來自各行各業的義工,在政總早午晚輪值,任勞任怨為留守人士提供支援;文宣出版、物資補給,一開口仗義之手便舉到眼前。在這場馬拉松運動中,沒有「我」;絲毫與個人名譽與誠信無關,意義在我們。如果要哭,我們不為自己,而是為我城的再生;流的,是感動的淚。

一個倒下,一個接力

「十來歲的孩子,為什麼要他們做這些事呢?做大人的我們有什麼可以幫忙呢?」在公民開學禮前一晚,何芝君為絕食思前想後,想到自己的身體,想到家人的感受,想到行動的效用,掙扎一番,還是豁出去,「他們嘗試操縱香港人的思想自由,把我們變成某一種人,忠心於黨忠心於國的人,一方面遺害下一代,還牽涉到香港的將來。不單是意識形態、思想、或是做人的標準,這都衝擊着我所相信的核心價值,自由、平等、公義,牽涉到的不是幾十萬人的事,是全個香港的事。」在她決定絕食的一刻,身體便開始自動配合,吃不下了。

「你不要想着走得甩!不瞅不睬、避而不見,顧左右而言他,這些方法都不能阻礙我們。我們會繼續控訴抗議,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體來告訴你,我們不會放棄。」她努力拼着氣說。絕食之始,她的血糖由63.6,再跌破正常水平到3.0;逐小口喝糖水吊命,忍過疲倦頭暈反胃感覺,直至身體發出強烈抗議,她才決定退下;「那時候,要走一段小路才走到白車,途中要經過很多人。我覺得受注意的不應在我,而是整個運動。」一個絕食者退下了,接力的人還是一個個;學者家長,社運老哥,全部歸位,生命一個一個相連。

以人為本源,擇善固執

老公丁南橋一直陪伴她,心底不同意她絕食,還是笑言「好難反對,不敢不支持」。她跟中學師妹林鄭月娥都是擇善固執的人,然而在兩人的生命軌迹中,卻各自為「善」。何芝君回想小時所受的天主教教育,「很小的時候就印在腦中,覺得天主教會是普世的。我自小就覺得人人應該平等,沒什麼種族概念,因為人是最重要的,我不理他是中國人、巴基斯坦人、歐洲人、美國人,什麼都好,人,是最重要的。」還要的,是關懷弱勢,向不公義抗爭。

何芝君進大學時,祖父對她說入了大學不要被人利用,「因為叔公大學時在中國參加學生運動,後來被捉,就沒了,太婆哭得眼也有事。」然而她卻不怕死,投身天主教同學會當幹事。火紅的七十年代,國粹派、社會派的思想都在她身上印過痕迹,認中關社,更是主調,「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決定權,人人平等、要為弱勢出頭。進步的學生都會認識中國,但是我們想,如果你關心社會要由身邊開始,為香港做一些改革。」

當過老師、走過社運路,最後成了教授,那種擇善固執,依然熱切,「作為大學教授,我盡量拉闊學生的想法,多元化一點。我教一百個學生,十分一都未必有,如果可以啟發到他,令他變成一個關心社會、弱勢的人,我已經好開心。」對未能傳火的學生,她希望為他們提供多一個思考角度,尋找新的可能性,「到了十幾歲時,雖然可以再打開他的眼界,但一些很基本的取向或人的性情,是在中學時奠定的」,因此她對國民教育科如此入心,「那些很快受到啟發的學生,很多都是中學時遇上一個好老師。」

教學數十年,縱使退下來,對下一代還是留有一種寄盼﹕「我希望影響他們,令他們願意去尋找真相,發展獨立思考、分析能力。希望我的同學是學習思考,情理並重,懂得分析什麼是對是錯;價值一定要有,自由、法治、民主。」

地球正在新陳代謝

許鞍華的《千言萬語》,是對七十年代社運中堅吳仲賢的致敬,也是一首催人淚下的社運哀歌,主角阿東說:「結果都係得個桔,自己都幫唔到,呢個世界好人難做。」七十年代,左翼意識形態山頭四起,社運的火焰燒得正烈,中文運動、保釣、反貪;八十年代則為弱勢權益吶喊,何芝君創立的新婦女協進會也是在1984年出生。然而當九十年代橫空開展,聲色犬馬安定繁華,生活甜膩安逸,抗爭彷彿是遙遠的動詞,社運亦如沉睡的獸沉寂多年。前代學運猛將紛紛投身社會,身成老師、社工、傳媒、學者,「大家進入社會不同行業中,希望做到一些改革。但沉寂了好久,被自己的專業和個人生活侵蝕了。」

「反高鐵給我一種熟悉的感覺,一代人又出來了。」何芝君觀察到,近幾年大學生更關注社會,從以往那關注自身的ME世代脫殼而出。年輕一代對身處的世界有更多關懷,封塵多年的社會公義,慢慢迎風放光,「第二個浪出來了,80後提出的是關心弱勢,這班人主體性較強,但有歷史角度便更好;然後現在有90後接力了,一代後浪推前浪,眾志成城。」星期五晚上,12萬在地上閃爍的星星,彷彿是前人盼望的回應,「希望所在,人心不死。」何芝君說,氣弱卻堅定。

西西在《我城》說,人類將透過他們過往沉痛的的經驗,在新的星球上建立美麗的新世界;世界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是我們的。「什麼地方沒有我呢,我成為歷史,我成為過去的經驗,我是過去與未來的一道橋。」(西西《我城》)1970年代埋下的種子,今夕遍地開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