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林道群 - 寫字人的聲音

香港蘋果日報   2017年3月26日

因為董先生新書《讀書便佳》寫了左舜生,那天給董先生送新書清樣,又得他送一本民國四十六年版香港自由社出版的《萬竹樓隨筆》,從中環半山回上水梧桐河,車程成個鐘,萬竹樓隨筆文采風流,讀來只覺時間過得太快了。左舜生是一九二三年於巴黎創黨的中國青年黨三巨頭之一,有人說青年黨黨魁雖為曾琦,但核心領導始終是曾琦、左舜生與李璜三人。左舜生辦黨從政,言論報國,四九年後住香港,創辦《自由陣線》,任教新亞書院,六九年去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堪稱風流名士,一生極為精采。左舜生《萬竹樓隨筆》集個人回憶、文史辨識於一爐,兼敍兼議,好看之處用不着我在此贅言,我只是因左舜生的序言生發無謂的感慨而已。

左先生說他在香港印行的這些《中國名人軼事》《萬竹樓隨筆》,初印五千,次年重印,能銷到七千本左右。那是一九五七年前後的香港,雖說大陸易幟不久,大量移民湧入香港,人口從四七年的一百八十萬激增了四五十萬人,香港當時已成了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但畢竟也只有兩百二十萬人,與現在七八百萬人還是差很遠。我職業病作祟,自己問自己,現在印左先生這樣一本書香港能賣掉多少呢?人口多了幾倍,然而印書我敢上機印兩千冊嗎?

我的感慨來自於近日一再收到的「文字創作人發聲」這樣的一封呼籲信。聯署的是幾百位香港寫作人,金庸倪匡陶傑等等,有很多我讀過他們的書,有些我印過他們的書。他們的呼籲其實很卑微,卑微到自稱為「文字創作人」而不叫「作家」。文字創作人說:香港政府屬下的公共圖書館有六十八間,流動圖書車十二部,借書的讀者四百二十八萬人,每年借出圖書五千萬次,據統計首一百位中文書每年借出兩千次。

政府花一本書的錢買書,免費借給這麼多人看,當然功德無量,但這幾百位寫作人問,政府有沒有想過,應該多花一點錢付給寫書的人呢?圖書館服務那麼完善,又空調又免費上網,問題是圖書館買那麼幾本書,剩下的誰買呢?沒人買以後誰寫書呢?

這叫做「授借權」Public Lending Right的,特區政府不會不知道,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早已有五十七個國家推行了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