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陳雲 - 元旦大遊行的戰略意義

2012年12月31日    陳雲facebook

綜合各路英雄的部署,請容我分析這次元旦抗爭的戰略意義:

1. 聯合陣線行動:這次是溫和及激進兩路兵馬的聯合陣線行動。各有指揮及組織,互不妨礙,但互相支援,共同為我們的香港奮鬥。香港是我們的。

2. 多元綜合行動:這次是持久鬥爭,有人出擊堵路,有人留守政總大本營。回家的,第二日又來增援。元旦日不參與的,第二日來參與。激進的,靠溫和的做後盾和補給。溫和的,靠激進的打開局面,突破困局。堵路也好,演講也好,唱K也好,總之各司其事,互相照顧,唔好畀渠停,不達目的不解散。

3. 理論指揮行動:這次是有充足理論準備的行動。吸收上次反高鐵、反國民教育的教訓,這次各路英雄應有所進步。革命總是在跌跌撞撞之中前進的,香港人總是要經歷失敗才可以成長起來的。

4. 激進少數與溫和多數的團結行動:激進的行動,只需要一萬幾千個忠貞人士,組成關鍵性的少數(critical minority)。溫和的行動,則多多益善,組成支援性的多數(supportive majority),這兩邊的人互相合作,共襄大事。

5. 亂世自保的演練行動:這次合作經驗,將來在中共崩潰,中國分裂的時候,非常重要。中國崩潰的時候,香港人可以由關鍵少數在廣場召集人民制憲會議,支援性的多數在外圍保護安全,尋求中共餘部及國際社會的支援,達致香港民主共和。這就可以在亂世保護留守香港的人的身家性命(這裡包括大陸新移民及外籍人士)。

是次元旦行動,不論是否能夠迅速成功,但起碼在戰略上,香港的鬥爭者,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我們的香港是有希望的。

後記:請大家協助廣傳。這是關乎大家身家性命的政治啟蒙知識。這套戰術無堅不摧,攻無不克,羅馬尼亞、捷克、俄羅斯、埃及等國際先進的人民,都是靠這套戰術,攻陷獨裁政府,重獲自由。

孔捷生 - 地溝油和行騙長官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31日

《蘋果》記者千里追蹤地溝油源頭,此行可拍成具有警世意義的紀實電影。地溝油從牟利劣行上升至社會公害,完全再現了毒奶模式,毒奶源頭看來像是各戶奶農,他們購入的飼料已含三聚氰胺,鮮奶送收購站時再拌入三聚氰胺,以期蒙混過蛋白質的國家標準。難道奶農是萬惡之源?三聚氰胺是怎樣從化學廢料提煉成偽蛋白質添加劑?是誰在推廣兜售這項直追諾貝爾化學獎的獨家發明?奶農摻假能騙得幾個錢?毒飼料商家和三鹿、蒙牛等大乳品集團又賺去多少黑心錢?

然而那些均非惡源,試看山東花生之鄉煙台的花生油,也主要由農家有牌或者無牌的小型榨油作坊生產,再由食用油商定期派車逐戶收購。提煉地溝油不須高技術,以小油坊現成設備就綽綽有餘,將地溝油兌入花生油更無難度。而這些小作坊同樣不是惡源,萬毒之源是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畸形社會,世道人心已潰爛到交叉下毒,彼此行騙,人人害我,我害人人。

《蘋果》記者被山東公安「國保」拘押,強行清洗攝像機、照相機的記憶卡,更威脅「如果你們發表山東地溝油的新聞,我們會禁止你們五年內不准進入大陸!」這正是制度之惡的另一面。習近平的博士論文導師孫立平教授稱中國已淪為「與法治格格不入的國家」,正是痛感「維穩治國」之野蠻,已成惡源。

筆者上網搜索,發現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並非最近才直斥其非,他早就指出:「現在維穩的一把手負責制,實際上是一種可以逐級複製的作惡授權。由於這種授權,人人都可以作惡。更要命的是,這是一種模糊型授權,不穩定因素可以隨意界定,手段的選擇可以不受限制,進一步的,這種授權就變成保護腐敗的強有力措施。你揭露我腐敗,我就把你界定為不穩定因素,進行鎮壓。於是維穩變成維腐。」

山東正是馳名中外的維穩之鄉,領受了中央「作惡授權」的尚方寶劍,陳光誠被界定為不穩定因素,全家被整得死去活來。哪怕全世界都在聲援這位盲人,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不為所動。陳光誠出逃後山東政法委書記被撤職,卻非因為迫害陳光誠,而是居然讓一個盲人逃出防衞森嚴的銅人陣木人巷,讓黨國大大丟面。

作惡尚且可以假托崇高名義,行騙又算得了甚麼?無論毒奶還是地溝油,既繁榮經濟,增加稅收,又提升GDP。頂多自家生產的自己不吃罷了,萬一出事,抓幾個奶農或榨油作坊的師傅來頂缸,那就足夠「體現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

一方行騙,百官來保。由此推想到行騙長官梁振英,明明已被撕掉畫皮,還青面獠牙地出來嚇人,那是因為從天朝得到了「行騙授權」。

陶傑 - 天不會塌下來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31日

香港尚有一些言論自由。反對梁振英和支持梁振英,都有各自的理由。反梁的理由聽得多,擁護梁特,也可以有許多理由,譬如,覺得梁振英口才好過奧巴馬,或者懷念董建華統治,又或仇恨林鄭月娥和曾俊華一類「港英餘孽」,不想殖民地精英派復辟,所以死也支持梁振英。又或者,同情梁振英那個纏了小足還要送膠花的可憐母親,支持梁振英,即是支持中國婦女得解放,種種理由,都可以。

但是支持梁振英,其中有一個普遍的理由,卻是極度愚蠢的,而且是帶有中國特色的愚蠢,就是:「梁振英如果現在下了台,誰能代替?」

有此一問,當然不是第一次。二○○三年,五十萬人遊行倒董,那時保董的人也惶恐問:阿董是不可以下台的,這時下了台,特首誰能做?

當年許多師奶、維園阿伯、新移民,好像天塌下來的恐懼,紛紛和應:係啊,阿董下了台,邊個做?

結果,阿董真的下台了,曾爵士上了台,而且天沒塌下來。同理,即使梁特半年就下台,香港人才有的是:林鄭月娥、曾俊華、林煥光、陳智思,哪一個隨時都可以頂上。

愚民須要被「領導」,如同羊群聽慣了牧羊人的口令、牧羊狗吠聲的指引,牠們,不,他們無法想像有一天「領導」突然不在、牧羊犬又不知所終的混亂狀態,因為牧羊犬雖然有幾隻,但牧羊人只有一個,在羊群的意識中,「領導人」不見了,雖然只剩下狗,但犬比羊畢竟只高了半級,因此,「某某若倒了,誰可以代替」,成為中國愚民集體的間歇恐慌症。

一九七六年一月,中國總理周恩來死亡,中港許多知識分子如喪考妣。同年九月,輪到「毛主席」死了,瞻仰遺容時,許多貧下中農的代表大哭:主席啊,您去了,誰來領導我們?

當時大量愚民哭得天昏地暗,只少數智商聰明的人在心裏喜得放鞭炮,但裝出一張哭喪臉。而且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在民間,也有許多智者在那天偷偷地笑了,如畫家陳丹青。從此我明白,孔子說:「上智下愚」,說得不錯,一九七六年嚎啕哭過至少一次的,屬於孔子說的下等人。

現在,這等自我蟻化的毛病又發作了。梁特下了台,誰可代替?不要那麼作賤,勿侮辱自己,可以嗎?誰都能代替,包括叫曾蔭權回來,林鄭月娥、林公公等,都可以勝任,甚至欽點任何一個維園阿伯。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馬家輝 - 五十年的兩個宇宙

明報   20121229

上接:馬家輝 - 老派的小說家

台灣作家陳雨航放下編輯生涯,重回寫作書桌,交出了《小鎮生活指南》的長篇故事,張大春和楊照都說,那是他們讀過的2012年的最動人的台灣小說。

老派的作家,老派寫法,老派的故事。筆下的「港鎮」就是六十年代的花蓮,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不同社群各有佔地,在壓抑的時代氣氛下各自追尋理想的生活,有人失敗了,在白色恐怖管治下被帶走被消失;有人遭遇挫敗,用逃離用出走擺脫煩惱;有人被莫名其妙地欺負了,於是想用莫名其妙的手段求取公道,譬如說,偷用父親的手槍向仇人報復……故事主角是一群高中學生,他們和他們的家人,共構了台灣東部的歲月剪影。

曾在六十年代的台灣生活的人讀此小說,例如楊照和我的作家老婆張家瑜,必可窺見自己的童年或青春。我沒有,故最令我尋思的是故事情節所折射的時代對比。那是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啊,中學生們困在資訊匱乏甚至封鎖的世界裡,茫茫然,在有限的訊息淺沼中摸索路向,到底是痛苦,抑或是另有一種沉靜的快樂?

那時候的報紙只有三四份。男主角們必須站在學校走廊上蹬起腳尖,在人頭與人頭之間窺探貼在佈告板上的報紙。報紙被攤開,掛起,像示眾的屍體,孩子們眯起眼睛,把所有新聞所有連載小說甚至所有的分類廣告都讀了,津津有味,因為除此以外,別無可讀。

有的,是有書店的,但書本有限,故也流行租書。武俠小說、偵探小說、愛情小說,都要付錢租,而且要排隊。誰手裡有書本,誰便在同學之間有了地位和權威,因為可以借給別人看,有了決定借或不借的權力。書本被傳閱翻爛了,有些還缺頁,卻仍是寶貝,是孩子們眼裡的無限天地。

交朋結友亦只能在身邊尋找對象,僅有的一群人,遇見誰便是誰,沒法像今天的孩子般上網找尋同類同好。由於少,所以深,所有恩怨情仇都是一輩子的銘印,不可磨滅的痕迹,愛和恨都轟轟烈烈。

五十年後的孩子們讀這小說,或許會像考古學家般瞪起眼睛,不敢置信眼前挖出來的古物所透露的關於逝去的一個封閉時代的困限的訊息。兩個時代,等於兩個宇宙,遙遙不可對應。

其實出版社早把《小》寄給我,但我看書名,誤以為是目前流行的旅行慢活筆記之類散文甚至實用手冊,故沒讀。幸經楊照提醒,讀了,是為美好的年終閱讀體驗。

李怡 - 堅持對你至關重要的東西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29日

在一個飯局中,兩位居外國多年見多識廣的金融界高層人士大罵行騙長官及其班子,認為所作所為已到香港人無法容忍的程度,但問他們會不會參加元旦遊行,二人都支吾。他們說假期都早有安排,多幾個人參加也改變不了甚麼,接着又說以香港今天這樣的政治地位,香港人再怎麼反對也沒用,遊行示威能改變阿爺支持行騙長官嗎?

這也許是香港許多人的心態。港英時代提供了港人的法律權利、人權保障,於是港人大都只把人生聚焦於「搵食」。昨天孔捷生引用的段子:「信仰不能當飯吃,所以不重要;民主不能當飯吃,所以不重要;自由不能當飯吃,所以不重要……對於中國人來說,不能當飯吃的都不重要,我們信奉了豬的生活原則,於是乎我們也得到了豬的命運──遲早給別人當飯吃」。對於仍以「搵食」至上的港人來說,這是醍醐灌頂的警示。

數天前,市建局主席、超級梁粉張震遠得意洋洋,指市建局在大角嘴的一個重建地段,獲一戶原來不滿意收購價的業主接受,指這猶如「聖誕奇蹟」。這戶業主周太擁有超過兩成業權,她認為市建局收購價遠低於物業市值而不接受,豈料上周張震遠向傳媒放言說:「若因一個業主不接受,而令三百個業主失望,好可惜!」此言一出,傳媒紛紛指摘該業主「阻住地球轉」。三天後,這名「釘子戶」抵受不住連日受街坊指罵,被迫接受市建局低於市值數百萬的出價,張震遠於是喜滋滋地讚揚業主「以大局為重」。

個人「以大局為重」犧牲自己應有利益,這在社會主義體制之下是有憲法根據的,中國憲法第五十一條列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 益……。」前基本法起草委員廖瑤珠曾撰文表示:「(憲法第五十一條)這一條, 反映了中國大陸上以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為主……。我們居住在香港的人,習慣的想法是,國家、社會、集體在行使權力時必須盡量 避免不必要的損害個人自由和權利。」

早幾年美國有過一個著名的「釘子戶」故事。2006年開發商在西雅圖某地帶要拆卸一些老房子建造五層商業大樓,一位住在這地帶的84歲老太太Edith Macefield拒絕搬走。據政府評估,她的這座建於1900年的老宅只值8,000美元,其地皮也只值12萬美元。開發商幾次提高拆遷補償價,最後開價達到100萬美元,老太太依然拒絕,她說:「我不想搬家。我不需要錢。金錢並不算甚麼。」開發商無權強拆她的住宅,西雅圖政府也無權干預,最終,開發商修改了施工圖紙,繞着她的老宅建造了凹字形的五層大樓。老太太也不怕在她住宅周邊開工的噪音,她說:「我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噪音對我來說沒甚麼。」負責建商業大樓的施工監理Barry Martin,主動照顧老太太,開車送她去剪髮,陪她去看病,幫她買食品,開方取藥,幫她做飯。兩人結成忘年友誼。2008年6月15日,身邊沒有任何親人的Edith Macefield因胰腺癌與世長辭。美國社會不但沒有輿論批評她不「以大局為重」,還稱之為民間英雄,因為她信奉「堅持對你是至關重要的東西」。我們在網上搜尋「edith macefield house」這個詞,可以看到這個在五層大廈中間凹進去的奇特房子。



老太太信奉「堅持對你是至關重要的東西」是甚麼?就是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香港《基本法》第六條列明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以及第五條定明的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基本法》並無中國社會主義憲法第五十一條關於公民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集體利益的規定。因此,張震遠的「以大局為重」犧牲個人應有利益的思維,與「一國」的那一制是一脈相承的,這位超級梁粉大概秉承行騙長官的意願,要貫徹提前結束香港一國兩制的方略了。

也許你覺得大角嘴的重建也與你無關,你可以繼續「搵食啫」。但有一天當你遭到那犧牲數百萬賠償的周太差不多的際遇時,你就知道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是「你至關重要的東西」。

今天我們真要重溫德國牧師 Martin Niemoller的名句:「當納粹抓共產黨時,我沉默了;反正我也不是共產黨。/當社會民主黨被關時,我沉默了;反正我也不是社會民主黨。/當工會幹部被抓時,我沒抗議;反正我也不是工會幹部。/當猶太人被抓時,我仍然沉默;反正我也不是猶太人。/當我被抓時,已經再也沒有人提出抗議了。」

行騙長官的種種劣績敗行,已不消細說。現在只問有認知的市民一句:你是不是還要沉默?你選擇在沉默中爆發,還是在沉默中滅亡?

元旦日,你要去哪裏? 

陶傑 - 二○一三年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29日

香港的居住危機,梁特首說要多蓋房屋,但他沒有從另一角度來想:不是房子不夠,而是人口太多。

香港人懷念的八十年代,人口只有五百萬,粗略可以論證:香港這個地方,人口的臨界點就是五百萬。

今天,人人都說中國大陸的發展很好,香港的未來在大陸。按照這樣的邏輯,香港人應該北上移居才對──正如十九世紀末,英國和歐洲都認定美國最有工業和經濟的美好前途,英國和歐洲大量向美國移民。

今天,同樣的機會來了。認為中國大陸擁有美好前途的,請盡快移民大陸,而中國政府如果想協助梁振英解決香港的居住問題,就是協助香港人北遷,而且,申請來香港「團聚」的大陸人應該減少──港男在大陸娶妻生子,應該搬上大陸長居,而不是把家人申請來香港。

這一點,又是普通的常識。如果沒有發生,只有一個可能:中國大陸的前景,並不是像香港一般人渲染之好。

二○五○年之前,世界人口會增到九十億,國際機構統計:今天,全世界人口平均每天需求八千六百萬桶原油,二○三○年,會增加到一億一千六百萬桶,但屆時全世界還有十四億人沒有電燈。

中國每天增加一萬四千輛新車駛上公路,二○三○年之前,有四億中國人離開農村遷往城市。香港的前景死活,緊扣在這股瘋狂的趨勢裏。

建更多的公路,挖更多的石油,對於解決汽車增加,不是辦法,改用其他能源,像電池汽車,才是。如此類推,面對中國大陸強勁的增長,香港要自保,先是把自己的人口減少到五百萬,多餘的人口向北推。

但是,做得到嗎?誰都知道不可能。為什麼?原因很簡單:香港有英國人留下的法治,人有安全感,於是,人人開始欺騙別人,也在欺騙自己。這是二○一三年不令人樂觀的理由,因為,騙局還在繼續。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馬家輝 - 老派的小說家

明報   20121228

在台北誠品的小說書架下尋摸了半天,沒買到幾本中文小說,看來新世代作家的小說接棒工作尚有很大的進取空間,或許大家都跑去拍電影、搞網站、玩音樂去了,沒有太多年輕人有耐性坐下來按鍵寫出密密麻麻的長篇故事。

又抑或只是,有的,只不過自己有了一些年紀,閱讀口味已經固定(僵化?),來來去去只喜在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李永平之類殿堂級作家的文字叢林裡迷走,沒法接受新的名字新的寫法?

只是我自己錯過了,並非新世代作家懶慢。每個世代畢竟只有幾個名字留得下來,否則便不珍貴了。新世代亦如此,仍然是有人在寫的,但要經過時間沉澱始能見到高下,當下只是時間未到,我必須多費勁尋找也要多付出耐性。

離開誠品後跟楊照閒聊此事,他說,讀讀陳雨航的《小鎮生活指南》吧,我和張大春都認為這是2012年看過的最好看的小說,寫的是六十年代的花蓮,非常好看。

回港後,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書架上找出楊照介紹的書,其實出版社早已寄了給我,只不過我還未去看。原來自己真的錯過了。

但陳雨航當然不能算是新世代作家。六十三歲了,年輕時已經寫過一些讓人驚艷的短篇,可是忽然停筆,做了出版社編輯,小說之筆一停便是廿多年了,前幾年正式從出版界退役,重回文學書桌面前,先交出一部廿萬字的長篇,其餘的,聞說陸續有來。

《小》以六十年代的台灣東部小鎮為故事背景,一群高中學生在成長的苦悶時代裡各尋出路,青春的壓抑,理想的妥協,夢幻的挫敗,以至情慾和暴力亦不欠奉,在不同社群的生活細節裡展映著共同時代的演變軌迹,細緻動人。

這小說有詹宏志和王德威的序,兩人不約而同提到故事起始的白描手法。飛機在天空盤旋,有海有山有大地,在讀者眼前拉開了整個舞台場景,確是久違了的閱讀趣味,如詹先生所言,「新一代的小說家愈來愈不肯這樣寫作了,他們便急著出奇招,要用更眩目的敘述技巧,要弄得場面五顏六色,情節線索支離破碎,時空也必須前後顛倒,否則好像看不出寫作技巧似的,或者他們是想遮掩故事單薄空洞這個真相嗎?」

陳雨航畢竟是老派的文學人,彷彿很替老派讀者如我著想,以老派的小說手法重新呈現老派的故事。非常感謝他。也非常感謝楊照的提醒。沒錯,這真的是我在2012年讀過的最能打動我的台灣作家小說。

續篇:馬家輝 - 五十年的兩個宇宙

齊樂 - 盛世的中國 絕世的荒謬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28日

近兩、三年,中國出現新一輪移民潮,數以十萬計的富人與官員家屬投資移民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地。有學術研究統計,在十年間中國移民帶到外國的資產逾二千五百億美元,比所有中國政府及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還要高。

香港有線電視播放的《神州熱話》,提到一份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及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發表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二○一二)》,指在大陸有過億身家的人當中,兩成七已經移民,近五成人正考慮要移民;而財擁千萬的富翁,六成人都考慮或者已經移民。並且在近三年內,他們最少已帶走一百七十億元資金到海外,原因除了考慮到下一代的未來着想,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要保住自己的金錢,擔心他們來歷不明的財產,會被國家秋後算賬。除了富豪,還有很多大陸官員的家屬都已移民,並把資產轉移到海外。二○一一年八月,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公佈的《華僑華人研究報告(二○一一)》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海外移民人數超過四百五十萬人,而這批中國移民都帶有官方背景。根據美國移民部門的統計顯示,中國部長級以上官員的下一代,超過七成半都擁有美國護照。而中共中央黨校的一個教授,更指已經有超過一百萬官員的配偶及子女在海外定居。

在當前國力鼎盛的中國盛世下,為何這些社會精英、富人和官二代等統治階層及既得利益者都準備離開中國,並且準備帶走或已帶走所擁有的資產呢?為何他們都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信心?照道理,這些統治階層及既得利益者,都不會是那些經常被中共政治迫害的政治異見人士,他們究竟害怕甚麼?

這現象反映了在中國盛世下,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貪腐的中共執政集團,其執政意志是極為虛怯。因為中國經濟起飛,製造了統治階層與既得利益者的共犯結構,中共執政集團就以高壓手段打壓任何破壞這個共犯結構的人,對所有異見人士進行恐怖的政治迫害,因為若這個共犯結構失去其功能,就會動搖整個執政集團的執政意志。基於人性的貪婪永無止境,在這個共犯結構的內部,同時出現權力鬥爭,他們都害怕當失去權力靠山時,就會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者。因此,統治階層與既得利益者都怕這個執政集團有崩潰的一天,因而有所準備。

相反,那些為了中國政制民主改革,被定性為勾結外國勢力及危害國家安全的漢奸、賣國賊,他們面對囚禁、軟禁、被失蹤、被自殺等種種政治迫害,卻繼續為其祖國奉獻一生,實在顯得相當諷刺。

齊樂
自由撰稿人

梁家傑 - 香港人才是當家

明報   20121227

40年前,美國前總統尼克遜,因水門醜聞而面對國會彈劾。當時,他的幕僚為他預備了一份拒絕辭職的演說稿,準備作垂死掙扎,保住總統大權。

他最終沒有用這份稿。只因尼克遜明白,民無信不立;他說的謊言已令他眾叛親離,即使能僥倖留任,之後亦難再得國會支持,施政只會舉步維艱。與其讓美國的總統與國會繼續在水門事件中浪費光陰,不如乾脆辭職,將國家利益置先於個人榮辱,讓美國得以重新出發。

香港還不是面對同樣問題嗎?整個政府、議會、傳媒和市民的焦點,早已在因僭建而引發的梁振英誠信問題上兜轉太久。如果立法會任由一個「大話精」特首毋須負責保住權位,就如同留住一個會擴散的「道德毒瘤」,終會令香港價值觀潰爛崩壞!

如果梁振英真是為香港好,就應像尼克遜一樣辭職下台,放香港一條生路。

再者,梁振英只憑689票當選,卻有十二萬市民對他投下不信任的白票、上任首天就有四十萬市民上街要求他下台。五司十四局撥款議案「插隊打尖」、洗腦國民教育、律政司建議終審法院提請人大釋法,通通在他當選或掌權後發生。梁振英繼續執政,只會加快香港成為另一個內地城市的速度,讓香港徹底套用內地的價值觀和腐敗的制度!

27個民主派議員已簽署彈劾特首議案。無奈,議會內有足夠保皇黨為他護航。梁振英有恃無恐,仍時刻展現權力的傲慢。眾梁粉們亦紛紛護主,反指責民主派不應緊咬梁振英不放,妨礙香港前進。

真正的彈劾,其實在香港人的腳步之中!我呼籲:曾於特首選舉日前投過十二萬白票的、曾是今年七一上街四十萬群眾中的、曾在公民廣場反過洗腦教育的、為保香港法治而反對釋法的一眾同路人,一月一日下午二時半,一定要在維園草坪集合,再踏出展示民眾力量的腳步,守護我們珍惜的香港價值和制度!香港人不要因恐懼而委屈求存!做我們該做的;自助者必有天助。

一元伊始,萬象更新,就讓我們懷著0371日反23條惡法的鬥志,奮勇上街,告訴梁振英,香港由誰當家!

如許 - 大家都知那是地溝油

世紀版   明報   20121227

編按:近日,內地黑心地溝油「殺入香港」的新聞成為焦點,搞得人心惶惶,網上已經開始流傳未經查實的香港「地溝油用戶名單」,羅列使用地溝油的商家。地溝油在內地已經是個討論了多年的話題,卻沒有辦法徹底杜絕。究竟地溝油是怎麼製成的?它有什麼危害?在內地吃到地溝油的概率是多少?沒有了地溝油,內地的食用油是否就絕對安全了呢?

筆者和在上海工作的香港朋友到當地一家小小的餐館吃飯。這種小餐館,在內地遍地都是。因為骯髒不堪,易招來蒼蠅,所以又被稱作「蒼蠅館」。

在「蒼蠅館」,一百多塊就能叫三菜一湯。為什麼這麼便宜?因為從食材到食油,「蒼蠅館」用的都是最廉價的。筆者問香港朋友:「你知道這種店用的有可能是地溝油嗎?」朋友說:「知道。」筆者又問:「你怕不怕?」朋友說:「怕又怎麼樣?難道不吃飯嗎?說實話,我剛來上海的三個月,吃什麼都拉肚子。但奇怪,後來就適應了,現在吃什麼都沒事,人體的適應能力真的很神奇。」

採地溝油:網兜臭渠污水

聽了朋友的話,筆者不禁想起前幾天北京大學衛生學院教授李可基為茅台酒含三聚氰胺辯護的話:「人類幾百萬年都沒有滅絕,說明人類的排毒、解毒能力實際上是非常強大的。」看來,洗腦是不需要用國民教育科的,只要把港人送去內地生活,人們自然會接受那套既定的生存法則。然後發現,原來自己的身體可以承受被報紙描述得十分可怕的地溝油,就不大驚小怪了。

這種時候,一邊吃着地溝油,一邊還能有獨立思考的人,就更顯可貴。

今年夏天某夜,上海的蘇小姐回家途中,發現一男一女打開窨井蓋,男的用手電筒照亮下水道,女的則用特製的網兜,從下水道撈出惡臭的污水。此情此景,令蘇小姐不禁想起遍佈網絡的地溝油採集方法。於是,她拿出手機,把這對男女拍了下來放到微博上。蘇小姐說:「看見我對着他們拍照,他們竟然連一點反應也沒有,好像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一切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今年6月,廣東惠州警方查獲一家生產地溝油的作坊。作坊主透露,僅僅一年,他的作坊已經出售16萬斤地溝油,主要銷往惠州、東莞、深圳等地。這些城市的餐飲行業,使用地溝油幾乎是個公開的秘密。

賣地溝油獲利10

地溝油究竟是什麼?望文生義地理解,就是從地溝裏提煉出來的油。

實際上,地溝油最早是作為環保能源被發明出來的。有數據顯示,中國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這麼巨大的消耗量,如果能夠妥善回收地溝油,豈非好事?回收的地溝油可以製成肥皂,還可以製成生物燃料等。

但是,中國人多麼聰明啊!很快就有人想到,用這種工業用油當成食用油出售賺錢。他們打了打算盤,發現其中竟然有驚人的利潤:生產一公斤地溝油的價格是0.3元(人民幣,下同),市場上普通食用油的價格是每公斤9元,那麼地溝油如果賣3元一公斤,競爭力和利潤都太大了!於是,一些人便開始經營這份黑心生意,成為「先富起來的人」。但是不知道他們沒有想過,地溝油中的有毒物質帶來的危害?例如黃麴霉素,有報道指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

只給人家吃不給家人吃

為了節省成本,食肆便使用地溝油。筆者的親戚在內地開小餐館,但這親戚從來不允許筆者到他那裏吃飯,因為他明確告訴筆者他用的是地溝油。親戚很仗義地告訴筆者:「我絕對不會用地溝油害自己的家人!」每個用地溝油的人大概都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們只去別人開的餐館吃飯。可是,誰能保證別家餐館用的就不是地溝油呢?到頭來,不過是場自欺欺人的遊戲罷了。

這幾年,大江南北風行川菜。川菜口味重,要用大量油。所以,川菜餐館便自然成為地溝油的消費大戶。四川火鍋上漂着的厚厚一層紅色辣油,你敢想像都是地溝油嗎?在內地流傳一個說法:「吃辣就會拉肚子。」因為吃完川菜,第二天幾乎是肯定會拉肚子的——誰說這不是地溝油作祟的結果?

正因為地溝油是筆大得無法盡知的生意,報道地溝油的記者,很容易招致殺身之禍。去年河南洛陽記者李翔被殺,傳說就與揭露生產商有關。

早前,湖北省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曾推測,中國每年在餐桌上出現的地溝油約有200萬至300萬噸。雖然,事後他疑似受到壓力,改口稱這個數據只是他個人的推算,不能作為參考標準。但何東平是業內專家,相信他的推算不會是空穴來風。倘若屬實,那就是說,除去大量家庭用掉的食用油不是地溝油外,在外吃飯,遇到地溝油的概率實在太高。而且,千萬別以為在中國有什麼所謂安全的地方。去年11月,有報道指地溝油已經流入深圳政府的食堂。

產售地溝油可判死刑

中央終於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於是在今年2月,由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嚴懲「地溝油」犯罪活動的通知》,規定生產販售地溝油最高可被判死刑。但病入膏肓時才下猛藥,還有救嗎?

地溝油不僅出現在餐桌上,也出現在藥物裏。今年8月,深圳「健康元藥業集團」子公司「河南焦作健康元生物製品公司」,被媒體曝光曾大量收購地溝油,作為抗生素7-ACA的原料。健康元董事長朱保國(化學專業出身)在記者會上拋出雷人之語:地溝油只是為微生物提供營養源,跟作為食品是不同的,跟莊稼吸收肥料營養是一個道理,「莊稼用大糞澆灌出來的,你能說糧食是有毒的嗎?」

「有毒嗎」這種問題,升斗市民不懂,只能聽專家。但連專家本身,也是爭論不休。除了地溝油,遍佈中國的轉基因大豆油,也是讓人頗不放心的。

如今再有關於地溝油的新聞曝光,內地民眾早已見怪不怪,沒有新鮮感了,也再不會義憤填膺地控訴。就像筆者在上海跟香港朋友吃飯時,身旁還有個當地的朋友。筆者提醒他吃的可能是地溝油。他說:「我當然知道,你以為我傻嗎?」今天的中國,大家都是「不傻」的人,就好像台灣歌手羅大佑早年在《之乎者也》中所唱的:「大家都知之,大家都在乎,袖手旁觀者,你我是也。」

文/如許  編輯蔡曉彤

Vic:以前在北京喜歡吃水煮魚,如今想起那滿盆的油……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陳雲 - 坑渠油,地溝油

三文治    2012年12月24日

食肆驚現坑渠油!《蘋果日報》日前揭發香港有坑渠油批發商,供應甚多飲食集團。坑渠油堪稱中國特產,當地名為「地溝油」。地溝油二十年前在內地湧現,早期是用食肆反覆使用的炸油,去除異味之後重新出售。近年大陸化學技術提高,從食肆坑渠中撈起餿水,加上肉檔棄置的的豬肉、豬皮及內臟等,提煉之後充當食油出賣。

香港出現地溝油之後,此北方名詞,不脛而走。然則,廣東人及香港人慣用坑渠一詞,「地溝」不通用。當然,坑、渠與溝,皆為先秦古語。溝、渠是水道﹑凹槽。天然河流也叫溝,隋代開挖的運河也叫渠,或漕溝、漕渠。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曰:「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華夏古代之屋宇及城鎮,已有下水道,遠比歐洲先進。下水道古語稱為溝、竇、瀆、石渠、埔墁等,所用的材料有石板、磚,甚至用陶管及銅管鋪設。《禮記.月令》 曰:「宮中之竇,其崇三尺。」戰國時期的居室,陷窩形下水道已有三尺之高。

雖然唐朝的長安城已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統,但依然以溝、瀆或渠等單詞稱之,溝渠、溝瀆、坑渠及地溝等複詞,要到明清時期,方才流行起來,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蕭雲仙親自指點百姓,在田傍開出許多溝渠來。」至於地溝的「地」字,有點多餘,溝當然是在地上或地下的,口語說「地溝」,只是幫助辨義而已。粵語之坑渠,坑是水道、坎窩,也是指廁所,如「茅坑」﹑「糞坑」,故此溝渠、水渠是引水或排水的,坑渠則是專門指污水渠、排污渠,舊稱臭水渠。

臭水渠,有名你叫。一個人的心腸可以幾毒辣,自我壓抑到可以忍受毒氣攻心,才可以在臭水渠撈一桶污泥狀的食物殘渣上來,煉幾勺油?我在香港和德國都幫忙過疏浚坑渠,那種噁心程度,只可以一年做一次,實在無法想像,這些人是可以日日將污泥撈起來,帶回去煉油的。一個終日在坑渠撈餿水的工人,打開坑渠蓋,往下望,漆黑一片,那是人性的萬丈深淵。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陶傑 - 說「富二代」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23日

香港的電視人拍紀錄片,旁白另有大學畢業的人「撰稿」,請來主持人,叫他照稿子念。

最近我做一個節目,介紹學問家饒宗頤。旁白的撰稿人,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年輕人,聰敏好學,沉默敦厚,一直在旁跟場。

我看到手上的旁白稿,講到饒宗頤老先生的出身,意思是:饒家很有錢,但饒宗頤對財富沒興趣,他選擇了學術。旁白有一句:「饒宗頤教授出身富二代,卻成為學術大師」。

我拿着紙張,對撰稿人笑着說:這句話,你叫我陶傑來念,我念不出來。

攝影師和收音員有點意外。我說:「我念不出來,因為『富二代』這個名詞。『富二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時期的名詞,指高官、礦主、國企上市公司主席的子女,他們平時開法拉利、保時捷,穿Prada和阿曼尼,有遊艇和私人飛機,但是沒有品味修養,這叫富二代。」

把饒大師稱為出身「富二代」,饒公年輕時有點像瓜瓜、果果、豆豆、羊羊之類的豪奢消費人物,這是文字的聯想。你這樣稱呼一位民國時代的學問家,我想,對饒宗頤先生,德高望重,有點不公平。

中國從前有另一類名詞,像「世家」──史記裏就有一卷專講春秋戰國的「世家」,指有財有勢的望族。「世家」不僅有錢,但在舊時的中國,有錢還要追求文化,所以許多商人,即使勾結了官宦,做生意成功,即刻會請先生來教小孩讀書。豪宅有妻妾婢僕的卧室,有客房,必有書齋,請先生教小孩拜過孔子,啟蒙背書。

教出來的,絕不是今日中國通稱的「富二代」。今日中國的富二代、官二代,歐洲名牌和靚車豪宅有大把,但腦袋裏是空的。

富二代就是富二代,不是「世家子」。官二代就是官二代,孔捷生先生將大陸的高官子女叫做「簪纓世族」──簪纓,是古代貴族子弟別在頭上的冠飾,有銀造的針器,也有紅色的綵帶,這樣的冠飾,是一種圖騰,都是一種貴氣,就像蘇東坡說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今日大陸的官二代,就是官二代,不成為「簪纓世族」,他們的上一兩代是紅軍赤衛隊之類,亦不成「世族」的資格。正如江青,只是毛澤東的「愛人」,不成「夫人」。以此帶頭,今日大陸官員介紹自己的女人,稱為「這是我夫人」,會令余英時教授這樣的有識之士嘔吐的,對不對?

陶國璋 - 心靈的追尋——《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從哲學看電影    星期日生活    明報    2012 年12月23日

我問過許多朋友,《少年Pi的奇幻漂流》好看嗎?意見竟然分歧,有朋友說覺得很沉悶,人真的可以跟老虎一同生活嗎?劇情很難明白,只不過畫面和特技還不錯;有朋友卻高度讚賞,認為是李安登峰造極之作。

喜歡這套電影的,大多有宗教信仰或者較為溫情。例如一位朋友說末段看到Pi與老虎劫後餘生,老虎一躍走入森林,頭也不回,Pi哭了,他也哭,覺得很感動,老虎與Pi在海難共處了二百多天,離別時,頭也不回,不是很傷感嗎?我相信這只是溫馨的聯想,因為觀眾逐漸愛上了李察.柏加,投射為人與動物的感情,我認為這場景另有寓意。

第一個印象,我覺得李安的定位出現了問題:3D電影給人一種商業賣點的感覺,大家其實是預備來看《阿凡達》的,但劇情卻非常隱晦,寓意深遠,對只喜歡看商業電影的觀眾來說會相當吃力,所以迷上《臥虎藏龍》的觀眾應會失望。

前段引介Pi的名字,家庭背景、動物園的生活等不及小說豐富,這其實是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鴻溝,太短的影像分鏡篇幅不足以塑造Pi的個性,甚至有點悶場,直至Pi餵飼老虎李察.柏加,高潮才初現。我覺得李安不需要過於忠於小說,前段多些對人性的二元性描繪,或者會引動觀眾早一點領會李察.柏加其實就是Pi自己。

人性的醜陋

結局時,電影點出有兩個故事版本:一個是人與動物,另一是人與人。如果用解讀的方式看:第二個殘酷版才是真相:廚子(《大鼻子情聖》男主角,在貨船只演過幾分鐘)就是鬣狗,水手是斑馬,母親是母猩猩,而Pi就是老虎。海難後,廚子殺了斑馬,後來更切開他母親的屍體餵鯊魚,於是激怒了Pi,Pi把廚子殺掉,一個人孤獨地漂流了二百多天……Pi問來探訪的作家,你喜歡哪一個故事?我們跟作家都選擇奇幻的版本,即使我們認知了真相,我們仍不願「看」已被「刪去」的現實世界。

尼采曾說:現實太殘酷了,所以古希臘人創造了悲劇,希臘悲劇是一種藝術形式,表面上它的內容慘絕人寰,劇情往往荒誕奇幻;尼采說悲劇宛如一度帷幕,將真實的世界隔開,在藝術似幻似真的濾清作用下,洗滌我們的沉重,讓我們活下來。於是,李安以其壯觀而富大想像的3D畫面來說服我們:人生仍然充滿希望,世界或者有神祕的神靈呢!於是,電影的中軸開展,以奇幻的旅程來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人性的恐懼、仇恨、人與自然、愛與被愛,最後是如何超越絕望。

絕望與想像

電影不斷提醒人不要絕望,什麼是絕望?曾被囚集中營的奧地利心理學家Vicktor Frankl曾創一公式:D=S-M。D是despair,S是suffering,M是meaning。Despair equal to suffering without meaning。當人受着一些無意義的痛苦時,人就會陷入絕望。他舉例說:一位母親為子女奔波勞碌,雖然受苦,她不會絕望,因為她覺得活得有意義;反之,失戀者認為對方是唯一的價值,對方離去,則意義便消失,他不能承受任何的痛苦,於是自殺……

絕望並非外在的對象,其實它深深植根於人性之內。人擁有高度的抽象能力,並且此抽象能力衍化為想像,想像力就是文明的鑰匙,我們創造了金字塔,創造了文字,創造了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宗教、藝術、哲學、科學……想像力同時亦是痛苦、恐懼的來源;佛家稱之為「差別想」,因有差別便有顛倒,人生失陷於自我的偏執之中。試想想:為何人類較動物來得殘酷,我們為何會追求無限的金錢、名位、權勢?

人可以想像諸神從濕婆的口中冒出,所以有海中種種的幻象,電影3D的效果或者天馬行空式的奇幻美景,就是人類能夠想入碧落蒼穹的「示範」(demo);圖像幻化是電影的善長,文字符號的小說,娓娓道來,更是想像力的昇華。

想像力是人性的恩賜,卻又是絕望的深淵,此點是這套電影最深層的哲理。

自我的調解

3D的畫面與這段奇幻之旅,其實是虛擬的,於是我們可以解讀:老虎李察.柏加其實就是Pi自己。整個歷程就是人面對自己的鬥爭,老虎是人的肉身性(不完全是動物性),Pi就是人的思想。Pi不斷找魚餵老虎,是人必須安頓肉身的溫飽要求,否則絕望立即湧至。肉身需要棲息,小艇就是人存在的容器,所以Pi不斷離開小艇,我解讀為Pi對自我的反思,抽離自己的肉身來思考自我存在的意義。

前段鬣狗咬死斑馬、母猩猩,寓意廚子殺死了水手與Pi的母親;表面上,鬣狗咬死斑馬、猩猩的畫面很血腥,但被「隱去」的處境其實更恐怖,這是李安的功力所在。現在,我們要代入Pi的心情,一個單純的和平主義者,當他目睹人吃人的景象,再孤獨地懷着喪母、殺人等烙印,他如何活下去?

人是會敵視自己的。Menniger, K. A.於《人對抗自己》(Man Against Himself)指出人的內疚會產生人對自己的厭惡憎恨,內疚者在面臨無望和無助感之時,只會想到了結生命,永久解除壓力和痛苦。

中段一幕:老虎為了捉魚,跳進水裏,Pi佔據了小艇,老虎無法爬回小艇,Pi甚至可以用斧頭來劈牠,畫面轉入黑夜,老虎抓着艇邊喘息,這一幕很感人,感人不是因為Pi放下木板救了牠,而是暗喻Pi在仇恨、孤獨、絕望,在放棄與活下來之間,to be or not to be,他放棄了自殺,選擇了存活下來。

狂風暴浪襲來,老虎與Pi幾經折騰,在艇內對望,宛似飽受苦難約伯向天詛咒:為何要如此折磨我,我犯了什麼過錯!Pi的對白是:神為何要如此折磨……最後Pi擁着李察.柏加,我願意死去,這一幕象徵自我的調解,Pi不再恐懼,不再敵視自己。電影某段,Pi對作家說:沒有牠我一定活不下去。牠是誰?牠是人接受自我,是感恩,才有寬恕,人能超越絕望。電影進入宗教的討論。

宗教的哲學反思

小說的作者是念哲學的,許多念哲學的人喜歡批判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識之投射云云,因此贊成無神論;但亦有對宗教有深刻體會的,作者是後者。哲學大概區分宗教為:有神論(theism)、理神論(Deism)。有神論以基督教為代表,神是三位一體,神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造物主……簡言之,神是有位格的,我們稱為人格神(personal god)。至於理神論,我這樣界定:是人經過生命各種起伏的旅程後,實實在在地體驗人的有限性,從而真心的謙卑下來,對永恆與神聖之仰望。中國道家的「道」,就屬於理神論。

Pi有三個信仰,他說信仰就像一棟房子,裏面有好幾層,每層有房子,其中還有懷疑的空間。Pi的信仰,不是由於屈服於海洋,大自然的強大力量,因卑微蒲伏而下跪,毋寧是他擁抱着李察.柏加,真正接受了自我,因而也接受了死亡。

再看看李安的態度:「我覺得信仰對人生很重要的,因為人生可以用科學證明,可是手眼能夠觸及到的東西非常有限,你不能證明精神層面上的東西,理想和感性需要結合,不然人生是非常空洞、破碎、混亂。經歷身體的困境後,心靈上最後怎麼不發瘋、不絕望、不沮喪,怎麼熬過這個。」因此李安是比較傾向理神論,我想。

兩種「頭也不回」

末段Pi、老虎劫後餘生,老虎一躍入森林,頭也不回,Pi哭了。這是第一種「頭也不回」。這一幕讓我想起《劫後重生》(Cast Away),當湯漢斯最終能划艇離開囚困了他多年的小島,他流下淚來,這小島就是我們的肉身記憶,亦是人類最可貴的情感世界。同樣,當湯漢斯失去排球Wilson,哭着說:對不起,對不起,這呼應沉船時,Pi沒法拯救親人,他忘記了告別,親人一旦逝去,我們連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頭也不回」象徵了死亡,親人的離世,當他們不存在的時候,突顯了他們的存在,但此時已經太晚,生命沒有第二次。

前一幕是Pi與老虎經歷狂風暴浪,幾經折騰,二者奄奄一息時,Pi擁着老虎,他們第一次親近,是象徵自我的調解,接受死亡,忽地救生艇漂至狐鏴島,靠岸竟不是約伯式懺悔後的恩賜,而是生命的新挑戰。

狐鏴島一幕很短,但寓意明顯。這個島白天給你所需,晚上卻因化學變化成酸性,將你融化吃掉。狐鏴島寓意庸眾的世界,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稱為「一般人」(Das Man),一般人的特質是one-like-many,正是狐鏴群的樣相,一般人面目模糊,混同彼我,欠缺價值反思的,牠們事事「八卦」卻又無所用心,電影選取狐鏴的直立形象很神似。

Pi發覺了果實中的牙齒,領悟這樂土其實是另一種死亡——魚爛而亡。孟子說一民族並不是因為外來的攻擊而亡,而是好像魚長久暴曬腐化而亡,是最慘不忍睹的。Pi知道老虎不會遲到,於是他們「頭也不回」離開此樂土。

這部小說是從西方人的Odyssey精神融入東方人的主體性哲學,李安剛好站立於兩種文化的邊沿,因此有神來一悟。有記者訪問李安,李安回答:「我覺得不只是海上漂流存活的故事,更是對人生的隱喻。這個旅程是比較抽象的東西,結尾有一個反轉,有一個思索,一個討論,這個東西才是片子的主題。我要講的其實是在心靈上的追求。」

喜歡思考人生問題,或者喜歡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宗教問題的朋友,我推介再看一次,應有不錯的收穫。 

何雪瑩訪問陳弘毅:每年案件幾萬釋法影響有限

星期日生活    明報    2012 年12月23日

港大法律系教授陳弘毅的新書題為《法治、人權與民主憲政的理想》。

多麼沉重。

民主憲政,擺明冇。據說2017開始雙普選,但我想沒太多人真心相信將會是沒有門檻的選舉。新加坡都有普選啦,普選過程只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

人權,好似仲有。但每次遊行示威就覺得愈來愈少,特別是內地「領導人」來港時。

法治?應該有。毋庸置疑,香港是華人地區法治最完善之地。電視劇都成日講
「香港係法治地方!」連TVB都相信有並經常掛在口邊,足證香港一直以法治為傲。

所以,一提釋法,夜睡不寧神經緊張。陳教授說,法律問題應由法庭處理,社會難以判斷。我知法律複雜,所以我們才重視包致金,良心法律學者才那麼重要。

律政司已向終審法院提交書面陳述,請求法院在外傭居港權案,考慮依據《基本法》,向人大常委就1999年居留權案的法律效力尋求澄清,希望同時解決外傭及雙非嬰兒的居留權問題。新聞一出,全城嘩然。又釋法?

雖然新書內容涵蓋人權、民主、啟蒙運動、儒家精神等形而上的討論,但記者們一坐低圍覑陳弘毅個多小時,話題從沒有離開釋法。我們說,大家都擔心。陳弘毅說,由政府請求終審法院考慮提請人大釋法並非首次。

「基本法沒有澄清釋法程序」

「99年吳嘉玲案政府已請求終審法院提請釋法,法庭認為沒有需要;01年莊豐源雙非案,政府在訴訟過程中請求法院提請人大釋法,解釋內地人在港所生子女居港權,法庭亦認為沒有需要。第三次是去年剛果金案,訴訟時在終審法院提請釋法,法庭認為符合要求,於是提請人大釋法。今次已經是第四次,並非全新做法。由訴訟雙方在法院陳述論點,每次都由法院判決每件案件是否符合基本法158條釋法的明文規定。」陳弘毅說。

菲傭居港權似乎不牽涉中央特區關係,只是香港內部事務,為何提請人大釋法?

陳弘毅說
「目前政府尚未公布提請人大釋法理據,所以評論釋法是否合理實在言之過早,難以判斷。基本法24條居港權條文明顯屬於香港自治範圍,我估計政府未必會提請解釋24條,用其他理據,例如99年吳嘉玲案釋法衍生的問題。」如陳弘毅所言,99年吳嘉玲案後人大已就第24條釋法,今次律政司要求人大解釋其釋法,算不算「釋上加釋」?陳弘毅亦說,其實基本法沒有澄清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解釋的程序。

釋法三種

陳弘毅解釋過去釋法可分為三種﹕

●「99年吳嘉玲案釋法效果類似修改基本法,因為當事人吳嘉玲已勝訴,他的權利沒有因此被剝奪,釋法只影響後來申請居港權者。當時是終審法院判政府敗訴後,政府自己提請人大釋法,社會和法律界比較難接受,從此政府沒有再用過。」

●「04年人大常委會主動解釋基本法的2007年後的政改條款,而非香港法院或政府要求,這次是補充和細化法律條文,效果亦如同修法。」

●「基本法第158條列出一些條件,如法院需要判決有關法例,明文要求終審法院,這些都需要認真執行。」

「中央及特區政府理解第一及第二種釋法令香港社會及法律界難以接受,除非迫不得已,否則會盡量避免採用。終審法院非常嚴謹,要求雙方在訴訟前提出書面陳述理據,法院先參詳書面陳述,上庭再聽雙方口頭陳述。今次是政府在書面陳述提到請求人大釋法,此消息未開審已被傳媒報道。」

上周《明報》刊出的訪問中,包致金指出釋法的危險性:「在英國制度之下,國會至高無上,推至極端,可說通過任何法律也具約束力,但假如真的通過荒謬的法律,這個制度就宣告完蛋,因為現實是人民不會接受。全國人大也是一樣。假如將『黑』釋為『白』,『一國兩制』實際上就宣告完蛋。『沒有主權(sovereign)需要採取這種手法。』」訪問者吳靄儀下了這樣的註腳
「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為何即使是由終院轉介的釋法(而並非由政府提出),香港市民有這麼大的戒心因為我們害怕北京是在不停地試水溫、找空隙,香港民意反彈稍為鬆懈,更辣的釋法就會接踵而至了。」對,我們就是怕釋法會衝擊法治。陳弘毅解釋,不是所有釋法都會有此效果。

「有更好方案政府不會提釋法」

「基本法第158條說明幾時一定要釋法,如果要認真執行基本法,不能否定符合基本法158條的釋法,問題是158條定下的釋法條款是否被滿足。但這點不需靠社會討論,因為正如其他法律問題一樣,任何案件去到法院,訴訟當事人提出論據,是否接納論據全由法庭決定,這是法律問題,純粹涉及如何理解第158條,社會甚至法律界人士都不能取代法庭作絕對判斷。法院會聽取雙方論據,代表政府的大律師會解釋為何案件符合第158條,代表菲傭的大律師亦會解釋為何不符,正反雙方會提出對己方有利的論據,法庭聽過後作公正判決。」

既然第一次釋法正是因為政府在終審法院敗訴後,「輸打贏要」自己提請人大釋法,有得一次,今次會否是第二次?

「這問題跟菲傭案反而沒有直接關係,因為今次考慮到雙非問題。我不太清楚政府考慮,提請人大釋法是處理雙非問題的其中一個途徑,是否應該由政府提請人大釋法言之尚早,要顧及民意走勢,如大部分市民都不想以政府提請釋法來處理,又有人提出更好方案,政府應該不會;但如大部分市民都認為雙非問題需要立刻解決,甚至以釋法解決,政府不會排除這個做法。」

我想,這種不會排除,「強政勵治」,以人大釋法達到行政目的,就是大家最擔心之處。

「三權合作因中央不了解港政治制度」

我想起「三權合作論」。自從2008年掌管香港事務的習近平訪港,會見主要官員、立法會主席、終審法院大法官等人時,公開要求香港管治班子「團隊要精誠合作,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機構,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京官要求香港三權合作之聲不絕於耳。

「中央對香港政制有睇法,如行政主導,三權之間既合作又制衡。姬鵬飛1990年說明香港行政立法既要配合又要制衡,以保持香港穩定,這些都是基本法起草時的考慮。而基本法亦肯定司法獨立,內地學者亦相當肯定這點。所以三權合作只是期望,希望香港政府運作更順利,但不是否定司法權和行政立法互相制衡的原則。」

「三權合作因中央不了解香港政治制度,是善意提醒,想香港政府管治順利,他們沒有能力迫使立法機關同行政合作。甚至建制派也不一定支持政府,立法會有權否定政府提出的任何立法及財政議案,這是事實,沒人能夠改變。」對,這是事實,理論上。另一項事實是當阿爺吹雞時,建制派會轉軚。加上分組點票、功能組別等先天不公,雖然立法機關理論上可以不合作,建制派也不一定次次跟隊,但你估,在這個先天畸形的議會,合作定不合作容易?

有人擔心,由政府邀請法院提出釋法會讓司法機關受壓。

「這只是單方面看法。香港不是發展中國家,司法獨立已是傳統,法官亦不需要擔心如判決對政府不利會否遭報復,如被罷免,減人工,影響升遷。」

最近好紅的包致金不被續約呢?

「香港法官有退休年齡,基本法規定,退休年齡前除非一些原因,否則不能罷免法官,這是保障司法獨立。」本來法官按傳統可以續任,而且包官講到明想做下去?「我相信香港社會接受法官退休制度,退休制度不是司法獨立障礙,回歸前已經有。」但包官跟繼任者同齡?「包致金由1997年做到2012年,今年達退休年齡,如果法官到退休年齡退休,不可理解成不尊重司法獨立。而且繼任者未做過終審法院,如果法律界認為他對法律界有貢獻,讓他做一陣也是合理安排。」

外行人角度看,我覺得在香港做法律界其實幾幸福,因為公眾實在非常珍惜法治,每次法治一受威脅,大家神經緊張。

「法治有好多環節」

「法治有好多環節,公眾討論集中在釋法和司法獨立很合理,但不能將兩者總結為法治。香港每年有幾萬宗案件,人大釋法對絕大部分案件沒有任何影響,如果睇返97年到現在,人大釋法處理過港人內地子女居港權,之後04年處理政改,也不影響一般市民權益。從更闊的視野來看,人大釋法對香港影響非常有限。」

同時身為中國法專家的陳弘毅,神經絕對沒有我們這些行外人那麼緊張。為何他會如此樂觀?

說起內地法治,陳弘毅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中國憲法條文轉變
60年代如何將法治和人權視為資產階級概念,社會主義國家不應採用,直到99年和04年修憲寫入法治和人權,認同是普世價值,陳弘毅書中提到,由改革開放開始是中國法治的黃金三十年。他亦說,雖然中國理論上接受人權,實踐上並未滿足人權要求。陳弘毅訪問中不斷提到,基本法第幾條保障獨立,第幾條保障什麼,但正是內地司法這種條文理論和實踐的落差令我們對法治如此擔憂。言論和出版自由也有寫入中國憲法,可是出版一樣被審查,劉曉波一樣坐監,不關事的劉霞亦形同坐監。陳冠中亦說過,就算不提政治改革,如果中國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已經謝天謝地。

我們不是生活在法律條文中。對法治的憂慮難以因為條文保障了什麼、「中央其實沒有惡意」的說法而釋懷。陳弘毅說香港司法成熟,中國在法律上而言則是發展中國家,如此比較更易明白為何港人抗拒釋法,這等於是幼稚園生向大學生解釋法律一樣。而且我們對中央的看法不是只從司法一事得來,還包括國民教育、領導人訪港等香港事務,內地的維權事件亦深深影響我們對中央的觀感,港人對中央干預法治的憂慮不能獨立於其他面向。當港人面對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中央,面對非我等凡夫俗子可理解的法律,只好成為驚弓之鳥。只因我們害怕,最後一道防線終有一日失守。


相關評論:區家麟 - WYSIATI.釋法的直觀捷徑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許驥 - 另類馬賽克工藝世界

世紀版   明報   2012年12月22日

編按:近年,日本多名AV女優和水著女優紛紛轉行,例如到中國發展演藝事業的前AV女優蒼井空,又有著名水著女優佐佐木梨繪(佐佐木理江),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不過,大部分仍在拍寫真的女優、AV女優,都需面對種種生活挑戰。本文作者探討日本AV行業的種種細節,先從一本AV專著談起……

日本的專業化精神,體現在各行業,不少畫家和作者為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士專書專著,包括色情電影在內。根據最近在台灣火爆的《被綁架的性:來自A片國度的辛辣報告》(八旗文化)書中稱,「全球色情片產業在2006年的總值約達960億美元」,「色情片的營收獲利足堪與好萊塢的主要片廠相提並論」。

而在兩岸三地,最有影響力的色情工業,或許非日本AV莫屬。就算不是AV迷,總有人能脫口說出幾個AV女優的名字,其中一個當然是已退役的蒼井空。

香港作家梁文道在為本港暢銷書《AV現場》(湯幀兆著,Cup)所作的序中說:「無論你怎去判斷色情電影的道德價值,我覺得你不能不先去了解它。」不久前,台灣有位資深AV迷出了本叫《AV春秋》(高寶國際)的書。作者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很多AV背後的故事。

《AV春秋》的作者名字很怪:一劍浣春秋。他說之所以起這個名字,只是因為看武俠小說時偶然想到,別無他意。本身是電視從業者的一劍浣春秋,有媒體報道稱他鑽研超過1.5萬部AV,他用來分享看片心得的網站每天有多達3.5萬個以上的獨立IP造訪,是名副其實的「AV達人」。一劍浣春秋能說日語,也給他研究AV也帶來了便利。迄今為止,他一共採訪了不下30個AV女優。常被稱作「小電影」的AV,其實內在是大有學問。筆者就此對一劍浣春秋進行了電話採訪,他拆穿AV女優既「省力又賺錢」的騙局,稱這是一條「不歸路」。

馬賽克演化史

AV並非一開始便是現在這樣,日本人也不是一開始便這麼開放。假如真的追溯起來,或許1960年代的「粉紅電影」可以算作AV鼻祖。但以當時普遍接受程度,一「點」不露,只是呻吟已讓人心潮澎湃。並且,當時也沒有女生願意出演全裸的電影。直到90年代,被譽為「平成三姬」的飯島愛、淺倉舞、白石瞳橫空出世,才標誌AV正式登場。實際上,直到現在,正式在商店販售的AV全都是有馬賽克的,必須擋住要害部位。馬賽克的歷史,就是AV的歷史。

起初的馬賽克,從女優肚臍就開始遮,一直遮到大腿。而且格子巨大,觀眾除了從女優的表情可以得知她們在做愛外,根本不知道男女優的下體在幹什麼。所以,也就造成當時的女優除了比併身材和長相外,還要比併演技。然而,某日一則醜聞扭轉了局面。白石瞳的無碼原片被不法分子盜走流傳,AV迷看後瞠目結舌──心中的女神竟然是玩假的!女優是靠借位演出!

於是,面對誠信危機的AV片商開始打出絕對「真幹」的旗號。此時,他們也開始挑戰日本法律,在宮澤理惠的寫真確定「屁眼不屬於性器的一部分」後,馬賽克立刻就從「大塊毛玻璃」,變成能有多小就有多小,直到「薄碼」出現。最近幾年,馬賽克的最新利器是「霧狀」的馬賽克。那就像在玻璃上哈了一口氣般,幾乎擋不住任何東西。AV從「拼演技」,轉型成實實在在的「肉搏戰」。

不能說的秘密

AV迷經常會看到一些封面打着「亂倫」字樣的片子,但拍攝亂倫片在日本法律中其實是絕對禁止的。AV圈內也有自己的「倫理協會」來監督不法行為。因此,所謂「亂倫」一定是演員扮演的假親屬,不可能是真的。

AV界還有其他禁忌嗎?有。例如,絕對不允許碰「未成年」的底線。女優吉崎直緒17歲時被星探看中,星探在得知其未成年後仍不死心,第二年再度盛情邀約,才說動她投身AV界。

而「無碼片」的來源,也是AV界的秘密之一。前文已述,正規的AV片必須有馬賽克遮擋要害部位。那麼AV迷經常看到的「無碼片」又是怎麼來的呢?有兩種情況,要麼是不公開販售的片子(如註冊美國公司,只供在網上下載),要麼是被流出的原片。而原片的流出有多種情況,其中最可笑的一種,是AV片商為了報復女優不顧道義落跑、女優無預警引退而流出。

她們為什麼演AV

女優演出AV的理由各不相同,一劍浣春秋在書中羅列了十種。最直接的理由當然是:我要錢。但也有自稱為了挑戰性愛快感極限的,例如北島玲。還有上文提到的吉崎直緒,是不好意思拒絕星探的熱情而答應拍戲。

還有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的、為了實現導演夢想的、為了讓青春不留白的、被親友推坑的、為了想當藝人的、為了維繫演藝生涯的……不一而足。但最耐人尋味的,竟然是為了男友。女優川島和津實是AV界的傳奇,她是有史以來演出最少(6部)卻最受歡迎,隱退之後讓人懷念的女優。沒想到她最初決定拍派AV,竟然是為了幫留學的男友籌措學費。可爆紅後,男友介意她的這段經歷和她分手棄她而去。但幸運的是,川島很快又找到真愛,不久閃電退出AV界,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

大騙局:女優「省力又賺錢」

一般星探吸引小女生加入AV圈,都會說這一行躺着就能賺錢。尤其是在蒼井空等人華麗轉身成為藝人之後,讓人換了一副有色眼鏡看AV,覺得那是進軍娛樂圈的捷徑。但且慢。事實果真如此嗎?

先請看一些經過正式統計的數據:每年AV界預估有400個新人出道,每個月則固定有超過1000部片子上市,累計下來每年有超過1萬部作品。而自有AV以來,已經有超過1萬名女優了──要想在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成為「蒼井空第二」,談何容易?

更重要的是,AV界的收入其實並不如大家想像中的那麼高,AV界從業者的年薪大約是在300萬到500萬日圓之間(約合港幣30萬至50萬元),對於高消費的東京來說,至多只能算是中等水準。

而且AV其實是一條「不歸路」,一旦踏入就「永世不得翻身」。一劍浣春秋說:「你會在簡歷上寫自己曾經是AV女優嗎?」就算是對蒼井空,「我不認為她可以完全擺脫AV這個身分,人家為什麼關注她,估計她自己也十分清楚」。

就AV拍攝而言,永遠是愈到後來愈極端。起初還可以玩點清純、溫柔的,到最後往往肛交、性虐、群交……什麼都來了。近年為追求刺激,愈來愈流行不戴安全套的「中出片」,自從中出片興起之後,AV界男女優染上性病的機率上升了20%,還導致不少女優因拍片而懷孕。這種不良風氣的蔓延,連資深男優山本龍二等人,都不止一次站出來公開批評,稱片商為了賺錢不顧男女優生命安全!

所以AV女優的「省力又賺錢」根本只是一個童話,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而對AV了解的愈多,就愈不會對她們有所批評,相反更多的是同情,因為大多數AV女優都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一劍浣春秋說。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長平 - 在毛澤東的陰影下

主編的話   陽光時務     2012年12月20日

回顧十八大前關於「去毛化」的輿論,我想起中國民間的一句粗話:熱臉貼到冷屁股。當時,無論體制內外,境內境外,擁共反共,造反改良,幾乎都有一種共識:「去毛化」已成定局。除了「毛左」人士已然發出哀鳴之外,全世界輿論難得一致地對中共政權抱持肯定性的期待,有人甚至忍不住提前唱出了讚歌。

歷史教訓、生活經驗和理性思考,都讓我對中共權力怪獸從善若流深表懷疑。然而,當時我也相信形式上的「去毛化」已不可逆轉。在十八大開幕前夕寫下的文字中,我說道:「希望的泡沫不會全都破滅,最有可能的動作仍是在中共黨章中去掉『毛澤東思想』。」

我擔心的只是「去毛化」走過場,以一紙空文騙得天下傾心。沒有想到的是,中共連這一紙空文也免了,真的不需要就此與世界對話。十八大不僅依然祭拜「毛澤東思想」,而且新增「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更沒有想到的是,那麼多高喊「去毛化」已是人心所向、不可阻擋的仁人志士,那麼多論證「去毛化」惟此一途、勢在必然的專家學者,那麼多諫言「去毛化」方可收拾人心、重振河山的良臣策士,全部都啞然失聲,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有些人甚至放棄這個西瓜,揀起別的芝麻,照樣吃得津津有味。

既然「去毛化」那麼重要,中共置之不理,為什麼沒有人憤怒?為什麼沒有人堅持?「去毛化」的中共順應歷史潮流,那麼不肯「去毛化」的中共又是如何?

相對於卸任總書記胡錦濤拜訪毛澤東的權力奠基地遵義,習近平把深圳作為上任後出巡首站,被認為是向鄧小平二十年前的南巡致敬,將會重啟新一輪的政治改革。然而,盤點習近平的政治見解,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新意,跳不出毛澤東思想的陰影。

十八大之後,習近平帶領新任政治局常委去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發表了他最宏大的政治論述,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加拿大《環球郵報》一篇評論指出,「中國的新領導層又重彈人民共和國的宣傳老調:中國飽受外國列強凌辱」,「國家夠強大了,便應該向過去曾經凌辱過它的國家報復」。

的確,這不就是毛澤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話語模式的延續嗎?一個專制政權號召民族復興,這無論如何都會讓人產生可怕的歷史聯想。

新政權最受歡迎的舉措是「八項規定」,包括調查研究、精簡會議、改進文風、規範出訪活動、改進警衛工作、改進新聞報道、嚴格文稿發表、厲行勤儉節約等。老實說,對我來說,這等於重溫《毛澤東選集》——每一條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原話,而且毛澤東的論述遠比習近平精彩,大多也真的做到了。

很多人會說,這些都是好事,不能因為毛澤東說過做過就予以否定。但是不要忘了,這些東西都不過是毛澤東控制他人的手段,最終的功效是鞏固和增強了他的權力。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並不需要一個黨來「改進新聞報道」,要求專家「參加王某人(注:王岐山自稱)的會,不准念發言稿,要學會深刻思考」則是一種粗魯的言行。

中共黨史對毛澤東思想的定義,是「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結合得到了高度發展」,也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共十八大不僅沒有「去毛化」,而且「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向毛澤東思想核心的進一步靠攏。

習近平想要有所作為,必須要有新的思維、新的話語和新的行動。老調重彈只能走回頭路。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張達明 - 法治暴風雨真的來了

2012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包致金大法官在10月底的告別會上,語重心長地說,看到香港法治制度的上空,正籠罩着一股前所未有地兇猛的暴風雨。他這番話,在社會上引發不少討論,有人批評他杞人憂天、危言聳聽。但很不幸,這一場法治暴風雨,終於來到。

我過往在不同場合,都表達過我極大的憂慮,就是港府會藉着外傭居港權一案上訴到終審法院的機會,製造藉口,要求終審法院(終院)提請人大常委會(人大)澄清其1999年就《吳嘉玲案》首次解釋《基本法》的內容,以推翻終審法院在2001年《莊豐源案》就雙非孕婦在香港所生子女可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的裁決。不幸地,我所擔憂的真的出現了。

擔憂的是 收窄香港高度自治範圍

我所擔憂的,並不在於此舉會對終院構成壓力,因為我相信終院法官是專業的,即使面對多大壓力,仍能無畏無懼地根據法律作出裁決。我所擔憂的,是這經過精心部署的行動,最終會大大收窄香港高度自治的範圍,閹割香港法院的司法管轄權,嚴重摧毀香港法治。

要明白筆者的憂慮,便先要了解在回歸以來因中港法制觀念不同所產生但卻未完全解決的衝突。內地奉行中央領導,三權合作,法院的角色是要配合政府施政,而非監察政府,法律主要是規管人民,便利統治的工具,而非用來限制政府行使權力;香港法治的核心卻是法律至上,崇尚司法獨立,透過法律防止政府濫權,領導人或政府有沒有違反法律,並非由領導人說了便算,而是由獨立的法院作把關的角色。《吳嘉玲案》及《莊豐源案》正突顯出這兩制下的矛盾。

在1999年1月29日,終院就《吳嘉玲案》頒下判辭,判港府敗訴。但當時最惹起內地爭議的,並非裁決本身,而是在判辭內提到若果人大的立法行為違反《基本法》,香港法院有權宣布它們無效。這個說法,根據香港的法治觀念是理所當然,但若根據內地的思維,卻是不可接受。俗稱「四大護法」的內地《基本法》草委更進一步說,根據《基本法》的立法原意,採納行政主導的原則,香港法院並沒有「違憲審查權」,裁定本地的立法是否違反《基本法》。雖然人大其後按港府的要求進行釋法,推翻了終院的裁決,但卻為了避免進一步摧毀香港的法治,故當時沒有收回香港法院的「違憲審查權」。但為免香港法院在居港權方面再判港府敗訴,人大刻意加上一附帶意見,表明《基本法》第24條各項關於居港權條文的立法原意,已體現在1996年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的意見中(附帶意見)。

當時梁愛詩承諾 不會「輸打贏要」

及後到《莊豐源案》,原訟庭及上訴庭均判港府敗訴。當時港府清楚知道,除非引入人大釋法,終院很可能會作出相同判決,故強行指稱第24條雖然只是處理什麼人可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但因為會對中央管理事務或中港關係有實質影響,故屬高度自治範圍以外的條文,要求終院根據第158條提請人大釋法。港府這做法無疑要求人大介入香港自治事務,削弱香港的終審權,惹來極大的批評,當時的律政司長梁愛詩為表示尊重香港的終審權,在2001年1月18日作出書面解釋,當中承諾不會「輸打贏要」,無論終院作出任何判決,港府都願意接受及遵從。在2001年7月20日,終院頒下判辭,裁定第24條明顯屬自治範圍以內的條文,故毋須提請人大釋法。當時港府同意《附帶意見》並非屬於1999年釋法的一部分,故籌委會1996年的意見對香港法院沒有法律約束力,終院因此仍按照普通法原則詮釋第24條,拒絕跟從籌委會的意見,最後裁定雙非孕婦在香港所生子女可擁有居港權。

《附帶意見》雖然並非有法律約束力的釋法的一部分,但中央的意思已經很清楚表達,根據內地的思維,上級領導既已清楚表明心意,下級法官哪敢不遵從呢?

終院不遵從人大的心意,自然惹來中央的不滿。但值得注意的是,翌日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喬曉陽發表聲明,內容極為克制,只表示終院的裁決與人大1999年的解釋「不盡一致」,「對此表示關注」,而港府亦隨即表明不會尋求釋法,並會接受及遵從終審法院的判決。

中央當時仍持守  不干預香港自治事務的原則

為什麼中央當時沒有指稱終院錯判,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去推翻判決,反而接納其後港府按照裁決所修訂的《入境條例》的備案,沒有根據《基本法》第17條發回令它失效呢?原因很簡單,中央當時仍然持守不干預香港自治事務的原則,亦不想進一步摧毀香港的法治,況且港府在開審前已承諾不會「輸打贏要」。

不過,自2003年7.1數十萬人和平遊行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後,中央開始改變治港思維,中央駐港官員愈來愈積極介入香港選舉事務及政府施政,逐步收緊香港的高度自治。可幸司法獨立至今仍能維持,但情況卻未許樂觀。種種跡象顯示,中央接收到的信息是,要防範司法獨大,破壞行政主導;司法覆核常被濫用,阻礙有效施政。故此中央領導人開始提出「三權合作」論。因為大多數香港人都不接受雙非嬰孩及外傭可以擁有居港權,影響自身利益,故提供大好機會,借助民情,以人大釋法去取代司法獨立。位高權重的人不斷批評本港法官不明白中央與地方關係及《基本法》的立法原意,處處強調人大釋法乃憲制的重要部分,更有人提倡將之常規化,以能快捷有效地糾正法官的錯誤。

03年7.1後 中央改變治港思維

若冷靜分析最新情況,便知道根本已沒有需要以釋法去解決雙非嬰孩及外傭居港權的問題。雙非嬰孩在港出生的數字過去10多年激增,關鍵的原因並非終院在《莊豐源案》的裁決,而是因為港府為了振興經濟,開放自由行及推動醫療產業,容讓甚至歡迎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但卻缺乏規劃,以致本地孕婦得不到服務,民怨沸騰。

數字顯示,裁決兩年後的2003年,亦只有2070個雙非嬰孩在港出生,但到了2011年,數目急升至35,736,當中絕大部分都是經合法預約來港產子。當新政府實施零配額及加強堵截措施後,情況已基本解決,內地孕婦不經預約闖急症室產子的個案已大幅下降,由去年9至12月每月平均150宗,至今年5至8月進一步下降至每月平均40宗,9月和10月再下降至每月25宗,可見日後雙非嬰孩在港出生的個案每年將只有數百宗,甚至少於2001年的620宗。事實上,本地孕婦現在已沒有預約床位的困難,反而是私家醫院及醫生要面對婦產科業務萎縮的問題。至於外傭居權案,即使外傭在本案終審勝訴,只表示她們在港工作期間與其他外籍僱員一樣可被視為通常居住,但根據終院另一裁決,絕大部分外傭並不能滿足《基本法》「居住連續7年以上並以香港為永久居住地」的要求,因此仍沒有資格獲得居港權。

值得注意的是,律政司並非要求解釋《基本法》條文,而是要求終院根據《基本法》第158條向人大澄清1999年釋法的涵蓋範圍。但第158條只賦予終院權力及責任提請人大就特區自治範圍以外的《基本法》條文進行解釋,表面上並不涵蓋律政司的申請,故律政司必然會聲稱第158條不應狹義地以字面理解,但因為第158條是關於中央和香港關係的條款,故終院不能自行解釋,必須提請人大釋法。這樣,雖然外傭可否有居留權明顯地屬自治事務,跟中央權責拉不上關係,但政府卻可用這迂迴曲折的法律邏輯,就問題呈交人大一錘定音,以推翻終院2001年《莊豐源案》的裁決。我更擔心,中央會仿效《剛果案》他們認為成功的做法,在聆訊前由中央相關部門或官員致函港府,表示《附帶意見》是1999年釋法的一部分,港府便「順理成章」地將之呈交終院作「參考」,以逼令終院就範。若終院接納律政司的申請,港府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這是法院的裁決,大家要尊重;若終院拒絕就範,港府或中央官員便可批評終院錯誤理解第158條,因為關乎憲法秩序及中央管理事務,玆事體大,故須提請人大釋法。

涉及基本人權的條文  可聲稱非屬自治範圍

無論如何,人大最後都會澄清《附帶意見》是1999年釋法的一部分,故法院必須跟從籌委會的意見去解釋第24條。為免被批評釋法介入了特區自治範圍條文,違反第158條授權香港法院自行解釋有關條文的規定,人大更可能會搬出在2001年已被終院否決的論據,指出若《基本法》條文對中央管理事務或中港關係有實質影響,便非自治範圍條文。如此一來,便可避免所擔心的「司法獨大」,有效控制香港法院的「違憲審查權」,因為日後凡涉及《基本法》條文的訴訟,包括與第24條同列於第3章「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涉及基本人權的條文,如港府認為不能承受在終院敗訴的後果,便可聲稱該條文對中央管理事務或中港關係有實質影響,非屬自治範圍,如有爭論,便應提請人大澄清或解釋。近日有中央官員提出中央權力包括審查或發回立法機構所通過的法案,並要完善相關機制,這亦留下閹割香港法院的「違憲審查權」的伏線,日後如有需要,港府便可聲稱人大已經審查有關法例,認為沒有違反《基本法》,故法院必須跟從,若有爭論,終院便需根據第158條向人大尋求澄清。

港府近日重申尊重司法獨立,無意向法院施壓,只是向法院提出申請,故市民不該反應過敏,而要相信法院的裁決。若是如此,為何港府一直不肯效法2001年《莊豐源案》未開審前的做法,公開承諾不會「輸打贏要」,無論終院作出任何判決,港府都願意接受及遵從?為何時任律政司長的梁愛詩在2001年確認《附帶意見》並非屬於1999年釋法的一部分,而中央亦一直沒提出反對,但11年後新任律政司長卻可收回這共識,要求終院向人大常委澄清?

所以我有理由擔心,港府此舉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借助早前的民情,以解決雙非嬰孩及外傭居港權為由,翻2001年終審法院在《莊豐源案》的舊帳,遏止所認為的「司法獨大」,把「三權分立」體制推向「三權合作」,大幅收窄香港的自治範圍。

把「三權分立」體制 推向「三權合作」

這場高度自治及法治暴風雨的來臨,似乎已成定局,令我十分憂心和痛心。但我也感恩,在《聖經》裏,看到使徒保羅的一番說話,給予我很大的鼓勵和安慰。他說:當我們的生命裏有上帝時,我們即使處處受困,卻不被困住;內心困擾,卻沒有絕望;遭受迫害,卻不被丟棄;擊倒在地,卻不至滅亡。我希望把這番說話,跟法律界的朋友、和香港市民共勉。我不願香港的法治變得「大陸化」,而是希望香港可以堅守法治及核心價值,以貢獻祖國。

作者是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古德明 - 向甚麼傾斜?

中華正聲   2012年12月19日

【am730專欄】十二月十三日,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舉辦施政報告諮詢會,會上自言:「我上任至今,所施政策,無一向地產商傾斜。」這樣的話,經電臺廣播,報刊引述,不斷濡染大眾耳目。現代漢語就是這樣官定俗從,否則下流詞語怎會層出不窮。

梁振英說的「向……傾斜」,當然不是中國人話,而是當今執政集團最崇尚的洋奴語,其出處可參看第六版《牛津高階英語雙解詞典》slanted條下兩個解釋:

(1)sloping in one direction(傾斜的)。(2)tending to be in favour of one person or thing in a way that may be unfair to others(偏袒的)。這slanted所說的「偏袒」,一般是指評述有欠公允。詞典的例句就是:The findings of the report had been slanted in favour of the manufacturers(報告的結論,偏袒製造商)。

中文「傾斜」只有slanted的第一個意思,例如梁朝簡文帝《大法頌序》說地軸不正:「坤軸傾斜。」蘇軾《次韻錢穆父紫薇花》絕句笑錢穆父題詩,眼花字歪:「折得芬蕤(盛放的鮮花)兩眼花,題詩相報字傾斜。」現代漢語的「向…….傾斜」,則是硬譯英文slanted的二個意思,只是用法變了,不限於「指評述有欠公允」,還兼指各式各樣的偏頗。

請看十二月六日《人民日報》論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的經濟政策決議:「政策要向實體經濟傾斜。」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臺灣《南方快報》則有評論說:「馬英九大肆向中國傾斜,推動終極統一,出賣臺灣的國家主權。」《南方快報》主張臺灣獨立,但他們其實連行文都受中共控制,所用詞語和《人民日報》無二。

清朝昭槤《嘯亭續錄》卷二批評雍正宰相鄂爾泰:「居相位者,當有相度。西林(鄂爾泰)偏袒鄉黨,非持平天下之道也。」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六論科舉不應只著重進士一科:「進士偏重之弊,積二三百年。非大破成格,雖有他材,亦無繇(由)進用矣。」宋朝朱熹解釋《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一句說:「無所偏倚,故謂之中。」把「偏倚」、「偏重」、「偏袒」等改為「傾斜」或「向……傾斜」,你就知道甚麼叫做戕賊中文。

梁振英不會說「我上任至今,所施政策,無一偏袒地產商」;《人民日報》不會說「政策要偏重實體經濟」;《南方快報》也不會說「馬英九偏倚中國」。他們懂得的,只是英文slanted towards的變種「向……傾斜」。總之,新中國人說話行文,愈下流愈好。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本網誌暫停更新,12月26日恢復正常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蘇賡哲 - 施恩和負義的故事

2012年12月18日    溫哥華星島日報

一個美國故事:德州的克雷斯開車到荒僻地區,在大風雪中,汽車死了火。正在惶恐時,有人騎馬經過,看到他的窘境,便用馬幫他緩緩將車拖回鎮上。克雷斯感激之下,拿出一筆錢答謝那人,但那人婉拒了,並且說:「你不用答謝我,但希望你在別人需要時,也這樣幫助他。」

克雷斯承諾這樣無條件助人,只要求受助者在別人需要時也出手義助。後來,他主動幫了很多人,全都不求報答,只要求對方承諾以同樣精神義助別人。有一次,他被暴發的洪水困在一個小小的孤島上,水漲得很快,形勢危急。幸而有個年輕人奮勇下水相救。他感謝這位青年,青年說:「你不用感謝我,只希望你在別人需要時,也這樣幫助他。」

另一個香港故事:練乙錚先生學成回港,曾擔任過政府「策士」,辭職後一直是評論界一枝健筆,還出版了一系列叫好叫座的專書。但他年輕在華仁書院求學時,雖然成績很好,家境卻極貧困,想去外國留學而完全沒有經濟條件。校長知道這情況,告訴他有一位早年畢業的校友可以幫助他。結果,練乙錚依照校長指示,見到素未謀面的李柱銘,李柱銘給了他一大筆錢,並且說:「這筆錢你不用還了,只希望你將來事業有成時,用它去幫助同樣需要的人。」

練乙錚在文章中提及這件往事。有學者因而訪問李柱銘,李柱銘說:他以前也沒有錢去讀香港大學,是余叔韶大律師給予資助的。余叔韶告訴他,錢不必還,只希望他將來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同樣無條件幫助他。練乙錚就因此受惠。

這兩個故事你可能聽過了。我之所以被故事深深觸動,是因為不久前碰上的另一個故事:W教授是我研究所時期的同學,H老師對他很好,介紹他去一所知名大學授課。H老師也曾在這所大學教詩詞曲習作。不料,W教授非但沒有感謝老師的提攜,反而在課堂上百般詆毀老師,嘲諷老師到非常不堪地步。

這也算了,W教授還老著臉皮,向同事以至學生告貸,而且數目不菲。一般來說,大學教授雖然不能憑薪資成巨富,收入卻非常穩定,生活不成問題。很多人有此想法,不介意借錢給他應一時之急。可是,他從不還錢,過了承諾還款期很久,也毫無動靜。追得急了,他竟然說:「你不懂得去法院告我嗎?戇居。」
由於債主太多,高等教育界圈子又狹窄,W教授終於站不住腳離港他往。但在新環境中,他又重施故技,惹得罵聲四起。

和余叔韶、李柱銘以至克雷斯這種人間暖流相比,W教授只能用令人心寒來形容。人心不同,猶過於天壤雲泥。

如果用理性來分析,一個人有能力幫助別人,大多數情況是他已有所成就,受助者回報給他,意義當然遠不如不回報而施助於有需要的人。但能這樣想的施助人不多,尤其在中國人中更少。

我說過,中西文化一大分別是:西方文化乃義之文化,講應做就去做,即為所當為。因此加拿大有些慈善機構要求義工簽署文件,表示自己知道做義工於受助對象無恩,只是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中國則是恩的文化,講求知恩報德。既然要回報,就只向有關係的、相識的人施恩。因此,一百多年前赴華長期傳教的史密斯(A.H. Smith)在《中國人特性》中就說:「對溺水的人不予營救,令在中國的外國人大為吃驚」,百多年後更令跳下水救人的外國人吃驚的是,他救了人上岸,留在岸上的鞋子、皮包給人拿走了。

李柱銘 - 不要再釋法!

明報   20121218

上周,傳媒爆出律政司在提交終審法院的外傭居港權上訴案的書面陳述中,請求終審法院考慮向人大常委會尋求澄清九九年釋法的效力。曾在上任時承諾盡量不會提請人大釋法的律政司長袁國強,強調是次只是請求終審法院考慮尋求人大釋法,故希望市民對終審法院的法官有信心,交由他們處理此問題,並表示政府此舉絕非向法院或任何司法人員施加壓力。

筆者認為終審法院的法官,當然懂得如何處理無理要求。而按《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三款,法院只會就《基本法》有關中央管理事務和中港關係的條款提請人大釋法,外傭居港權案並不涉及這兩個範疇,故律政司根本沒有理由請法院考慮提請人大釋法。而政府此舉,等同是「擺法院上枱」,逼法院為他們解決政治難題。

香港法律界對釋法的看法向來相當一致,就是釋法會嚴重破壞香港的法治。事實上,在所有奉行普通法法制的國家,都是只有法院才擁有解釋憲法和其他法律的權力,無奈對中共來說,釋法就如尚方寶劍,可讓他們任意增減、修改《基本法》條文的原意,因而不肯接受和尊重普通法法制的特點,硬要透過《基本法》賦予人大常委會解釋法律條文的權力,埋下傷害法治的伏線。

作為香港的法律界人士,大家都抗拒釋法。袁國強身為律政司長,理應捍衛香港法治,致力游說中央以其他方法如修改《基本法》來處理問題,但他卻竟然倡議人大釋法。

既然明顯所託非人,那港人珍視的法治,就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捍衛,大家要一起站出來,清楚地對釋法說不!

馬家輝 - 回國之後

明報   20121218

凌晨時分在台北敦化南路誠品逛蕩,照例鄉音處處,廣東話是主流,男女老少香港人都來了,當然亦有不少「陸客」,他們操著南腔北調的普通話,比香港遊客更專注於尋書買書,卻又通常比香港遊客多了一分魯莽和粗暴,挑書選書時常把書架弄得一塌糊塗,並且隔著幾個書架厲聲聊天,像是到了夜市。

但從他們的眼神看得出,心情是激動的,尤其年輕的陸客,衣著簡樸,應該是大學畢業沒多久,仍迷戀書香,來到此地得見書架上百花齊放,昔日聽不見的聲音如今都在眼前眾聲喧嘩,難免情緒波動得有些失控。想不透的只是,稍後返回故鄉,會否對禁制現狀加倍不滿而加倍爭取,抑或,很快地,便又習慣回來,便又麻木無感,便又什麼都不計較了?

看到什麼是一回事,看完之後會做些什麼又是另一回事。以前在美國讀書碰過不少官二代留學生,喝了洋水,開了天眼,知道了什麼叫做文明理性民主自由,可是,也都鐵定了心腸,學成後回到內地的最大志願是狠狠撈它一票,然後把財產和家人往外國送走,眼不見為乾淨,替自己創造最大的享受空間才是硬道理,眼前現狀就讓它繼續爛下去甚至參與其中令它更爛,因為社會愈爛自己便愈容易撈錢,先救自己最重要,社會留待他人來救便行了。

人各有志,勉強不來。我聯想到的只是換屆後的中國領導層裡有不少都是喝過洋水的人,也都見識過什麼是文明理性民主法治,回國後,這麼多年了,到底把中國的文明理性民主法治提升了幾分,實在值得好好考究,而考究之後,是否值得拍掌叫好,實在不敢樂觀。喔,對了,薄氏夫婦在外國遊歷過,見過世面,結果呢,主政重慶時,不僅沒有把城市「全盤西化」,反而將之「全盤延安化」,把老毛的那套血腥恐怖泰山壓頂施於百姓頭上。

好多年前在美國中西部曾跟官二代留學生夜飲閒聊,酒精把他的臉泡得血紅似醋,眼裡亦是血絲斑斑,他的長輩在文革裡受盡苦難,他有機會來到名校取得博士學位,平日是文質彬彬,對美國的自由風氣讚不絕口,但於回國前夕終於酒後吐真言,獰笑道,家輝,我必須老實告訴你,中國人是不配享受民主自由的,他們太狡猾了,不管不行,誰要享受民主自由,請來美國,別在中國搗蛋。

我忘不了他的可厭的語氣與表情。真像好多年後從電視鏡頭上見到的成龍。

張華 - 地溝油來了,頭髮豉油還遠嗎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18日

地溝油終於殺入香港,且是本地奸商傑作,至少有十三間食肆,包括連鎖式大型酒樓,被揭發使用這種致癌食油。目前沒證據顯示這是「輸入性毒油」,但大陸早已行風氣之先,本港不法商人受內地地溝油啟發、影響的可能性非常高。

十多年前的冬天,筆者到北京採訪時,經常見到有民工推着殘破及污穢不已的獨輪車,穿梭於大小胡同,開始以為這是收集糞便的清潔工人,打聽之下始知是收集地溝油原料的。他們專到食肆或酒店附近的下水道,鏟起表面那層油脂,用獨輪車運到收集點或貨車,然後在簡陋工場加工:將滿佈沙石、廁紙等雜物及油脂的原料,倒入大型鐵桶內加熱,油層會浮在最上面,沙石等雜物則沉底。如是者重複一、兩次,就可製成「純正地溝油」。

這些地溝油,開始時只送往工廠及大學食堂,很少進零售市場。但近年,煉製地溝油技術已提升,很少用地溝廢水做原料,而是用豬內臟等廚餘及食肆廢油,高溫煉製,再在製成品加入香精等就成了食油,不僅用於工廠及大學食堂、食肆,還會進入零售市場。因此,國內學者推算,全國十分一食油來自地溝油。

事實上,比地溝油更早被揭發的是頭髮豉油。不法商人從髮廊、屠宰場收集大量毛髮,運回工場後,加入強酸去「溶解」這些毛髮,再用強酸[??]中和,過濾雜質後就成了頭髮水,再摻入鹽水、色素等,就成了頭髮豉油。既然地溝油已殺入香港,頭髮豉油還會遠嗎?以前三聚氰胺毒奶、孔雀石綠水產、蘇丹紅雞蛋等,不一樣是大陸有、香港也有嗎?

這些黑心及有毒食品之所以在大陸屢禁不止,不僅源於社會道德淪喪,無良商人為賺錢而不擇手段,還有政府無能、法規不全等因素,更重要的是,民意無法對政府構成壓力。內地傳媒揭露的黑心食品遠較本港多,且經常圖文並茂的披露其製作過程。但曝光這些問題後,無法對政府形成足夠的輿論壓力,官員的烏紗跟民意、跟老百姓無關,而官員們食用的都是特供食品,有很好的品質及安全監督機制,不虞會食用黑心食品。結果,黑心食品在市面上無日無之。

香港出現地溝油絕不奇怪,將來有頭髮豉油也是可能的,暴利之下連殺頭的生意也會有人做。問題是,民意能否對特區政府構成壓力,令他們立即採取行動,取締黑心工廠、嚴懲不法商人,更會檢討監管機制及法律,對不法商人形成足夠阻嚇力!地溝油已敲響香港食物安全的警鐘,特區政府準備好了嗎?

吳志森 - 要求釋法是「政治蠱惑仔」行為

2012年12月18日

【明報專訊】律政司長袁國強,藉外傭居港權官司上訴,要求終審法院就《基本法》24條尋求人大釋法,藉此要終審法院自我糾正「莊豐源案」的判決,從而解決叫停雙非所面臨的法律困局。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的陳文敏教授,對任何問題都表現得心平氣和,從未見過他口出惡言。但面對今次法律上的大是大非,也按捺不住,批評他的學生袁國強「打茅波」「政治取巧」,做法並非基於法理。這些批評,聽起來算是相當溫和,好像沒什麼大不了,但出自一位法律教授之口,批評的對象又是身為律政司長的學生,其實已相當嚴厲,不但在法律,更在道德與操守上,判了這個徒弟死刑。

袁國強的做法,最不能饒恕的地方,是赤裸裸斷送了香港的高度自治。《基本法》第158條寫得非常清楚,尋求人大釋法,只有以下兩種情况,別無其他:一、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的事務;二、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關係。外傭應否有居留權,完全是香港特區自治範圍內事務,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就可以解決,根本沒有人大釋法的需要。

袁國強向終審法院施壓,藉外傭上訴尋求人大釋法,只是一個幌子,志不在外傭居港權的「立法原意」,而是藉此要求人大常委解釋整個《基本法》第24條有關香港永久居民身分的條文,拐個彎來推翻終院對「莊豐源案」的終極判決,等同要終審法院自我掌摑承認錯誤,對終審法院的尊嚴,再一次無情踐踏。

既無腰骨又無膊頭的德性

更不能原諒的是,如果律政司長袁國強認為,只有釋法才能解決雙非問題,特區政府大可自己要求人大釋法。1999年董建華政府已經做過,雖曾引起違反《基本法》的激烈爭議,所謂「一件污,兩件穢」,特區政府亦應負起主動尋求人大釋法的政治後果和責任。但袁國強用的卻是旁門左道,自己不想「孭鑊」,就推給終審法院來承擔。終審法院答應了尋求人大釋法,便順應了特區政府的要求,如果拒絕,觸怒中央的是終審法院,特區政府大可置身事外。這副既無腰骨又無膊頭的德性,與「政治蠱惑仔」無異。

1999年第一次人大釋法以來,爭議不斷,司法獨立一次又一次的受到衝擊,終審法院名存實亡,變成中途法院。如果人大釋法真的是尋求所謂「立法原意」,大可把「原意」完完整整寫在《基本法》中,以免大家「估估吓」,引起不必要的爭拗。中國憲法已變過不知多少次,但修改《基本法》仍是佈滿地雷的禁區,差不多連提都不准提,猜度所謂「立法原意」的痛苦遊戲,仍然要被迫一玩再玩。

《基本法》是否真的不能修改呢?未必。但釋法卻是最能牽制特區司法系統的機制,有權在手,人大常委把終審法院間中羞辱一番,保證你聽聽話話,終局判決前,要你揣摩一下阿爺的旨意。



李怡 - 無日不歪理
絲絲世語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18日

行騙長官就律政司建議終審法院向人大提請釋法一事,要求外界「封嘴」別評論,說「特區政府向法庭提咗一啲觀點」,是司法程序一部份,並說不希望任何人在司法程序之外,「用言論試圖影響法官對呢件案嘅判決」。

行騙長官真是無日不歪理,無日不混淆。進入司法程序的是外傭居港權案。討論應否給外傭居港權,是對這個案件的言論干預。現在外界的言論並非指向這個案件本身,而是指向政府應不應該致信法院去干預司法。實際上,干預司法公正、「試圖影響法官對呢件案嘅判決」的,並非輿論,而是作為行政機關的政府。明明政府是干預案件司法公正的賊,現在反過來說反對政府干預、維護司法獨立的輿論是賊,賊喊捉賊無疑是行騙長官的獨擅專長。

吳靄儀 - 受釋法影響者的權利 必須得到保障

2012年12月18日

【明報專訊】律政司在外傭案中,正式要求終審法院尋求人大釋法。律政司的要求是否獲得終院接納,由終院按照法律決定。然而釋法的範圍廣闊,絕非限於外傭,而且一旦釋法,會即時而無可挽回地影響無數人的重大權利,甚至會剝奪數以萬計人的居港權,因為釋法有追溯力,追溯至《基本法》生效的第一天。律政司含混其辭,以圖不給予通知就剝奪這些人的權利,根本就是對法治的最大蔑視。

釋法有追溯力,追溯至《基本法》生效的第一天

同樣,按照法治的基本原則,終院在裁定是否接納律政司的要求之前,必須容許這些人士有機會向法庭反對律政司的申請。這是他們維護自己的權利最後而又是唯一的機會。身為民意代表,立法會當務之急,是要求律政司確保這些人士能及時知悉自己的永久居民身分可能會受釋法影響,通知他們尋求法律意見,決定應否介入法庭程序,如果決定介入,他們很可能需要聘任法律代表,代表他們向終院申請,並在庭上發言。

據傳媒報道,律政司尋求的釋法,是解釋1999年人大常委會的釋法中提到有關第24(2)條的立法原意,是否對解釋所有永久居民類別的條文都有約束力?換句話說,特區法庭是否須按籌委會意見解釋第24(2)條內的所有條款?

如果答案是「是」的話,會受影響的一個類別,顯然就是在香港出生,但出生時父母都不是「合法定居在香港」的中國公民。

首當其衝,是1997年7月1日之後在香港出生數以萬計的「雙非嬰兒」。這些「嬰兒」均為未成年人士,他們可能像莊豐源那樣,在香港依祖父母居住,在香港生活、上學;其中亦有不少人在香港上學,但仍居住在內地。這些孩子的一生會面臨重大的改變,但對即將降臨的命運仍懵然不知,更加不懂尋求法律保障,他們需要法律援助。法庭已排期在明年2月26日聆訊,問題是如何在短期內為大量的未成年人士申請法援、安排法律代表、適時向終院申請介入?

回想1997年7月,大批港人內地子女面臨被當局當作非法入境者遣返大陸的命運,迫切之間申請法援,卻遭無情拒絕,社會上強烈的反對聲音,令他們陷於困境。這次是否又會噩夢重臨?

律政司的申請,根本就是意在「雙非」。可是,律政司要求終院尋求的釋法,所影響的絕不止97後在港出生的「雙非嬰兒」。任何憑藉第24(2)條第1類別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人士,都必須重新參閱現時的《入境條例》及籌委會96年的意見。由於有關條文所寫的是「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受影響的人可能已年紀不小,很難證明出生時父或母已合法定居在香港。按照現行《入境條例》附表1的定義,「在香港定居」要同時符合兩個條件:該人(a)通常居於香港;及(b)不受任何逗留期限的限制。

舉個街知巷聞的例子,台灣總統馬英九是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但是他的父母其時並非在香港定居。若律政司尋求釋法成功,像馬英九那類別的人士就會喪失香港永久居民的身分。

今年年初,我曾經問當時的律政司長黃仁龍,政府有沒有統計過,除了「雙非嬰兒」之外,香港有多少屬於第一類別的永久居民?有沒有考慮過釋法會對這些人有多大影響?當時,黃仁龍沒有正面回答我,只說政府尚未決定尋求釋法。現在,他的繼任人袁國強已正式要求終院尋求人大釋法了,他有義務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提出申請的訴訟一方,在法律上律政司有責任通知所有受影響的利益關係人士。

律政司有責任通知所有受影響人士

其實,由於籌委會意見涵蓋第24(2)條所有六項香港永久居民的類別,任何永久居民都應重新參閱現時的《入境條例》及籌委會意見,考慮自己的身分會否受影響,必要時尋求法律意見。

1999年6月26日人大釋法最末的一段說明:該解釋公布之後,香港法院在引用有關條款時,應以該解釋為準,唯一例外,是終院1999年1月29日對有關案件判決的有關訴訟當事人所獲得的居港權。

嚴格來說,莊豐源本人可能也不包括在內。因此,莊豐源可能就是第一名應介入程序的利益關係人士。

香港法治是禍是福,第一要看律政司是否履行法律責任,通知所有受釋法影響的第三者,使他們能及時介入法庭程序;第二要看政府會否為該等人士之中有需要者提供法援;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把關者:終院會否准許該等人士介入程序。 

陳雲 - 九七之後,香港自立

轉角   2012年12月18日

【am730專欄】梁振英失誠,香港失政。不誠則無物。誠信是政治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儒門心法,謂之「誠明」,出自《中庸》,對自己不誠,做人一塌糊塗。對人民不誠,從政寸步難行。你打橫行,橫行無忌,學共產黨那樣不信邪,當然可以。古語有云:「但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例如新界東北的所謂發展,一看就知是為了引入深圳雙非富戶居住,部署取消香港邊界,瓦解香港的城邦格局,令香港與大陸的命運,一同捆綁。全國一盤棋,攬住一齊死。所謂在東北建設公屋新市鎮,給香港人居住,真是荒謬絕倫,在香港工業北移之後,新市鎮的公屋廉租住宅+公屋廉價生活區+工廠大廈就業的模式,已經破敗。新建公屋必須好似往日英治時代,要融入市區,令平民可以尋找都市服務業(urban servicing)謀生。即使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工業興旺時期,殖民地政府興建公屋區,也是好穩陣,兩種模式並行的:有工業新市鎮的,也有融入市區的。

這是政治常識!在殖民政府撤離之後,香港竟然無人提出來,在公共領域討論。這是我近日一直在本欄寫鬼故事的原因。講鬼域,好過講香港!相對於歐美,香港是後進地區。後進必須追趕,甚至趕超,否則永遠落後。追趕的方法,是對先進國家的事物,做哲理上的理解,然後融合自己的文化傳統及地方優勢,超越對方。故此,後進地區在追趕的時候,必須重視思想及原理,重視人文學科和社會思潮的研究及創新。德國、俄國、日本,都是追趕英國、法國的典範。俄國雖然被共產主義掏空國本,但至今在哲學、科學和經典藝術(音樂、芭蕾舞等),有可觀之處。德國更在哲學、音樂、工藝及尖端科學,在特殊領域及策略市場領先世界。日本則在工業化初期,哲學思想、社會科學和文學都有璀璨成就,如此才可以帶起工業及創意產品,將日式生活輸出世界。

九七之前,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政治思想及人文科學接通英國,外派的殖民官更有獨立的拓荒者性格(好多是反抗英倫的蘇格蘭人!),故此可以帶領香港前進,甚至在經濟上超越英國。香港本土的精英,其用心不在政治思想和行政制度上(有英國代理),而在思想文化上、在通俗潮流上,香港在六、七十年代的思想,有源自華夏的新儒家、佛學,源自西洋的存在主義和文學上的現代主義等,領導華夏世界,這是香港可以在八、九十年代催生輝煌文化產品的原因。

九七之後,英國人走了,香港人要自立,除了思想文化之外,政治也要從頭學起,好似當年德國、俄羅斯和日本維新一樣。這是艱難的歷程,也是香港人成長的歷程。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陳雲facebook隨筆:九七之前,香港社會主流可以是實惠、拜金,支流是文化哲學、藝術實驗,各得其所,這是因為英國人在香港當家,搞掂了政治思想和教育哲理。今日,香港主流仍是實惠、拜金(例如發展東北吸引深圳富戶、拆毀農田興建別墅之類),香港就可以死得!

陳雲 - 敦聘與誠徵

三文治    2012年12月18日

路過深水埗荔枝角道,遙望能仁書院,裝修之後煥然一新,只是往日的工藝鐵門拆除了,有些可惜。

一九八九年,我曾在該校任教英美文學、中英翻譯及比較文學,兼任方式,但校方給予的聘書典雅方正,用毛筆書寫,用的字是「敦聘」:「茲敦聘某某先生為本院教授」,用的是民國語言及銜頭。不論資歷,在大學任教者都一律稱為教授。該校當年是在台灣註冊的私立大學,在香港就用書院的名義,其性質一如珠海書院。我當年同時在珠海書院任教,該校給我的聘書,也是用「敦聘」一詞。

新亞書院一九八七請我做宿舍導師,毛筆字寫的聘書,開首也是「敦聘」。當年的文雅,不只在大學,打開通俗報紙,招聘勞動工人的分類小廣告,也有用「誠徵」開頭的。至於政府工程,則用「招標」或「徵求」,九七之後,當然跟隨惡劣中譯,寫「邀請意向書」(invite expression of interest, E.O.I.)。

只是二十幾年,今日有幾多公司請人,會用「敦聘」一詞?至少我一九九五年從德國回港,打過五份工,沒遇到過。仍用「誠徵」的廣告,也許只有徵友、徵婚的廣告吧。聘請工人的,多寫「聘請」或「招聘」了。

徵求要有誠意,聘請要篤實。七十年代的元朗中學畢業禮,宣布某嘉賓上台頒獎或演講,學生司儀用的詞,是「敦請」,說的是「現敦請鄉議局主席某某先生上台頒獎」,鄉紳恭敬起立,向四周鞠躬,略作退卻之貌,司儀便催請,說「某某先生,有請!」

今日我走遍學校的講壇,從未聽過司儀介紹我演講的時候,講「敦請」或「恭請」的。這些古禮,二十年就丟了。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吳靄儀 - 毋忘23

明報   20121217

上接:吳靄儀 - 十年前的十二月

反對23條立法的抗爭何其艱辛,從數字上可見一斑。十年前的1215日,6萬人上街。自諮詢文件發表後,立法會的保安事務委員會及司法事務委員會就開了聯席會議共13次,包括大律師公會及律師會共112個組織出席發表意見;1211日立法會辯論諮詢文件內的建議。法律界及民間有極大共識要求政府先發表白紙草案(法案的諮詢稿),但政府充耳不聞,2003226日,《國家安全(立法條文)》藍紙草案刊憲,啟動立法程序第一步。

325日,草案審議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加入的議員共49名,民建聯的葉國謙任主席,政府限定要在71日之前完成立法,三個月內逼着舉行了共63小時25個會議,審議的文件達117份,意見書達193份。政府提交立法會的修正案共51項,民主泛民議員提交的修正案共100項,其中60多項由我和余若薇聯名提出。

同期,民主派四出宣揚其事;21622日,我到耶魯大學演說並與師生交談,616日,我與李柱銘等人赴華盛頓會見美國朝野及人權組織;61415日兩天,港大、城大及大律師公會合辦國際研討會,廣邀世界各地的法律界人士及學者交流有關國家安全立法及人權自由之間應取得的平衡。625日,立法會動議辯論,呼籲市民參加71遊行。傳媒消息估計會有20萬人上街,但當局表明不會押後立法。26日,特首答問會上,我問董建華,要有多少人上街他才會回心轉意?

歷史告訴我們,答案是:50萬眾。75日,董建華提出三大修正,仍堅持79日立法;76日,田北俊辭去行政會議職位。79日,政府終於屈服,5萬人燭光簇擁立法大樓:奇蹟不是天掉下來的。

鄭依依 - 廠家玩火──汕頭如何變成祝融之鄉

世紀版   20121217

【明報專訊】編按:在中國大陸,有不少廠房長期忽略勞工權益,衍生形形色色的民工問題;罷工,只是民工其中一種抗爭方式。隨着家庭作坊形式的興起,民工為了讓無良老闆的財產有所損失,竟出現危害生命安全的抗爭:縱火。今天,有兩個長期關注內地民工問題的年輕人,講述近年民工縱火案的前因後果。

假如說,被欠薪的劉雙雲縱火是一幕戲劇化的過激復仇,那麼,汕頭多年來無數場工廠和家庭式作坊火災,更是一齣不斷重複上演的長篇荒誕悲劇。

124日奪去14名工人的陳店鎮寶興樓大火之前,媒體曾經一筆一筆地記下汕頭多次大同小異的火警:

今年415日,潮南區司馬浦鎮華裏西村一幢「三合一」內衣作坊「春德樓」失火,包括兩名男嬰在內的3人喪生;

43日,金平區二馬路烏橋振興社區一處廢棄的倉庫着火並迅速蔓延到周邊的民宅和工廠倉庫,一對8歲與5歲的姐弟在火海中喪生;

2010116日,澄海區廣益街道美園新區一民宅改建的宿舍發生火災,5人死亡、4人重傷;

2009724日,汕頭市區外充公一家珠片薄膜廠倉庫發生火災,大火燒了2小時,幸無人傷亡;

521日,潮陽區穀饒鎮無證無照非法經營的家庭作坊火災,致13人死亡、16人受傷;可怕的是,在同一區,2006519日,亦曾發生以13條人命、1年重度燒傷為代價的「519」大火;

200924日,潮南區陳店鎮一家庭作坊發生火災,成22傷;

2008124日,潮南區陳店鎮周明東家庭作坊發生火災,致71傷……

火神祝融不斷光顧汕頭,卻無法喚醒當地政府對待生命安全的重視,着實整改消防措施──即便,今年11月,《汕頭日報》傳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和改進消防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未來5年全省消防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但不到一個月,寶興樓大火即為這份「指導文件」,來一記現實而冷酷的嘲諷。

家庭作坊變煉獄

調查員走在陳店鎮的街頭,這個全國有名的內衣製造基地。當地政府資訊指,2008年陳店鎮大大小小內衣作坊2000多家,從事內衣產業的約4.5萬人。像寶興樓如此開在民房裏的家庭作坊遍地皆是,舉頭可見。這些沒有工商登記的作坊,在45層樓的樓房裏同時兼為原材料倉庫、車間、工人宿舍等,所謂「三合一」,為防止貨品被盜,窗戶經常嚴嚴地栓上窗櫺,與近20年前的深圳致麗玩具廠大火發生場景,不曾改變。

作坊規模從10人至60多人不等,不少是1213歲輟學的童工。本地老闆向調查員說:「外地的老闆資金一周轉不過來就溜走了,工人的工資打水漂」──事實上,即便是在陳店鎮溪南、溪北、洋內等工業區的幾百到上千的工廠,都存在着嚴重違法的用工現象。

民房裏的小作坊幾乎沒有任何消防措施,部分本地的老闆因為房子當初是自己建或會有一些簡單的消防措施如消防龍頭等,但外地的老闆租的房子就沒有什麼消防措施。內衣製作的原材料都極為易燃,在車間及倉庫隨意堆放。一個在陳店多年的基層管理說,鎮裏也會偶爾有消防檢查,但是檢查的人還沒有到,老闆就已經接到電話,讓工人都出去,然後關上大門,以躲過檢查。

工人工資都按件計算,可在作坊都有不成文的規定:扣押一個月,工人都沒有合同──大廠裏除非政府下達的社保名額分給管理層後還有餘額,否則一般工人無法上社保。

誰保障民工權益

而如今事近年底冬至,工人都在猜想又會有一批老闆因為資金無法周轉而跑路,只是不知道命運是否降臨自己身上。一個大姐說,去年生意不好做,春節前僅新西溪鄉文光村就有10多個老闆跑路。工人被欠薪,勞動辦的人說「我們要先調查這個事情」,後來也沒有結果,而指摘工人沒有與工廠簽訂合同。

不了了之是汕頭當地處事的特色。據《羊城晚報》報道,2007年初,汕頭市紀委監察部門曾通報了穀饒鎮2006年「5·19」火災,10名政府及管理部門公職人員受到紀處分,公司負責人劉創琰以及涉嫌玩忽職守罪的公職人員等6人移交司法機關。然而,事隔3年,記者再報道,「相當一部分責任人最後均未擔責」。

執法不力、懲處失當,汕頭內衣行業裏不熄的大火背後,是誰在縱容祝融肆虐?

服裝工人的苦難與抗爭,常常與大火聯繫在一起。

2012124日下午,一場大火在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新溪西村的一家內衣廠無情地燃燒起來。火災奪走了14名年輕工人的生命,並造成1人重傷。工廠的情况和死難者的資訊逐漸被披露出來:14條消逝的生命中,很多剛滿16歲,許多還是童工,死者中有一名孕婦;有一家四姐妹葬身火災,一名16周歲、兩名14周歲、一名12周歲;工人每個月工作30天,廠裏沒有休息日;工作時間從10小時到15小時不等;拖欠工資問題嚴重……這無疑是血汗工廠造成的悲劇,但是這些悲劇僅僅是陽光下一點點黑暗的死角嗎?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

縱火的工人劉雙雲被剋扣了3000元的工資,又被老闆懷疑偷物料,被索500元的賠償,劉雙雲想結工資離開工廠,老闆氣焰囂張,一再拖延,後面便是避而不見。劉雙雲一句:「我拿不到錢,只好拿自己的生命跟他去賭」讓很多人會批評他認為太偏激,後果太慘烈。人們問:為什麼不用其他的方式解決呢?

然而,真的有其他方式嗎?

求助法律手段?工人手上沒有勞動合同,司法機關不會受理,而且工人常常會被漫長的法律程式拖垮。

求助工會?這一條恐怕很少有中國人提出來,在事發之後也聽不到工會的聲音。

求助勞動部門?劉雙雲曾經到勞動保障事務所求助,無功而返。

求助政府?曾經有工人為了要押金和工資找村幹部來協調,卻被要求下跪和給村幹部交飯錢。

大不了不要錢,一走了之不就行了?但是3000元對於存摺裏只有60多元又漂泊在外的人太重要了。而且走,去哪裏呢?26歲的劉雙雲已經算是「老」工人,他難道不知道工廠的普遍情况是怎樣的?

為了讓老闆破產

一個個制度化的維權途徑被堵死,潦倒又憤恨的劉雙雲把自己逼上了絕路,也切斷了他的工友們的生路。他也承認「我放火只是想要讓老闆破產,沒有想過會燒死那麼多人」,得知那麼多工友因他而死,他說「就想找農藥喝下去,一了百了」。

大火發生的作坊充滿了化纖物、海綿等易燃品,燃燒後產生的有毒氣體、鐵絲網封起的窗戶、狹窄的通道阻斷了工人們的求生之路。這一切都讓人想起19931119日那場致麗大火,回憶與思索讓人傷感,致麗大火後頒布的《勞動法》、推行了五年的《勞動合同法》到底讓勞動者的狀况有了什麼樣的改善?這次大火之後是否會有實質的改變?「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善後工作」、「家屬情緒穩定」、大火後「政府墊付工人拖欠了一兩個月的工資」,「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踴躍奉獻愛心」這些廉價的安慰劑已治癒不了身染沉痾的勞資關係。在全球化生產的背景下,簡單的關停作坊全部變作工廠生產也難以真正解決問題,要不然也不會有20121124日晚,孟加拉一家服裝廠燒死121人的大火。

1126日孟加拉數千人要求政府和廠方改變勞動環境和待遇的示威活動,1970年火焰中的全泰一對於工人勞動安全和尊嚴的呼喊,還有無數在工廠大火中喪生的亡靈,都讓我們需要痛定思痛的問責,並一起敦促勞工權利的真正落實:

給勞動者一份合法的合同。

讓勞動者擁有代表自己權益的工會。

讓公權力機關真正依法維護勞動者的權益。

這才能真正給走投無路的工人一條生路,也給我們這個充滿戾氣的社會一個生路。

作者為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項目幹事

文/鄭依依  編輯/袁兆昌

孔捷生 - 「帝師」預言:剩下不到十年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17日

新君臨朝。習近平在清華大學時的博士論文導師孫立平教授被稱為「帝師」。這頭銜非同小可,光緒皇帝的帝師翁同龢是咸豐年間科舉狀元,也做過同治皇帝的師傅,同治早夭,光緒從啟蒙識字到臨朝親政,都拜翁同龢為帝師。翁是清流派,支持戊戌變法,並向光緒推薦康有為。百日維新失敗後,慈禧太后削去翁的官爵,逐回原籍,永不敘用。無疑,翁同龢的革新思想對光緒頗有影響。

孫立平和翁同龢不同,他沒有官爵印綬,只是一介教書先生。孫教授最近在《財經》雜誌主辦的一場研討會上轟然發炮,痛批胡錦濤十年庸政,使得中國「與法治格格不入」,他指出維穩就是對法治的大破壞大倒退,政府為達指標而不擇手段,縱容甚至鼓勵用違法方式去完成任務,而且越走越遠。

眼前就有例證,十八大開完,新君下令釋放全部在押訪民,竟然發現非法收容所中關着八旬老人和哺乳婦女。且不說人民上訪是法律賦予的權利,放眼各地,連人民私有財產都毫無保障,徵地強拆到處刀光劍影,血濺五步,更不必說《憲法》賦予的政治權利和文化權利。

孫立平列舉全國罷工、示威、暴動的群體事件連綿不斷,「老百姓不好管了,政府所說的話,老百姓不信了」。他認為「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已經發生」,並預言「十年可能到不了,五年可能差不多」。

官媒狂吹的「盛世」和胡錦濤自詡的「黃金十年」,為何到了孫教授口中變成末世景象?十九世紀法國思想家和歷史學家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有精闢論述,他指出「革命的發生並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忍受着最難以忍受的惡法的人民,一旦惡法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

沒人否認逾三十年的經濟改革使中國人的生活得到改善,比起不堪回首的毛時代,人民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也寬鬆許多。正如托克維爾的論說,當人民覺得苦難無可避免就俯首認命,但當苦難稍減,剩下的痛苦就變得無法忍受,因為他們對痛苦的感覺更敏銳了。

孫立平所說的「老百姓不好管了,政府所說的話,老百姓不信了」,正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覺醒。他警告中共要盡快轉型,「唯一辦法是與歷史切割,越早切割,越主動越好,否則將來能不能切割都是問題」。何謂切割?就是改旗易幟,與專制主義決裂。這位布衣「帝師」的箴言,弟子習近平聽得進去嗎?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高慧然 - 成龍抑或成蟲?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16日

歌星討厭政治固然令人討厭,戲子一旦熱心起政治來,也很叫人頭痛。成龍為土共貪污行為辯護,居然說外國也有貪污,美國才是最大的貪污國。這番毫無見地的言論遭到恥笑,內地有媒體人撰文,取笑他拍馬屁太用力,把馬都拍死了。世事很弔詭,願望與現實之間總隔着距離,有人想成龍,結果成了蟲。

更惹火的是他那番應限制香港人遊行的言論,不但激怒香港人,連大陸網民也紛紛指責他:「一個戲子,把自己被弄得跟道德家一樣成天替政府教訓老百姓,這不是強權的走狗是甚麼。」「朝鮮(北韓)人民是最幸福的,大哥你說呢?」「你的毛病是沒有規矩,沒有宗旨,沒有正義,沒有骨氣,沒有文化,沒有見識卻得意忘形。」

網上最經典最精闢的一句卻是:「感覺97香港回歸到現在,好像只向大陸移交了成龍。」簡直是神級點評,一句話寫出香港回歸以來的處境;港人努力捍衛原有的核心價值,一部分香港人卻竭盡全力出賣本土利益。當然,所謂「移交」並不確切,成龍的心如何貼近極權統治是另一回事,他的雙手卻很誠實地捉實他的外國護照。這是絕大多數沒有能力移民的香港人的悲哀,家園不保,移民無望,而肆意破壞香港人家園的人,手上都有一本或不止一本外國護照。在這一點上,香港人跟強國人早已看齊。

蔡登山 - 藍天碧水永處懷蕭紅

蘋果樹下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16日

許鞍華執導的新片《黃金時代》(蕭紅傳)已於本月十二日在哈爾濱開拍,她說是自己四十年的心願,「我二十幾歲時就想拍,但沒人肯寫,也不太懂她,現在終於等到了李檣的劇本。」同樣,我在大學時讀蕭紅的作品、讀葛浩文的《蕭紅評傳》等一大堆有關蕭紅的資料,但三十多年來一直盼望有人將她搬上銀幕。一九九四年我籌拍《作家身影》紀錄片,到香港勘景,小思老師還特地帶我和雷驤導演到聖士提反女校的樹下去找尋曾埋在此地的蕭紅的一半骨灰,但時移世變,卻找不到原來的那棵樹了。《作家身影》只拍到張愛玲,並沒有拍蕭紅,這一直是我心中耿耿於懷的。到了二○○○年因《人間四月天》連續劇走紅,我和名編劇王蕙玲見面,建議她下一部寫蕭紅,她也答應,我慨然提供所有蕭紅的資料,讓她帶回加拿大去寫劇本,盼想不久即可看到會比《人間四月天》更轟動的連續劇,但出乎我預料的王蕙玲卻編寫了《她從海上來》張愛玲的連續劇。當然張愛玲的名氣遠大過於蕭紅,但就戲論戲,張愛玲的一生遠不如蕭紅來得精采。



一九一一年蕭紅自中國最北方的城市──呼蘭縣走來,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她又在中國最南方城市的一角──香港淺水灣寂然歸骨,總共才活了三十一個寒暑。對於他人正值青春美麗的年華,而對於蕭紅,那卻是她追求、奮鬥、掙扎而又含恨而終的短暫而痛苦的一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香港淪陷了。十多天後,輾轉躲避的蕭紅被送進跑馬地養和醫院。她被誤診為喉瘤,第二天即被送進手術室。接受了喉管切開手術。手術後,蕭紅病情轉劇,身體更加虛弱。由於傷口難以癒合,使她痛苦萬分。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八日,端木蕻良和駱賓基將蕭紅扶上養和醫院紅十字急救車,轉入瑪麗醫院重新動手術,此時蕭紅已經無法說話了。她用手勢示意駱賓基給她取來紙筆。她寫下最後一句話:「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她死在法國醫院設在聖士提反女校的臨時救護站,兩個男人──她愛的或愛她的,把她火化了,一半骨灰葬在聖士提反女校的樹下,一半骨灰葬在淺水灣的海邊(一九五七年遷葬於廣州銀河公墓)。

五○年代的淺水灣曾是喧鬧而優美的海水浴場,在博浪歡愉之際,人們大概記不起這裏的「藍天碧水永處」,曾經埋葬一顆早醒而寂寞的靈魂。就如同詩人筆下的感謂:

  而漫長的十五年,
  小樹失去所蹤,
  連墓木已拱也不能讓人多說一句。
  放在你底墳頭的,
  詩人曾親手為你摘下的紅山茶,
  萎謝了,
  換來的是弄潮兒失儀的水花,
  淺水灣不比呼蘭河,
  俗氣的香港商市街,
  這都不是你的生死場……
(引自小思《香港文學散步》一書)

《呼蘭河傳》、《商市街》、《生死場》都是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是她在一九四○年底在香港完成的中篇小說,是她飽受創傷的心靈無可如何而又滿懷深情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夢回呼蘭河,構築起屬於她自己的新的精神家園。因此呼蘭河不但成了她情緒記憶的對象,同時也成了她生命家園的寄託。蕭紅用她那憂鬱的大眼睛,凝視着她的故鄉人民「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她那濃烈的思鄉念土之情是充溢在字裏行間的──北國濃厚的黑土地,那裏浸透了現實的和歷史積澱深層的苦難。《呼蘭河傳》寫的無疑是個悲劇,然而呼蘭河人的不以悲劇為悲劇的木然無謂,才是真正的悲劇。在紅花碧海的香港尖沙咀,她想到的是北國呼蘭小鎮的大風雪,蕭紅是清醒的,清醒是一種更為清晰地對直達精神中心的創痛的感知,猶如夜傷的疼痛,比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有過之。

一九三四年五月,年僅二十三歲的蕭紅,在愛路跋涉中,和蕭軍到了青島,這年九月她完成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說《生死場》。同年十一月三十日他們來到上海和魯迅見面,魯迅吃驚於蕭紅對生活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更吃驚於看上去還有點纖弱的蕭紅,卻能把「北方人民對於生活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描繪得「力透紙背」。魯迅甚至自掏腰包,幫蕭紅印行這本書。《生死場》奠定了蕭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期間有着魯迅的一份勞績。因此有人說在那個陰雲遮天的苦難年代,沒有魯迅,也就沒有蕭紅。她很可能默默無聞地寂寞下去,失望和頹唐甚至會毀掉她。《生死場》從「死」的境地逼視中國人「生」的抉擇,在熱烈的騷動後面是比一潭死水還讓人戰慄、畏怯的沉寂和單調、孤獨和無聊,是一種「百年孤寂」般的文化懺悔和文明自贖。蕭紅一再地寫死亡,寫輕易的、無價值的、麻木的死,和生者對於這死的麻木。她將人推到非人的最後邊緣的同時,也將其「生」的意識放到「死」的地獄之火中灼烤。

蕭紅在少女時被逼婚逃婚、受騙懷孕,陷於哈爾濱某旅館而面臨被賣的絕境,是蕭軍救了她。兩人相愛而同居,曾為蕭紅帶來短暫的幸福,但這幸福後來卻褪了顏色,甚至最終轉化為痛苦:她在蕭軍的大男人主義與過份的呵護傾向中感到附庸的屈辱。加上蕭軍在感情上有了「外遇」,讓這一對在松花江畔定情,在青島、上海等地同甘苦、共患難達六年之久的文學伴侶,就這樣訣別所愛了!曾經「牽手」想共度一生,卻終究不能不放掉伊的手,看着她的背影遠走……。難怪張愛玲曾說:「執子之手」,是最悲哀不過的詩句。只因「牽手」之後,常免不了要「放手」的,而「放手」看似瀟灑,實際上是淚乾心枯之後的絕望。在戰火紛飛之際,容不下蕭紅舔舐傷口,她遇上了端木蕻良,當然這一次又遇人不淑。她不但又開始給端木抄文稿,又開始忍受他對她寫作的譏諷,而且每遇風險,她總是端木的第一個放棄物。她曾孤身一人被拋在炮火威迫下的武漢,身懷九個月身孕絆倒在船塢,無人攙扶。她發覺自己仍然沒有擺脫從屬和附屬的身份,她原本傾心盡力的以愛情為支柱的精神家園無疑地又再次被損毀了。

「心比天高,命薄如紙」,或許是蕭紅一生的寫照。在一個風雲際會的大時代中,一個才華洋溢的女作家卻不斷地被男人遺棄。蕭紅曾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女人」,因此她越渴望做為女性獨立於世,就越依賴男性伸出拯救之手,而其悲劇也在於此。

欣聞《黃金時代》開拍,特書小文以為賀,並深盼明年深秋後能目睹此一巨作也。蕭紅生命最後留在香港,最精采的著作也在香港完成,由香港導演來拍攝或許也是個巧合。 


相關文章:陳慧 - 讀蕭紅

馬家輝 - 金鑽級核心價值

明報   20121216

又見釋法。又見風暴。香港似乎幾乎進入「內戰」狀態了。

回想一九九九年的反釋法抗爭,景像可真悲壯慘烈。

不是說香港的核心價值是法治嗎?港英治下,殖民發展,民主欠奉,人權漸進,唯一能讓住民感受到溫暖信心的運作制度是法治尚算受到尊重和保護,任何碰觸,任何扭曲,任何移動,皆等於用利刀直插社會心臟,而這一刀,有人視之為「治療性的開刀」,有人則恐之為「致命性的一刀」,爭議極大,掀動每位住民的脆弱神經。所以,法治其實不僅僅是核心價值,更是核心價值中的核心價值,位階最高;用潮語來說,它是香港社會的「金鑽級核心價值」,絕不能以「有效解決問題」之名去輕易觸動。

所以那年頭才會有數百名法律界人士上街遊行。身穿黑衣,神情悲憤,善男子善女子,這些頭上戴著高尚專業光環的社會菁英,竟然願意犧牲打哥爾夫球、喝紅酒、抽雪茄、聽歌劇、去愛丁堡旅行、到東非看野生動物、閉門寫書法練大字的寶貴時間,冒著風吹雨打之險,走上街頭,用他們不太擅長的吶喊語言厲聲抗議,肯定顯示了事情的嚴重性質。


好吧,隨便你,請算我頭腦幼稚,我的想法或直覺非常簡單:當連某個專業界別內最頂級的菁英們都挺身抗議的時候,肯定表示這界別的公平原則受到嚴重挑釁挑戰;當數百名菁英齊聲怒吼,情況肯定出了嚴重問題。

所以前陣子有數百名中學校長挺身抗議教育政策,甚至有不少校長在立法會內厲聲指摘教育局長昏庸無能、獨斷橫蠻,肯定表示掌管教育政策的人正在做著一件極有問題的事情,正在走著一條極為可疑的錯路;而一個遭受數百名中學校長直面責斥的教育局長竟然仍能在位,亦肯定反映了最高執政者的用人失誤和違拗民心。特區政府於過去十五年不是很流行於訂定政策時用「持份者」三個字嗎?數百名中學校長不就正是教育領域裡最關鍵的持份者嗎?如果連他們都瞧不起你,教育局長吳克儉,你怎麼還好意思坐在位子上呢?你難道真的不怕被港人笑話,不怕被你的家人笑話?

教育爭議,誠信爭議,樓價爭議,福利爭議……無事不爭議。如今,好了,加上一個關乎金鑽級核心價值的釋法爭議,香港「內戰」,已成定局。主權移交十五年,儘管從未和諧過,卻亦沒料到,爭議逐級擴散與升高,戰火瀰漫,香港已難成安居之所。

法律問題,政治解決。香港將死在這裡。

相關文章:

鄭培凱 - 成語的典故

明報   世紀.文字江湖     2012年1216

許多年以前,當我還在美國教書的時候,認識了一位愛好文藝的大陸留學生。他的專業是機械工程,但是最愛好的是唐詩宋詞,還寫新詩,時常剛剛成篇,就急急忙忙,好像蒸包子剛蒸熟,還熱騰騰的,就拿來跟我切磋。有一次跟我談起現代散文寫作,認為胡適的白話文不好,一白如水,不經看。還是魯迅的文章有深度,句法變化多端,跌宕有致,如「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多麼耐人咀嚼。這道理就在於魯迅古書讀得多,把文言文都讀透了,化成自己的文字,就有了層次與內涵,而不是淺薄的「我手寫我口」。他說的高興了,還說毛澤東的文章也寫得好,並且善於引用古文,完全破除了胡適「不用典」的迷信。他以前最佩服的「老三篇」文章,就是〈為人民服務〉,裏面說到張思德之死,引了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哎呀,引得多好呀,顯示了毛澤東的古文根底深厚,可以從《史記》裏面隨手徵引,舉重若輕,真是有學問啊。聽說毛主席日理萬機之餘,把二十四史都讀通了,還會背誦《史記》呢,真是天才。

我說,毛澤東是天才,我承認。和林彪一樣,他的確是軍事天才,打仗的本領比別人要高,小米加步槍,把蔣介石幾百萬大軍打得團團轉。他的天才當然還要高出林彪,才會搞出個大躍進,土法煉鋼,超英趕美,餓死幾千萬人。最了不起的天才舉措,是挑起文化大革命,逼得人人靈魂深處鬧革命,讓全世界都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搞革命,他是天才,而且揮灑自如。他寫的古詩詞也天馬行空,別具一格,有帝王氣象,但是,他在白話文學的散文領域卻很難稱作大家。

說到毛澤東引用司馬遷的典故,首先,不是出自《史記》,而是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講自己一生的偉大志向與坎坷遭遇,忍辱負重寫成《史記》的心路歷程。在老一輩人當中,只要讀過書,就沒有不知道這段名句的。就算是不識字,只要愛聽說書,看戲曲,或是聽過三家村老學究嘮叨的,大概也能引上這一段,教人不要虛擲生命。所以,毛澤東引了一段司馬遷,並不能顯示他是史學或文學的天才,最多只能說,他的古文根柢不錯。

說到《史記》,有許多典故成了後世流傳的成語,而且還演化成了我們的日常用語,只是一般人不曾深究,沒有注意。你翻開〈項羽本紀〉,一開頭就說項羽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要「學萬人敵」,不是我們時常引用的嗎?他看到秦始皇的車仗,就說「彼可取而代」,不也是日常用語嗎?再如文中說到「暴得大名,不祥」、項梁的「驕兵必敗」、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諸侯「作壁上觀」、鴻門宴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東歸時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被人恥笑為「沐猴而冠」、劉邦說的「分我一杯羹」、「鬥智不鬥力」、「養虎遺患」、垓下之戰的「四面楚歌」、項羽臨終說的「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都是老百姓日常使用的語彙。至於「楚漢相爭」、「霸王別姬」、「烏江自刎」這些典故,在說書場裏,在戲曲演出,更是不斷重複的橋段,膾炙人口,不必是飽學之士才會引用。

我跟還有幾分崇拜毛主席的年輕人說,毛的文章其實不錯,文筆流暢,析理通達明白,也顯示了一定的古文功底。但是,不能無限拔高,把他說成是文章鉅公,文學天才。不過,胡適為了推行白話文,奠定新文學的地位,非要把文章寫得一清如水,把「不用典」絕對化、極端化,也是矯枉過正的舉措,帶有「運動」的性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上,變成了「白話文主義」,違背了他自己提倡的「少談主義,多談問題」的態度。

其實,使用成語,幾乎就是用典,而成語是大眾化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人人耳熟能詳,也可說是蘊含了文化積澱的白話。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近作有《流觴曲水的感懷》等。

安裕周記:紅頸帝國

星期日生活   20121216

【明報專訊】美國是沒有七座位保母車這種成行成巿行業,小學生上學都是坐一種泥黃色單層巴士,車身特別堅固,安全但不快捷,總是慢吞吞在慢線開着。它隨時隨地都可以停車,它一停,附近的車都得跟着停,學生一個接一個下來,看清楚都在行人路上了,黃巴士才開走。美國人有一個笑話:總統坐在他的林肯防彈大轎車裏,車隊沒有讓路給旁邊的黃色校車,總統火冒三千質問司機為什麼不停車,司機說「我們是總統車隊……」,總統馬上說,「去你的,校車上的都是未來總統」。

這就可以理解美國總統奧巴馬周五在康湼狄格州學童槍擊案後四度拭淚,天真活潑的孩子在滿山紅葉的初冬還未過聖誕便已倒臥血泊,二○一二年是極其心碎的肅殺寒天。美國的槍械管制沒有馬上因為血案而加強,雖然奧巴馬在四分鐘長的講話裏隱晦地說「大家應讓拋開政治,採取有意義的行動」,但人們都知道,當鮮血凝冷之後,槍支照舊流竄,共和黨不可能任由民主黨把個人擁有槍支的法例取消或收緊——這是所謂「擁有槍支的自由」,以共和黨的說法而言便是這回事。

槍械在美國很容易買,種類繁多,目不暇給;愈是往南部愈往西走就愈容易買槍,當然也愈容易給人開槍打死。買一桿槍不難,東北部大城巿可能要磨蹭一下,大概要跑五次警局才可以拿到槍證,南部就輕鬆多了,馬虎苟且,一張車牌就可以作為買槍證明,雖然要填通訊地址等等等等,可是買的和賣的都知這是走過場的戲,待到槍進了你口袋錢進了老闆口袋,走出店門海闊天空,人和槍從此消失。買槍是有竅門,要買所謂「大殺傷力武器」例如美軍用的M16或東歐盛行的AK47這類原裝衝鋒槍(assault rifle)很困難,這些都因為是可以自動連發,聯邦調查局看得很緊,每一桿都要有清楚的去處登記、目前在何人手中,店方壓力很大。若是這兩種槍的「運動步槍」型,即同一款槍同一類子彈,只是把連發功能改為單發,扣一下扳機發一顆彈,那是完全兩回事,監管就鬆垮得多。最近二十年,在大大小小槍擊案,兇徒若是持長槍,以這種「運動步槍」的次數最頻密。還有一點,就算「運動步槍」要改為全自動連發也容易,前一陣子電視台有節目講美國一家槍店的紀錄片,天天槍進槍出,都是客戶上門改槍,就跟上門買瓶汽水差不多方便。

建於槍文化上的國家

支持擁有槍械的美國人會說這是天生權利,於某程度來說此語非虛。美國是建立在槍支文化上的國家,美國有今天和槍有着切肉不離皮關係,獨立戰爭開槍,南北戰爭開槍,一戰二戰都開槍,韓戰越戰也是開槍,兩次波斯灣戰爭是開槍,文化論者可以抬出一百部書一千篇論文論述美國槍的文化,這裏不擬贅述。我想說的是,為什麼美國開國二百四十年四個總統死在刺客槍下,八個總統以及不計其數的政客負傷,到今天仍未能禁制槍械。這固然有前述的槍械文化,但也有地域上原因,南部西部盛行槍械,是因為牛仔歷史,在德州生活過的都聽過Red Neck(紅頸)這類人,白人,大塊頭,開着一架美國人叫pick-up的小貨車,車上一桿雙管獵槍。這種人千萬不要惹他,他們的上幾代很多是這樣天天帶槍上路,遇到看不過眼便來一槍,打印第安人打黑人都一樣。禁之不絕,是因為美國憲法修訂案第二條「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監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國家的安全所需,人民持有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這是美國今天有二億五千萬桿槍流通的背景,僅比三億人口少些許。

不過,這些都是背景,不是主要因素,核心是一個勢力龐大組織「全國來福槍協會」,簡稱NRA。這個十九世紀成立的支持槍械組織財雄勢大,在政治捐獻尤其活躍。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後,NRA在聯邦層面用了極大努力游說讓民航機空中服務員帶槍上機,支出達二百七十萬美元。二○一○年中期選舉,NRA捐了七百二十萬美元給支持槍械的政客;從二○一一至二○一二年,NRA捐給共和黨議員約五百來萬美元,但用在反對民主黨人的卻超過一千萬美元。這條數三歲小孩都能看出端倪,NRA能夠在美國立法機關來去自如,就是無遠弗屆的金錢子彈擊倒反槍械的民主黨人,以及讓支持槍械的共和黨人吃得肚滿腸肥。

NRA美軍火業守護者

NRA在網頁上開宗明義自稱是「美國憲法第二修訂案守護者」,其實NRA是美國軍火業的守護者才說得過去。美國每年依正式渠道出售的槍械約五百萬支,以平均五百美元一支,這是一筆二十五億美元的大生意,還不包括其後的子彈。槍店和槍械製造業養活大批人口,當然,更大的殺人生意是另一回事,比如製造戰機大炮的軍工產業也吃得滿飽的,中間的層層中介使得美國納稅人當了幾十年冤大頭——美國國防部辦公室買回來的咖啡杯,九十年代鬧出採購醜聞,一個索價二十五美元,一個鐵鎚要近百塊錢。這些巨大的生意後頭是巨大的分贓集團,無論在經濟上或是政治上皆然。

反對管制槍械最大助力來自列根,他是NRA忠誠支持者,是這個組織近三十年來最有力象徵,列根毫不赧顏為NRA出聲出力,任內八年都為保護NRA的「生而擁有槍支自由」活動,他收到的政治捐獻NRA佔了相當部分。受人錢財替人消災,加上極右翼本質,列根與NRA可謂相逢恨晚,水乳交融。可是,事實往往並非盡如人意,不以個人主觀意志為轉移,就在列根上台只兩個月的一九八一年三月三十日,二十五歲青年欣克利(John Hinckley,Jr.)在華盛頓街頭行刺列根,好在保鑣麥卡菲替列根擋了一顆本來致命的子彈,但他仍得滿身鮮血送院急救。事件中,列根發言人布雷迪(John Brady)捱了一槍,倒在街頭一動不動,美國傳媒一度誤報布雷迪已死。送到醫院後,布雷迪挺過生死之關,但下半身完全癱瘓,連辯認人都有困難,這位白宮發言人從此退出政壇,轉而從事與舊老闆列根各走一端的公益活動——支持禁制槍械。布雷迪和太太組織The Brady Campaign to Prevent Gun Violence組織,此志不渝推動管制槍械。在他中槍十一年之後,美國國會通過Brady Handgun Violence Prevention Act(布雷迪法),這是美國管制槍械的重要里程碑,根據法案,任何人購買手槍都得等候一星期,作用之一是讓執法部門對購槍者背景仔細核查,作用之二是使得購槍者的憤怒情緒在這七天得到緩和。

美國政治權力來自民命,但槍支在這一進程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永遠都撲朔迷離。總統甘迺迪一九六三年在德州達拉斯遇弒,到底是有多少支槍朝他開火,是官方說的朝着頭部的一槍,抑或後側的一響,至今依然是不解之謎。五年後,他的弟弟羅拔甘迺迪遭槍殺,兩顆子彈在兩個不同方向飛來,兩兄弟死得不明不白,成為永難水落石出的懸案。就是一九八○年列根遇刺,槍手欣克利家族和當時擔任副總統的布殊家旋甚有淵源,是布殊的捐款人,欣克利真的是個情迷女星茱迪科士打,開槍殺總統以吸引她注意的傻小子?當然,事過境遷物換星移,沒有人再有證據可以說明什麼,但是如今回想,所謂的殺甘迺迪兇手奧斯華德,被捕後押往法庭途中,被舞廳老闆魯比在電視攝影機前開槍打死。魯比被捕後不服上訴,卻在上訴庭召開前夕突然病故。美國今天可以說自己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然而這幾宗涉及槍支的政治謀殺,在這個自由神像國家蒙上黑紗。

全球七成八軍火出口生意

軍火文化是美國文化體系主要特色,日常用語都不乏涉槍帶炮,水門案名句「冒煙的槍」(smoking gun,意指證據確鑿)便是一例;「強權即真理」的世界觀亦因此而生。美國向內向外出售武器,對世界各地以及美國人民帶來生離死別的痛苦,去年全球軍火出口生意約八百五十億美元,美國獨佔七成八。美國保守派矢言捍護憲法第二修訂案,說詞是保護自身以及由此伸延出來的本國安全,然而卻就是美國的軍火令世界更不安全,衝突熱點沒少幾個,中東依舊烽火連天;槍支文化令美國國內屢生槍擊慘案,涉及開槍案件一年超逾兩萬宗。奧巴馬在白宮簡報室為無辜橫死的學童而淚潸潸的同時,也應為美國軍火在海外帶來的生靈塗炭而汗涔涔。

文 安裕
編輯 曾祥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