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生活
2016年7月3日
【明報專訊】沒有鋪天蓋地宣傳、末世的爆炸奇觀、性感偶像賣弄身段,英國片《天眼狙擊》(Eye in the Sky)不屬於美國片廠旗下,不是blockbuster。但正正是大片重重複複,一塌糊塗,《天眼》反是暑期檔目前為止,看得人最血脈賁張的佳作。Guy Hibbert劇本有條不紊、層層遞進,導演Gavin Hood處理得十分精準。
那只是一天發生的故事,嚴格而言,甚至只是某個下午。《天眼》濃縮的時空及場景,令它有劇場的逼力。類似同類的祖宗《十二怒漢》,因為時間及空間的先天局限,更得依賴對白詞鋒及演員的駕馭力。難度很高,但當編寫及拍得好看,力量非常強大。
《天眼》的故事峰迴路轉,這裏不便劇透,只簡述故事設定。英國軍方得到情報,非洲索馬里的恐怖組織在肯亞首都奈洛比活動,其中一對夫婦更是英方頭號通緝分子,妻子原為英國人。英美軍方聯手的「白鷺計劃」,本來只是遞捕行動。奈何事態有變,英指揮官Powell上校(演出精彩的Helen Mirren)想用導彈把他們一舉殲滅。惟按程序要求,轟炸需得英、美政要首肯,Powell必須爭分奪秒。另一方面,恐怖分子大本營旁邊街頭,一個小女孩正兜售大餅。若真的轟炸,小女孩一定凶多吉少。
不知有心或無意,《天眼狙擊》這個名字,跟1992年另一部電影《天網追擊》(Patriot Games)只一字之差。《天網》是那年頭諜戰名片,出自小說家Tom Clancy之手,主角Jack Ryan是中情局情報員,由夏里遜福飾演。《天網》最精彩一幕,Ryan被領進中情局一家密室,見證一次暗殺敵軍的行動。對象是藏身利比亞沙漠的愛爾蘭共和軍。直播屏幕上,乃衛星拍攝的即時畫面,沒有聲音,是夜攝鏡的活動影像,遠距離看着敵方好夢正酣時被偷襲。作戰室寧靜得可怕,大伙兒凝視畫面不語。在軍方高科技監控及嚴密部署下,恐怖分子只能任由宰割,全無招架之力。
權力懸殊 政府與個人
二十多年前《天網》這場戲看得人不寒而慄,因為它突出了超級大國與游擊組織的「看」與「被看」、「法內」與「法外」權力關係。中情局是操生殺大權的全知者,有國家資源作後盾,暗殺名正言順,眾人出奇的冷靜,一切來得理所當然。雖然那幫共和軍屢次威脅Ryan家人的性命安危,但連他看着行動直播也不是滋味,絕非大快人心。《天網》還有一點堪玩味,當時偵察沒今天先進,故事裏局方認定利比亞營地上就是要對付的共和軍分子,只憑一幀衛星照片,遠遠的俯拍一個女人胸膛(線報說組織有女成員)。權力的懸殊,除了看與被看,政府與個人,還有男人與女人。
《天網追擊》此震懾名場面,可說是《天眼狙擊》整部電影的骨幹。《天眼》由一場戲轉化為一部電影,鋪墊得更周密,角色的矛盾糾葛說得更詳細。故事由Powell這位女軍人出發,更大大增加了性別的趣味。時代或許變了,憑今天英美軍方的高科技,《天眼》的目標很確鑿,毫不含糊(狙擊對象同為女性)。然而,超級大國剿滅恐怖分子的道德衝突,絕對沒有因為科技進步而解決。
比較起來,作為體現權力的「看」,在《天眼》中分工精細太多了,堪稱天羅地網。無人駕駛飛機,兼具監控及轟炸功能。無人機在肯亞境內航行,控制的美軍機師在內華達州空軍基地長距離遙控。兩個人躲在基地密室,已跟置身現場無異,又沒有損兵折將的風險。若無人機的高清影像還不夠近、有盲點,地勤特工還有各種先進監視、監聽設備。《天眼》的遙控蜂鳥、甲蟲如入無人之境,偷窺及竊聽科技令人大開眼界。然後,無論遠近拍得的影像,即時由珍珠港海軍基地進行人臉辨識,分秒就知結果(裹起伊斯蘭婦女的頭巾亦無補於事)。無人機、特工、遙控蟲鳥就是決策者的「耳目」,Powell上校、在倫敦的Benson中將(本片是Alan Rickman的遺作之一),及內閣Cobra會議室的政要,全程緊盯着屏幕的監控影像。不免聯想起美國滅殺拉登時,奧巴馬與希拉里等眾人在白宮戰情室,神色凝重地「看」的經典照片。很有趣,「影像」永遠是我們世代的王道與迷思,你可說影像力量(一張敘利亞小孩難民遇難的照片改變世界),但「有圖有真相」背後,突顯了世人之偽善、不求甚解——眼不見為乾淨,看不見的屠殺只是統計數字;親身見證的濫殺無辜,卻一個也嫌多。
細節極好看演得有層次
《天眼狙擊》比得上近年美國最好的反戰片如《追擊拉登行動》(Zero Dark Thirty),research認真,細節極好看。局勢複雜,沒有太臉譜的人物——少許醜化倒是有的,像不斷延遲決定、眼中只有公關的政客,食物中毒的狼狽外相,以及只顧「乒乓外交」的美國國務卿。對了,電影中「中國」在世局的位置很邊陲,打乒乓球一場的光影特別奇怪,背景的共產黨標語完全不對(「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證明中國再有錢,還沒法躋身英國戰爭片的眼裏。
《天眼》的編導,多少覺得政客對戰爭沒建樹,最想說的還是軍人處境(導演還粉墨登場演軍官)。Powell、Benson到負責操作的兩個無人機機師,三個不同的官階,各有難處。機師受的壓力最大,因為不諳全局,只是執行命令,道理上站不住腳。兩個演員全片坐在密封控制室,演得有層次,十分好看(《天煞2》的Angelababy處境類同,演技則判若雲泥,劇本高下立見);機師的casting恰到,Aaron Paul有點名氣,Phoebe Fox很清秀。中將Benson負責應對政府高層,故事開始不久,他在行動前購買玩具;除說明他的父親身分,亦好襯托任務前後,一天內宛如隔世。最後,即使由頭到尾最「鷹派」的Powell,不到黃河心不死,偶有惻隱之時。電影給Powell最微妙的設計,是一串經常把玩在掌的佛珠。
戰爭中,首當其衝的是真相
Eye in the Sky,除了軍方無處不在的「天眼」,大概還有「人在做,天在看」的意味。影片開首引埃斯庫羅斯(Aeschylus)名言:「戰爭中,首當其衝的是『真相』」(In war, truth is the first
casualty)。除了傷及無辜、草菅人命,在戰事之中,什麼都化約成風險管理的數字,「附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聽上去是何等輕描淡寫的修辭!數字還可被詮釋扭曲,以便出師有名,預防未來更大災禍。只是,眼前具體的無辜小生命,跟日後恐襲的推算傷亡數字之間,該如何權衡?這是《天眼狙擊》提出的道德兩難。
只好記着「天在看」,An eye in the sky。不能因為你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代表可以取代上帝。《天眼》的編導,告誡的當然是超級大國政府。
文:家明
編輯:蔡曉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