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府高官的強硬態度,到紅色或染紅媒體的抹黑警告,情況顯示,史無前例地,香港政府已經向自己的市民宣戰,它竟然要挑戰香港賴以自豪的普世文明價值,向學童灌輸指鹿為馬的觀念,偏頗的資料(將導致偏頗的價值判斷),媚俗的情感教育(昆德拉式:學生看見國旗升起或奪得金牌而落淚,人們因見到孩子們的落淚──噢,孩子多愛國啊!──而受感染落淚。第二種眼淚又比第一種媚俗。)試圖倒模思想之外,更批量生產感情。很難不叫人適時地想起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的片段:學童排隊,墮進機器被攪成肉醬。
於是,已經是時候展開最決定性的抗爭。
不發聲,不反抗,不義與謊言就會變成他朝的必然。這可能是香港可以繼續仍是那個我們所愛的香港的最後機會。要更宏觀地理解這次抗爭,說得準確一點,其實不僅是國民教育的爭議,也是真實與謊言的對抗,它更是文明與野蠻的爭戰──沒有理由,真的毫無理由,一個社會的發展,是從相對的開明民主自由,倒退到保守專制極權的,這跟世界總體的民主自由呼聲與進化背道而馳。在強烈的民意要求下,政府依然無動於衷,也只有野蠻的政府可以做得出。
所以,今天香港做的,不是抵抗國民教育(此詞不能按字面解,策略上,我們要團結「不反對國民教育但反對如今此種實施手法及教材」的一群戰友),不是抗共,而是防範本來已經擁有的文明常態,有可能突然的消失泯滅。在那種謊言的教育裏,它要求我們成為愚蠢的共犯,又或者口不對心的背書者。
不少評論指出,國民教育不是不可以,但現在問題是:不怕香港人不會用自己的一套去理解,說所謂香港因資訊自由,可通過別的途徑去undo現版本國教引來的毒素──但在正式學府中實施,把這些偏頗教育載進教科書,則有把擬用教材中的帶觀點性說法(??),變成「正統真理」的問題──香港民間向來對待中國雖也有偏左的觀點,但那除少部份左派學校實行外,不會列為正統論述,或所謂官方版本的「真理」。這引至的不幸將會是:家長如何一方面向兒童灌輸各種書本得來的智慧,另一方面又要undo這些教材中的謊言?
為何一個已達相當文明程度的社會要往倒退的腳步走?倒過來接受一套這樣的文明、知識及美學?(對,於我而言,孩子日後若要個個紅蘋果一樣對着紅旗流淚或歡笑,都是美學問題──我們當然不會忘記那批社會主義式現實主義的宣傳畫。)並且一步步發展出如大陸一樣的心態:大家其實都不相信,但表面上還是做足相信的樣子。
以上我相信已是反國民教育陣營以及認同此抗爭的香港人之基本共識,恕我又重複一遍。但有共識還是不夠。抗爭需要策略與目標,無論我們多渴望參與其中抱團取暖,這都只能是一場必須要有效率地達至成果的爭戰。再強調,這是一場爭戰,人們如果決定了參與,就不是為了要輸而來的,我們就是要勝出這場鬥爭。於是,良好有效的戰略無比重要。經過茉莉花革命,不少論述革命及其可行策略的書,有新有舊,陸續出版,當中有些抗爭策略的實戰啟發,我試圖整合其中給大家分享。這些竟見,能用則用,有啟發就最好,不然,也可作為參考,以廣見聞。
政府的想法
了解你的對手。政府遲遲不讓步,是因為它致命的自負,它以為香港市民的這場抗爭不會持久,尤如佔據中環的行動,最終只變為無關痛癢的小露營。開學一個禮拜,人就會散去。官員這樣想。它試圖用拖字決來消解民眾的熱誠。另一方面,它還沿用非常過時的批鬥手法,試圖拉出「黑手」,制造輿論,以為消解「黑手」的影響力就可息事寧人。
為什麼政府的想法會是錯的
但這個想法證明是錯的,除了因為政府低估了民眾對國民教育的反對聲浪,更重要是它完全錯誤地理解今時今日的社交網絡革命的基礎(這個真與人無尤,確是政府跟不上時代的表現,因為從中東到北非,社交網絡在新一輪革命中所擔演的角色有目共睹,極權政府沒法把握它的成功之道),那就是具規模的民眾運動,已並非來自個別焦點的領袖去引領,學民思潮也好,教協也好,都不過是當中的元素,更重要的是,通過facebook溝通及表態的同人都知道,有無數個組群在發揮影響力,學界、創作界、專業人士、社會活躍份子、平日的宅男也好,總之是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他們同時作出聲援的呼籲,這呼籲是跨界別及地區的,它形成了抗爭理論中的power block──並非經常結聯在一起的實則團體,但一遇到有共同的敵人或抗爭目標,它們即時組合,像變形金剛一樣,從各自分散變成團結統一前赴後繼的強大力量。你根本猜不到它的領導是誰,正如網絡上有無數聲援的團體聲音。這股力量是執政者難以克服的,因為它根本沒有單一源頭,沒有嚴謹組織,但機動出擊,成就大事。最重要是,它們擁有力量是因為真正得到廣泛的人民認同。
抗爭策略
由此,在政府拒絕回應,在除撤科外並無任何商量餘地下,反國民教育行動人士,只能通過具體的擴大行動來達到成果。這種效果是必須通過有影響力的行動來達致。所謂不合作運動的延伸,就是不止於局部的不合作,而是通過認同者的合作默契來達至不合作的功效。
我說的是:應包括逐步升級的罷課及社會不合作運動。
罷課,最該響應並投入的應是大學生界別──為了我們的弟妹,理應這樣,且不該是象徵式的9.11半天。大學生向來該是這種社會運動的中堅,今天大學生的相對缺席(未開學難以組織?),是香港大學生應反省的一個事實。相對中小學生相對受家庭管制的身不由己,大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理應自發支持,全港範圍的罷課預警(未開學也可作出警示),以示有志者的團結。
中小學的罷課,未必是不用學生上課,而是有志的教師應用罷課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有啟發的公民教育──例如解釋為什麼要罷課這課題本身。
不合作運動其實是包括跨界別有志者的合作,在那著名的馬丁路德金率領的蒙哥馬利巴士杯葛運動中,其啟示是什麼呢?那就是當杯葛或不合作運動展開,社會各界有志之士應作出身體力行支持。在那次民權運動中,黑人杯葛坐巴士,而有志者則自願提供免費接載去支持那些已步行得太累的黑人兄弟。他們寧願以疲累的腳根,以代替疲累的靈魂。
換位思考,香港的士司機大佬可以進行罷載,但提供免費接載到達廣場支援的朋友,良心商店可進行罷市,但向廣場供應持續抗爭的精神及食物養份(水、食物以至書本),制造廣場上的深夜食堂書堂。更多歌手可以出席現場打氣(現在除明哥外,下一批歌手有誰和應?林夕wyman是否真合作來首Can we talk?)。這當中一定會涉及短期部份香港人的不便,大家要諒解,但可換來長遠的文明持續。
成立有效社交網絡組群
以幾次所謂facebook/twitter
revolution的經驗,社交網絡的即時動員及指導性非常明顯。首先它可以不同興趣組來形式,結聚有相同志向的不同組群,各自發功。
它也減少了舊世代革命焦點領袖的單一危險性,那就是,令政府了解到,抗爭的不是一個可見有形的反對派頭目,而根本是一班不記名的,只不過是有共同抱負的幕後行動者,他們共同維修(??)並更新最新現場情況、政府的回應,並有效地作出調配資源及組織對抗行動,準確掌握現場及社會形勢,隨即作出對應,把抗爭變得更實在而有效。
面對民間的壓倒性聲音,政府其實應作出明智決定。說回頭,政府其實留有後路,現前線做醜人的是林鄭,梁振英還未直接表態,只含糊其詞。良好意願是:留了這張牌給梁振英──搖身一變,他可以成為一個順應民意的特首。
Agreed.
回覆刪除留了這張牌給梁振英──搖身一變,他可以成為一個順應民意的特首。
Long Live CY.
Day Drea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