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治
2012年9月4日
香港的國民教育爭議,出現洗腦一詞。反對者,認為洗腦乃毒害兒童,支持者之中,如老土共認為,各國都有洗腦教育,腦袋洗一下,不是很好嗎?
反對者視洗腦為貶義詞,支持者視之為平義詞甚至褒義詞。為什麼會這樣的呢?這除了政治信念不同之外,也牽涉中文的選詞用字。洗腦是心理學用於極權統治,是用系統性的方法,重覆地、慢慢地對人進行密集性觀念灌輸,以改變其原有的思想和態度,令人不知不覺相信了某事或信任某個組織。政治組織、宗教組織和商業公司都有用洗腦,但以極權國家用得透徹,因為商業組織、宗教組織的資源有限,而且無法全面強逼人家接受。
洗腦一詞來自美國的英文brainwash。原意是指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南北韓戰爭期間,美國士兵被中共俘虜之後,日夜接受中共的思想改造,獲救之後回到美國,竟然幫共產黨講好話,忘記了美國的自由精神,於是美國記者Edward
Hunter就用brainwash一詞來描述此事。
在一九五〇至五一年期間,毛澤東提倡幹部要批評和自我批評,動員知名文人學者下鄉,學習土地改革的成效,毛稱之為「先洗澡後洗腦」,身心洗乾淨,去除封建餘毒。毛澤東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中共七大代表大會做政治報告,題為「論聯合政府」,毛說:「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
他用的洗臉、洗滌與黨員的思想工作,用的是洗心革面、潔身自愛的意思,有乾淨、純潔、去除污垢的意思,是褒義的。然而,若我們不贊同共黨的思想灌輸和黨員培養,就不要用洗滌、清潔、洗腦之類的字。應該直接用「荼毒」一詞。
荼是苦菜,毒是螫蟲,如蠍子,比喻苦痛、毒害。荼毒是古語,《文選·潘岳·寡婦賦序》云:「斯亦生民之至艱,而荼毒之極哀也。」後來有荼毒生靈、荼毒人心之語。
中共式的國民教育,譴責它是洗腦,固然可以,但也應該交替用荼毒人心來描述,更為清晰。政治鬥爭就是語言鬥爭,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語言都不懂得,豈能得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