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
幸福不可求
偉大的奧地利心理學家法蘭克(Viktor
Frankl)逾六十年前送給我們一份無價的智慧禮物,至今仍極有意義。二戰之前,法蘭克在維也納擔任精神科醫師,花了將近二十年時間,治療成千上萬名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病人。他試圖幫助病人不僅終止憂鬱,還能真正幸福生活。最後,他基於自身臨床工作的牢固基礎,發展出一套全面的幸福理論。他的經典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獲美國國會圖書館譽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十本著作之一。法蘭克在這本書中寫道:幸福是不可求的,它是過有意義的生活自然產生的結果。你越是直接追求幸福,得到幸福的機會越低。直接追求幸福或許可帶給你短暫的感官享受,但無法帶來滿足靈魂的真正幸福,那只能靠過有意義的生活達致。
法蘭克告訴我們,人可以藉由三種方式發現自身生命的意義:做有意義的工作,無條件地愛其他人,以及在苦難中找到意義。
在苦難中找到意義可能是法蘭克最深刻的教誨。所有人生命中必然會經歷失落與悲痛。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苦難。法蘭克指出,在最艱難的環境下,我們擁有的最後自由,是選擇如何反應的自由。
以下簡單公式反映了這道理:
絕望=苦難-意義
如果我們無法從自身的苦難中找到任何意義,如果我們認為這是隨機事件或我們自己運氣不好,我們將墜入絕望的深淵。極端情況下,人們會因此自殺。但如果我們可以從苦難中找到一些意義,絕望感即可減輕;如果我們可以找到很大的意義,絕望感將完全消失。
法蘭克1942年遭納粹政權拘留,被迫在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中試驗自己的理論(名為logotherapy,意為「意義治療」;logos在希臘文中是指「意義」)。他在奧許維茲(Auschwitz)及其他集中營住了三年左右。被送進這些集中營的人,逾95%死在裡面。法蘭克度過了這段嚴酷的日子,並幫助許多人生存下來,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生命有一個宗旨:幫助其他人發現他們的人生意義,並因此得到幸福。雖然他被補時,第一本著作的唯一手稿隨即被燒毀,他後來寫了39本書,獲得29個榮譽博士學位,直到1997年逝世,享年92歲。他的努力改變了世界各地無數人的人生。
利潤也不可求
賺取利潤是經商必要和可取的結果。事實上,經營一家不能持續產生利潤的公司,是對社會不負責任的事。賺錢的公司可以成長並持續實踐自身的崇高宗旨,其利潤有助促進社會成長和進步。企業的利潤為國家貢獻稅收,替政府的運作和人們仰賴的許多公共服務提供資金。
一如追求幸福的最佳方法是不直接以幸福為目標,追求利潤的最佳方法是不以賺錢為經商的首要目標。將法蘭克的理論應用在企業經營上,我們可以說:企業若能抱持某種崇高宗旨經營業務,將業務建立在愛與關懷而非恐懼和壓力上,並從逆境中成長,賺取利潤便是自然的結果。一如幸福,利潤弔詭之處,在於不直接追求利潤反而最可能獲得利潤。
如果一家公司為了增加股東價值,只求利潤極大化,不關心整個體系的健康情況,它或許確實能在短期內賺取利潤,甚至可以持續多年(視乎競爭對手的管理有多好)。但是,體系中的各方是相互依賴的,企業忽略或惡待其他利害關係人,最終將產生負回饋環路(negative feedback loop),導致整個體系偏離理想狀態,損害投資人和股東的長遠利益。如果不能使顧客持續滿意、員工積極投入工作並樂在其中,同時獲得社區的支持,短期利潤最終將是不可持續的。(以上摘自第三章)
諷世者堅稱,自覺資本主義不過是樂觀的空想──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商業的核心追求一直是利潤極大化,甚至沒有任何其他目標可以相提並論。
我們堅信,一家公司要好好實踐其宗旨,利潤是不可或缺的。利潤為世界創新和進步提供必要的資本,沒有利潤就沒有進步。如果你的收入僅夠支付你的成本,你的影響將微不足道。全食超市今天對世界的影響遠大於30、20或10年前,因為我們多年來利潤豐厚。這大大增強了我們成長和實踐崇高宗旨的能力。我們因此有能力觸及和幫助數百萬人,而非只是數千人。
問題是,多數公司追求利潤的方式,就像誤入歧途的人追求幸福那樣。如前所述,奧地利心理學家法蘭克曾說:「幸福是不可求的,它是自然產生的。」沉迷於追求自身幸福的人,往往是過度自我中心的自戀狂。幸福是過有意義的生活、服務他人、追求卓越、個人成長、友誼、養育子女、愛和慷慨等美好事物的副產品。同樣道理,賺取利潤的最佳方法,是不以利潤為營商的首要目標。利潤是崇高的宗旨、優秀的產品與服務、顧客喜悅、員工滿足,以及服務社會、保護環境的副產品。企業若將利潤提升至至高無上的地位,最終將發現這是愚不可及的事。(以上兩段摘自附錄C)
原文書名:Conscious Capitalism:Liberating the Heroic
Spirit of Business
作者: 約翰.麥凱;拉哲.西索迪亞
原文作者:John
Mackey, Raj Sisodia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社:天下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