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臉書上的追求公道,往往是一面之詞,若再加上花生友的推波助瀾,一面之詞變了人多口雜,鬧劇則易淪為悲劇,沒完沒了,跟最初之所謂公道距離愈來愈遠。香港電視新聞相對於台灣,專業得多了,極少把臉書上的瑣碎叨唸轉為「新聞」以擴大渲染,此乃香港之幸,守住了最起碼的底線。
台灣電視新聞頻道幾乎變成臉書和YouTube的轉播台了,十有七條新聞皆源自於社交平台,記者像老鼠般守候於電腦屏幕面前,不斷搜索芝麻綠豆的訴苦議題,然後跟進,然後炒作,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未審先判和小事化大,彷彿這便是「公共利益」,說穿了,其實只像鄉村小鎮的紛爭風波和家長里短。有台灣人經常自詡為「國家」,但電視傳媒所展示出來的氣度卻是「國家的身分,小鎮的視野」,可笑復可哀。
隨手舉個例吧。前陣子某台竟有這樣的新聞:先報道一位十八九歲年輕人在臉書控訴,因請病假而被快餐店僱主責罵和炒魷,年輕人當然回敬毒罵,哭哭啼啼地指控僱主無良,遂贏得臉友們同情兼幫口。記者二話不說,依據臉書資料往訪店主,劈門即問「你為什麼這樣對待年輕員工?」僱主一邊忙着看店,一邊臭着臉地解釋原委。記者小姐,那年輕人才上班數天,工作態度欠佳,昨天竟然曠工失蹤,我到中午才找到他,他就說自己病了,要請病假。請問他臨時請假,又不主動請假,彷彿一切理所當然,毫無責任感,害我在這裡獨力忙到焦頭爛額。如果你是我,會不會炒他魷魚?
電視新聞雖然把店主的回應播出了,但新聞的開始標題和結論取向仍把店主描述為「無良僱主」,只不過輕輕地加了兩句,對錯自有公論,年輕人亦應有責任感之類,任誰看完,皆仍易覺得店主不近人情、軟欺少年,就算是給他們打個三七開、五五開的同情分,各打幾板,亦有可能對店主構成實際傷害,因為少年可以很快破涕為笑,閉門在家打他的魔獸聯盟電玩,店主則仍要打開門做生意,在客人和家人面前形象受損,須花很大力氣始足彌補。
不知道是因為懶惰抑或無知,這類新聞充斥着台灣電視頻道,一段一段的許多所謂新聞只是「消費投訴報道」,新聞頻道淪為八卦小報的投訴版面,不知所謂,不忍卒睹。台灣困局,絕非僅限於經濟低迷和兩岸緊張,更不止於藍綠惡鬥,而更是,專業淪喪,新聞就是表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