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2009年1月9日、1月16日
我們這一代人,大大拉高了生產力,造成物質上的豐足,這算是我們對你們的貢獻。不過,我們這代人建基於貪婪、縱慾和短視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後患無窮,很值得大家青少年警惕﹕我們的價值觀出了偏差,對物質的崇尚走火入魔,對自然環境資源濫用濫採濫伐濫捕濫糟蹋,我們給你們留下不少後遺症,凡此種種,大家青年朋友要醒覺,我們兩代人要共同彌補。
社會的發展,取決於人的意識和行為。簡單地說﹕未來30年,人類的行為有兩個問題值得大家探索﹕(1)一如過去的30年,人類的生產力將繼續提高,我們如果不增加消耗,如何處理「過剩」的生產力?(2)過去30年,全世界都鼓吹生活質量,崇尚消費性休閒,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生產、消費和累積的關係?
我認為汲取西方國家過度消費的教訓,未來30年,大家應該在已有的經濟基礎上,將部分生產力從生產和消耗向可持續發展轉移。舉一個簡單例子﹕有機耕種沒有公害,但有機蔬菜比普通蔬菜價錢高幾倍,如果我們真有過剩的消費力,青年朋友是否應該考慮﹕用較高的購買力促使農業進一步向有機耕種轉移,而不是將較高的購買力用作暴飲暴食和浪費食物?回收和正當處理舊電器的成本是否應該算在電器的原始生產成本之內,消費者在不停購買和更新電器時是否應該預付這種後續成本?今天我們說產能過剩,消費力高,造成嚴重虛耗,只是因為我們的價格模式並不完整,當中沒有各種各樣的社會成本。
從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我們對生產和消費的關係應該有3個要求,在循環再造、再用以外,還要減少。金融海嘯暴露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歐美人民近年的極端消費。一些西方人的消費態度出問題,工作態度同時惡化。我經常去英國,30年前,不少人詬病英國人懶散,如今舊病復發,過度縮減工時之餘,酒店機場公共交通服務欠佳,託詞借故曠工時有所聞。
大家不要以為中國人有與生俱來的中庸勤儉樸實的遺傳因子。歷史說明我們沒有,我們有的只是文化,文化不靠血統,要靠傳授。
-------------------------------------
【明報專訊】大家從傳媒報道和家長口中,大概知道金融海嘯源自美國,在歐洲擴大,對世界經濟和香港經濟造成重大衝擊,世界經濟正面臨二次大戰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我們生活在香港,已經算是比較幸運的一群,我經常出外公幹,知道亞洲其他地方的情況比香港壞得多,英美更是一片愁雲慘霧。
金融海嘯和癡肥有什麼關係?
共同成因:對物質和生活的態度
前幾天,英國政府剛剛啟動了耗資8億港元的宣傳計劃,喚醒英國人,要注意日益嚴重的癡肥問題。據專家估計,假如英國人不扭轉飲食習慣,40年後,全國將有九成兒童有癡肥問題,並因此罹患糖尿病和心臟血管病等疾病。
金融海嘯和癡肥有什麼關係?兩件事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但有一個共同成因,就是西方人近年對物質和生活的態度。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用「漁樵耕讀」四個字概括了生活的物質和精神內涵﹕自己打魚,自己採柴,自己耕種,有了生存的條件,再讀點書,吸收知識,修心養性,就有了豐足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飛躍發展,其中一個體現是物質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更為豐盛。2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人類的生產力,這段歷史,課本中有介紹。過去幾十年,由於科技發展和大規模使用機械、化肥和農藥,人類的生產力再次得到突破性的提升,物質供應的充裕,史無前例,部分社會更出現嚴重過剩現象。
今天說起來,大家青年朋友會覺得是天方夜譚,但四五十年前,也就是我這代人成長的年頭,香港有不少家庭買不起新鮮的肉食,因此路邊街市經常有小販擺賣前一晚酒樓筵席剩下的燒味。那個年頭,中小學生上課穿的校服,就是最好的衣服,因此不少學生穿著校服去參加親友的飲宴。腳上的皮鞋、膠鞋,只要不破爛,日子就算過得可以,青年人不會要家長買名牌球鞋,那時候不要說香港,連美國人也沒有名牌球鞋這回事。大家青少年朋友今天看電視台播的40年前拍的「粵語長片」,會發現演員都是身材瘦削,全身沒有多餘的脂肪,「波叔」梁醒波已經是最豐滿的一位;黑白片年代的英美演員也一樣。沒有人需要減肥,更沒有人付錢參加減肥療程。大多數家長不必催勸小朋友吃飯,因為那時候的青少年不愁吃剩,只愁吃不飽。
今天香港不少餐廳都賣自助餐,自助餐的普及,也只是近30年的事。餐廳賣自助餐,因為食材大規模生產,價格低廉,佔經營總成本的比例低,因此以量和種類作招徠。新加坡政府近年不斷規勸人民吃自助餐的時候,不要浪費食物,也曾經有餐廳設立罰則,對吃剩碟中食物的顧客罰款。新加坡、香港、大陸、台灣和歐美的人民吃自助餐的縱慾和貪婪,不僅浪費食物,更說明近幾十年人和物質關係的變化。
在香港一類的經濟發達社會,食物浪費的問題很嚴重,原因主要是食材價格低,而價格低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為了達到低成本、大量和高速生產的目的,不擇手段,罔顧公害,罔顧健康。我們為了以低價滿足口舌之慾,活雞活海產的養殖、運輸和販賣手法,很值得質疑;我們用大量化肥農藥種糧食和蔬果的方法、濫捕魚類的手法,也很值得質疑。
說起貪婪,大家的家中有多少東西買而不用?有多少東西用過一兩次就束之高閣?有多少東西因為上面印上名牌子的商標,你多付了一兩倍價錢?有多少東西可以循環再用而不用,變成堆填區的垃圾?
物質主義破壞大自然
遺禍後代須補救
近幾十年,由於生產力有了爆炸性發展,發達國家的商品產量遠遠高於生活需要,產量高於需要,商人就要想盡辦法催谷和誘使消費者消費,要打動消費者的虛榮心,以高價錢買入名牌產品作炫耀之用。因此促銷手法層出不窮,電台報紙雜誌的商品廣告鋪天蓋地不在話下,街道上、公園裏,甚至音樂廳和運動場,我們都擺脫不了商品的形象和促銷廣告。
商人大力促銷商品,消費者買入超出自己需要的商品,這裏面有一個前提﹕消費者要有較大的購買力。如果消費者的購買力跟不上,哪怎樣消費?答案是借錢消費。怎樣借錢消費?答案是信用卡。信用卡的普及也是近30年的事。月中「碌卡」,月底不還清卡數,拖拖拉拉幾個月,甚至「卡數疊卡數」就是借錢消費。
用信用卡借錢消費,表面上很正常,不過,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信用卡,大家青年朋友會不會向財務公司申請個人高息貸款買音響設備、電腦或者最新款的手機?大概不會。但是我們知道,性質上,碌卡和向財務公司借錢消費沒有區別。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卡數出問題的,都不是因為基本生活開支造成問題,用信用卡借錢買的,都是「唔等使」的居多。
前幾天,台灣報紙報道﹕美國一家銀行和全國700所大學和校友組織有發卡協議,銀行從大學取得學生的姓名和地址,促銷信用卡。「美國公共利益研究組織」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美國大學生擁有超過一張信用卡,平均每人欠債兩萬港元。青年學生以至全社會,用信用卡先使未來錢,在西方已經成為一種風尚。美國人平均每人有6張卡,過去10年美國人未償還的卡數增加70%,英國增加兩倍半。這種超額消費現象,竟然發生在消費品價格低廉的年代,可知虛耗浪費的嚴重。經濟泡沫爆破,美國信用卡債務將成為金融海嘯下一波衝擊的源頭。
美英等國人民「使大咗」,最嚴重和最明顯的,是不該買屋的人用「次按」買屋,不該買大屋的人用「次按」買大屋,引發次按危機,這是超額消費的又一惡果。興高采烈消費的同時,英美等國不思進取,競爭力下降,美國的汽車業日暮途窮,航空業瀕臨破產,美國的對外貿易連年大額逆差,而且不斷攀升,過去10年,逆差額增加7倍。人民是創造歷史的最大力量,一個國家的大多數人民的消費高於收入,高於生產,英明睿智的領導人也無計可施,這個國家的基石就這樣一塊一塊被挖走,歷史就這樣拐彎。
以上說的生產力高於需要,和放任性消費的新現象,都是出現在過去30年間。我們這一代人,大大拉高了生產力,造成物質上的豐足,這算是我們對你們的貢獻。不過,我們這代人建基於貪婪、縱慾和短視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後患無窮,很值得大家青少年警惕﹕我們的價值觀出了偏差,對物質的崇尚走火入魔,對自然環境資源濫用濫採濫伐濫捕濫糟蹋,我們給你們留下不少後遺症,凡此種種,大家青年朋友要醒覺,我們兩代人要共同彌補。
梁振英 - 給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下)
【明報專訊】我們這兩代人相隔大概30年。30年時間相當長,只要認清目標,可以做成的事不少。過去30年,我們這代人算是做了點事,世界的和平事業取得較大發展,經濟民生民主和民權比前大有進步。
過去30年,我們這代人也犯了一些錯誤﹕容許消費主義氾濫,造成眼前的金融海嘯,資源虛耗、環境破壞和其他嚴重的公害。這些錯誤,我們這一代不能不交代。
社會的發展取決於人的意識和行為
金融海嘯加速歷史的拐彎。未來30年,世界的變化會更快更大,你們有不少做大事做好事的機會和條件。兩個月前,美國發表了一份題為《2025年世界大趨勢》的報告(長100頁,http://www.dni.gov/nic/NIC_2025_project.html),大家可以下載參考。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有一定的規律和趨勢,因此有一定的可測性,青年朋友更需要知道﹕社會的發展,取決於人的意識和行為。簡單地說﹕未來30年,人類的行為有兩個問題值得大家探索﹕(1)一如過去的30年,人類的生產力將繼續提高,我們如果不增加消耗,如何處理「過剩」的生產力?(2)過去30年,全世界都鼓吹生活質量,崇尚消費性休閒,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生產、消費和累積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處理「過剩」的生產力,增加消耗是否唯一辦法?
我認為汲取西方國家過度消費的教訓,未來30年,大家應該在已有的經濟基礎上,將部分生產力從生產和消耗向可持續發展轉移。大家在無公害生產、消費和減廢減排的關係上做好調整,30年時間足夠有餘。
中國人有兩句話,很有哲理﹕一是「衣食足,知榮辱」;二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香港超過小康,中國大陸接近小康,中國人應該和世界人民共同想想「榮辱」問題和「兼濟天下」的問題。今天我們的生產、消費和生活方式,極大程度地滿足了衣食住行等需要,甚至容許我們縱慾和浪費,近年,大家開始認識到﹕這些生產、消費和生活方式,隱含相當重大的社會成本,早晚要償還。
大家青年朋友經常飲用樽裝飲料,膠樽「用完就掉」,30年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30年前只有玻璃樽,買樽裝飲料要付按金,「回樽」時取回按金。近年我們棄置大量空膠樽,造成環境問題。我們既然有過剩生產力,是否應該用部分過剩生產力做好棄置膠樽的善後工作?30年前我們也沒有原裝進口的飲料,因為運費高,當時運費高是因為我們開發煤礦和油田的成本相對較高。今天我們大規模開採煤礦油田,環境成本高,但能源的市場價格相對低,因為不包括環境成本,消費者的消費力因此相對提高,不少飲料原裝由海外用船運來,而海上運輸是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的一個主要源頭,既然我們有較高的生產力和消費力,這些高出的生產力和消費力應該放在哪裏?
另一個簡單例子﹕有機耕種沒有公害,但有機蔬菜比普通蔬菜價錢高幾倍,如果我們真有過剩的消費力,青年朋友是否應該考慮﹕用較高的購買力促使農業進一步向有機耕種轉移,而不是將較高的購買力用作暴飲暴食和浪費食物?
幾個月前,我在香港大學講通識教育課,談可持續發展。我向同學們提一個假設﹕如果兩輛巴士同時到站,一輛是普通巴士,票價10元;另一輛是人類技術可以生產出最環保的巴士,成本較高,你願意付多少票價?大家有點茫然。我請青年朋友開始想這個問題,因為這類問題的答案將要決定我們如何分配我們的消費力。
最近我在日本訪問,參觀了一間家庭電器回收廠。這家工廠專門回收電視、冷氣機、洗衣機和雪櫃4種家庭電器。日本的消費者在買新電器時,要付幾百港元給電器商,將舊電器收回,然後交給回收廠處理。回收廠將各種不同牌子、不同型號的電器拆除,把有害物質如水銀和鉛,以及其他物質如銅、鐵、塑膠等分別回收。整個過程成本相當高,因此成本效益相當低。回收和正當處理舊電器的成本是否應該算在電器的原始生產成本之內,消費者在不停購買和更新電器時是否應該預付這種後續成本?今天我們說產能過剩,消費力高,造成嚴重虛耗,只是因為我們的價格模式並不完整,當中沒有各種各樣的社會成本。
我現在談談生產、消費和累積的關係。最近世界各地都有人希望以消費刺激經濟,大家應該知道,這只是救急行為,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要靠生產和累積。生產就是工作,累積就是儲蓄。一個社會過度消費,低度儲蓄,社會投資減少,競爭力必然下降;個人投資(儲蓄)減少,經濟一有波動,連基本生活也出問題。就是美國這樣強大、天然資源這樣充沛的國家也不能倖免。
從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我們對生產和消費的關係應該有3個要求,在循環再造、再用以外,還要減少。金融海嘯暴露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歐美人民近年的極端消費﹕過去10年,美國的信用卡未償還貸款增加七成,英國更增加兩倍半,兩國的增加幅度遠遠高於人口和物價的增長幅度,清楚說明過度消費問題的嚴重性。
利息是忍慾錢
累積是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們不應為了消費而消費,我們要累積在滿足生活以外的剩餘。個人和社會的累積,對日後的進一步發展,仍然是重要的積極因素。如果年利率10厘,甲乙同齡,甲在20歲開始每年儲蓄1元,乙在30歲才開始,兩人到50歲時,甲的積蓄是乙的3倍,這就是利息的作用。有人叫利息做「忍慾錢」,這三個字確實可圈可點。過去十年,日本的經濟呆滯,英美經濟暢旺,但東京市容比倫敦和紐約好得多,金融海嘯後,日本人民比英美人民心裏踏實得多,因為日本人有儲蓄,日本社會有積累。
一些西方人的消費態度出問題,工作態度同時惡化。我經常去英國,30年前,不少人詬病英國人懶散,如今舊病復發,過度縮減工時之餘,酒店機場公共交通服務欠佳,託詞借故曠工時有所聞。
金融海嘯教訓很清楚、很深刻、也很簡單。未來30年,世界重新洗牌,作為中國人的新一代,大家的台階高,機會很好,但大家要積極進取,好好掌握,同時要警惕西方人在處理生產、消費和累積關係的重大錯誤。大家不要以為中國人有與生俱來的中庸勤儉樸實的遺傳因子。歷史說明我們沒有,我們有的只是文化,文化不靠血統,要靠傳授。我們這一代人的經驗教訓,向大家做點解說,希望對大家有參考價值。
梁振英 行政會議召集人
http://www.cyleung.hk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