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蔡子強 - 浮雲特首

2009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曾蔭權雖然曾經說過:「民望於我如浮雲。」但社會各界卻一直只以笑柄來視之。反而每年七一之前,政府「派糖」以及「擱置爭議性議題和政策」,用以安撫公眾並減低上街人數,這兩招卻深入民心,但這樣做當然不是沒有後遺症。

近日,曾蔭權在《施政報告》諮詢會中,向傳媒高層表示今年不會再「派糖」,老實說,政府「派糖」已經派到讓人麻木,所以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今天,本欄卻倒想談談另一點,就是有關「迴避爭議」的問題。

曾幾何時,曾蔭權在競選及其起初的施政報告中,曾經雄心萬丈,壯志凌雲,什麼醫療融資、公平競爭法、社會企業、政改要有終極時間表和路線圖等,說得豪氣干雲。但如今他剩下來的任期只有3年,進展又如何呢﹖

●2008年6月,醫療融資首階段結束,曾經努力說服我們長此以往下去,醫療開支遲早要「爆煲」的曾班子,如今已經一年多,醫療融資的討論卻180度轉彎,變得石沉大海;

●去年《施政報告》承諾會在2008至2009立法年度提交《競爭條例草案》,今年立法會會期已過,《競爭條例草案》仍只是空中樓閣;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於2007年3月向行政長官提交了報告,現時事隔足足兩年半,是兩年半﹗香港電台仍然生死未卜,對於港台的朋友,尤其是那些朝不保夕的合約員工,這又公平嗎﹖

我真的想問曾先生一句,這不是「拖得就拖」、迴避爭議,又是什麼呢﹖你說「怕觸發人上街」從來不是政府施政的重要考慮,我想人們只能報以冷笑。

克林頓被稱為美國史上IQ最高的總統,他機關算盡,亦被形容為只懂「看着民調做人」,其幕僚 David Gergen曾批評他「太過慣於短線思考,卻缺乏長遠願景和目光」。克林頓結果能夠survive了8年,但落任之後,大家對他卻印象模糊(除了那些桃色醜聞),覺得他一事無成。

「民望」是工具 「從政理想」才是目的

美國名記者Joe Klein曾說:「克林頓喪失了很多其政治上的權威和魅力,為的是他與群眾靠得太近;為的是他每一刻都企圖以民調測試民眾的念頭;為的是他太過努力去討好每一個人。」

民意調查又好,政治公關又好,政治化妝都好,我從來都不反對,亦認為是今天從政所必須具備的技巧和工具。我所反對的,只是本末倒置。

「民望」只是工具,「從政理想」才是目的。為了保住「民望」而犧牲「從政理想」,是本末倒置。「民望」只是用來裝備自己,作為自己為「理想」闖關時的資本。

我想再次提出自己在《政治化妝大拆解》一書中,所用過的一個比喻(改編自Dick Morris在其所著《Behind the Oval Office》一書中的比喻):

「駕駛帆船,向目的地進發。

一個投機的政客,他只會按着民意風向走,不負責任的張帆奉承、迎着風向,他不會翻船,但卻永遠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裏去,結果亦永遠去不了目的地;

相反,一個只懂死抱原則、迂腐的從政者,只會按照立場,一早定好方向舵,然後再勇敢、偏執的前進——繼而翻船,沒頂,結果一樣去不了目的地;

一個政治家,則曉得看風把舵,他會參考民調數據,調整方向,以便能夠利用最有利的風向和水流,最快抵達目的地。在外人眼中,他在以鋸齒迂迴的方式前進,但這其實是駕駛帆船最有效的方式。所謂看風把舵,是順勢操作,不是投機倒把。」

曾蔭權,以至其他政治領袖,都要問自己兩個核心問題:就是你的core values是什麼﹖你最希望accomplish的又是什麼﹖(希望答案不會是survival)

只有理清這些問題,你才知道什麼是枝節,民望不值得花在那裏損耗的枝節;而相反,那些是根本,是值得自己把民望和政治能量都押上的根本﹗是自己從政的根本﹗﹗是值得自己「玩鋪勁」的根本﹗

難道曾蔭權3年後卸任,他希望別人記得自己的最大legacy,就是一個「禁毒特首」嗎﹖當然,是也無妨,但幾年前參選,這並不是他當年的主要政綱,那麼曾蔭權還記得自己當年參選的初衷嗎﹖

大家對一個領袖(leader)的要求,就是要他能夠帶領(lead)我們。要帶領,便要走在前面,為了怕開罪群眾,而永遠與群眾同步的人,是無法帶領的。

曾蔭權的志願是要當一個政治家。總有一天,下課鐘聲會響起,希望到時他交上的,不會是一張白卷。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