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吳敏倫 - 不能容忍脾氣暴力

2013年1月8日

【明報專訊】我在教學和工作中,常要觸及家暴事件,發覺近年愈來愈多人把向伴侶發脾氣說成是理所當然,還搬出千奇百怪的歪理來「支持」。可怕的是,正如以前對家庭身體暴力一樣,這些歪理已日漸深入民心,大有積非成是之勢,所以我覺得必須在此為文以正視聽。

世界衛生組織在「戀愛暴力」的定義中,有包括任何蓄意的言語及心理攻擊和傷害。所以辱罵戀人「笨蛋」、「蠢豬」、「死了更好」等都是暴力,遑論其他冷暴力如不瞅不睬,玩失蹤等。

香港律政司的檢控家庭暴力政策(2009),也包括親密伴侶間涉及的非人身虐待(即是言語或心理上的侵犯),只要侵害者年滿18歲,對受害者造成累積性的影響或長久創傷,便是犯了刑事罪行。

所以,毫無疑問,發脾氣不止是醜陋、沒教養、不道德,而是犯法。嚴重程度大的不遜於身體暴力,中的就如當街大小便,小的也至少如隨街丟垃圾。而日常因發脾氣以致被控被罰的人極少,只是由於大多數人(包括警方)都不慣花時間去舉證提控,不表示發脾氣就天公地道。

以下讓我把一些常見的支持發脾氣的歪理簡單地反駁一次:

1.「人和動物一樣,天生便有脾氣,不准發是有違人性」——人和動物天生都是隨處大小便的,所以也不應禁止它?

2.「我不是有心的,但有時真的忍不住嘛」——有心無心都是錯,做了便要認錯並承諾下不再犯,而不是怪人不包容你。况且,忍不到大多是假,因為你不會在上司或形勢比人強的面前發脾氣,你只是欺負愛你的人。

3.「有人肯對你發脾氣,你該感到幸福才對」——那我以後也天天向你發脾氣,讓大家一起「幸福」下去。

4.「能容忍我的發脾氣,才是愛我的表現」——那我以後也天天向你發脾氣讓你表現多些你對我的愛。衡量愛情表現的方法很多,發脾氣不是,反而是你愛得對方不夠的表現。

5.「戀愛應是令人輕鬆享受的,天天要我像面對上司那樣對你,不能發脾氣,有何樂趣?」——戀愛也不能以犯法(發脾氣)為樂,合法的、不像面對上司那樣的戀愛享受還有很多。

6.「脾氣臭又如何……誰叫我有人愛?」——暫時可能如此,但很快你便會恨錯難返。

7.「永遠不發脾氣,有害健康」——只是叫你不要在戀人面前或公共場合亂拋垃圾,發脾氣可以自己關起門發個夠。避免或消退脾氣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學習。

8.「女人天生情緒不穩,男人有責任包容、安慰她」——男人天生也有身體暴力傾向,女人也要接受、包容、安慰他?

9.「我發脾氣,只要你哄哄我,便怒氣全消,把事情忘掉,我們繼續甜蜜相愛,問題只在你小器」——我打你幾拳,只要你不介意、哄哄我,我們便可把事忘掉,繼續相愛,你又何必小器?

10.「我的發脾氣都是你造成的,你激我、不關心我、不明白我……」——任何不和,即使分手,冷靜處理都有效得多,發脾氣只會火上加油,使自己理虧,更為不利。

人際和諧要齊心,暴力零容忍!

作者是香港和諧之家董事會成員、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副總監


Vic:只要是人,都有宣洩情緒的需要,可惜很多人往往以對親愛的人發脾氣作為情緒出口,日積月累便很傷感情。學會宣洩情緒而不對親愛的人發脾氣,是非常重要的功課。處於強勢者對弱勢者發脾氣,是欺凌弱者;恃著對方的愛與包容亂發脾氣,是在消耗自己的福分。

話說回來,有時候某些人因為先有過分的言行而被發脾氣,是罪有應得,可惜發脾氣者也是在傷害自己。有話好好說,對自己總是好事。

以上是針對私人之間的相處而言。在公共領域,受欺壓、被瞞騙的弱勢者向掌握公權力的一方抗爭,言辭激烈是可以理解,應受包容的;將抗爭者的若干激烈表現無限上綱,放大所謂教養與禮貌問題,對真正的是非不聞不問,或是理智昏沉,或是別有用心。日前台灣的陳為廷事件,便彰顯了這種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