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陶傑 - 甘地絕食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9月5日

當代的絕食之父,當然是印度聖雄甘地了。

絕食絕不是什麼「激進」的抗爭,這是沒有見識的香港特區庸官的愚見。邏輯很簡單:如果絕食是「激進手段」,甘地就是「恐怖份子」了。國際定義,絕食是非暴力抗爭的一種方式(A method of non-violent resistance),非暴力,就等同「激進」?可見特區的什麼班子是什麼水準。

甘地一生絕食過許多次,早年是抗議英國殖民統治,最長絕食了二十一天,英國人把他關在監牢,甘地照樣絕食。最後的一次,是印度獨立前夕,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自相殘殺,為了呼籲團結,甘地七十歲老人家,再絕食一次,感動了全民。

絕食抗爭,不一定成功,要看對象。甘地絕食很有效,因為他的敵人是英國。英國是耶教國家,十九世紀初廢除了黑奴制,知識份子的自由黨當政,二十世紀初,婦女又爭得了投票權。

甘地的絕食,是絕給英國本土的民意看的:你們是一個君子之國,崇尚公正,有正義之心,你們都是Gentleman,那麼你們憑什麼佔領我們的國家不走?憑的是什麼道理?

英國人到底是講公平、講道理的民族,崇尚博弈的體育精神。甘地自殘體膚,得到英國的知識份子和中產階級同情。英國有新聞自由,記者也覺得甘地了不起,覺得人家有如此大慈悲人物,我們還用鎗炮鎮壓,是我們不對。

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戰後英國退出印度,英國人對甘地,惺惺相惜,拍了一齣《甘地傳》,如實歌頌這個偉人的義行。

甘地向英國人絕食,因為英國人到底是君子,而且不會殺人如草芥。換了一個殘暴不仁的目標,絕食、自焚都不會打動分毫。絕食的甘地,要有一個份量相當可敬的對手,才可以成全他的英名,英國和印度,有這一段高尚的宿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