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
【明報專訊】要來的始終都要來。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把中小學的「德育及公民教育」改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前身「德育及公民教育」早在2001年教改的時候已經出現,裏面的國民教育元素不算少,而且政府投放在所謂的國情/國民教育的資源也不少,為什麼當「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正式出台,香港人的反應會如此強烈?
對「被內地化」的恐懼
主權移交近14年,一國兩制仍是不少香港人心目中的最後防火牆,他們最希望這道防火牆能夠保障香港的一些基本價值不會「被內地化」。對於基本價值「被內地化」的恐懼,最具體的例子是2003年的《基本法》23條立法諮詢——很多香港人可以接受政府官員、建制派和親北京傳媒對於反對一黨專政的團體、法輪功、藏獨支持者口誅筆伐,也未必完全認同被口誅筆伐者的理念,可是如果特區政府想正式通過法律限制這些活動,就會觸及香港人有關言論和自由的基本信念,挑起他們的情緒。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的諮詢稿(http://www.edb.gov.hk),跟23條立法有一些相類似的地方,它正式把過往公民教育裏面的國民教育部分加入內地的國民教育元素,強化成為中小學的必修科,就好像23條立法把前朝法律加入內地的國家安全元素一樣。在課程裏談論國民的公民責任、對其他國民的關愛之情等似乎都沒有太大的爭議,問題是現在政府建議的課程內容、評估方式,甚至是教材例子都充滿了內地特色。那種只着眼於培養感情,但對當前的是非公義問題避重就輕的課程理念和課程內容,的確很難叫香港人安心。
教材例子評估法教人心寒
課程文件提及好幾個教材範例,裏面的用字簡直教人心寒。例如初中教材《國旗下的講話》(http://cd.edb.gov.hk)裏的閱讀材料,「香港學生參加天安門升旗禮的個人體會和感受」竟然都是一模一樣的慷慨激昂的樣板口號﹕
「…此時的國旗顯得特別莊嚴高貴,國歌亦是多麼的激動人心,我的眼眶一下子紅了,多麼振奮人心的時刻!我的眼光隨着那五星紅旗上升,心裏也火熱起來了!我緊緊握着手中的國旗,似乎感受着過去中國烈士的風采,感受着國民身分的深刻認同。」
「在升旗儀式中,我望着國旗徐徐升起,心裏激動極了,彷彿在國旗上面見到我國努力的成就、輝煌的過去、人民的團結,淚水不禁地流出來。這時刻,我又多一分認識國家。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必要對國家有所承擔和貢獻。」
「來到北京,看到天安門升旗,國旗隨風飄揚,國歌昂然奏起,那一刻,我真真正正感受到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的一分子。天氣雖冷,但升國旗時,我的心不禁暖起來。」
「眼眶一下子紅了」、「心裏火熱起來」、「淚水不禁地流出來」、「為國家民族感情不太強烈而反省」這些字眼,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香港下一代像內地學生戴着紅領巾,在學校以高八度的革命腔七情上面的朗讀對國家的熱愛,他們能不心寒嗎?
另一份教材《我為國家隊打氣》(http://cd.edb.gov.hk/mce/section3)的教師指引要求「教師如發現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不太強烈時,不要批評,並接納其表現,但仍請學生為此作自我反省」。這種指引令不少人看傻了眼,感情不太強烈是如何觀察的?是不是要像《1984》裏面的政府觀察國民觀看宣傳片的反應一樣?不得不提的是,上述的教材只是舊有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中的東西,當公民教育換成了國民教育之後,這會變成什麼樣子,真的沒有人敢擔保。
培養虛偽的評估
當然,一份課程文件到了真正執行的時候還有很多變數,例如學校的意識形態、在前線進行課程設計的教師意識形態、教育現場實際情况等。原有的「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到了學校層面,面貌跟當局預期中的肯定大有不同。很多學校會自行加入很多校本元素在內,例如有些學校會加入六四事件、也有些學校會迴避所謂「未有歷史定論」的議題。到了德育及國民教育課實施之後,學校還能夠八仙過海嗎?
根據課程文件,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情意」部分也需要有評估。這跟平日班主任給學生評操行很不同,操行分數評鑑的是學生的學習表現、禮貌、活動表現等,這些都不涉國族和政治意識形態,可是課程文件裏面建議的評估範例是一系列的量表。根據這些量表,學生需要接受教師、家長、同學的評估,當中好些有關國族意識形態的表現如「認同自己的國民身分,樂於作為中國人」、「對同胞的需要或不幸遭遇,產生情感觸動,表達真切的關懷或予以援助」、「為同胞的成就表達欣喜或感到自豪」等,可以怎樣評估呢?學生要把這些價值觀表現出來,很自然會變成矯情的表演,這種要求學生自小表演情感的評估方式,結果就是培養下一代的虛偽,這正正觸動了人們對香港教育「被大陸化」的恐懼。
當這種評估方式正式列入課程文件之後,就會成為日後校外評核的項目,任憑學校如何虛應課程要求,課程文件的要求學校仍然需要服膺的。換句話說,上述人們所恐懼的大陸化國民教育,是有可能在學校出現的。
比洗腦更可怕的副作用
有評論指學校料教了不等於學生會照單全收,正如宗教學校畢業生不一定會信奉該宗教,甚至可能有反放果一樣。這涉及另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國民教育即使未能製造「愛國學生」,但會否帶來更大的副作用?
跟在內地接受過中小學教育的朋友談國民教育,他們大都說內地的國民教育(例如思想政治科)教得很好,學生也很認真學習和考試。他們甚至曾經相信裏面所教的人倫美德、公民義務、憲法精神等都是真的。然而,當他們升上了中學畢業出來工作或者升上大學之後,便會發現在學校所學的跟現實世界都是相反,什麼美德、公民權、憲法都是假的。當然,在現實世界,不論政府官員還是企業高層,口裏說的還是最美好的那一套。
舉個例子,內地思想政治課關於民主的部分叫學生評論兩幅漫畫,問他們如果他們是決策者,他們會選用哪個方式。內地左邊的情况雖然是常態,可是學生一定會答是右邊。在現實世界他們看到很多假扮民主但實際是極權的情况,一些學生會以為現在的政府是在右邊那種,但也有不少在網上和現實世界看到左邊,只是他們在考試的大前提之下還是會答標準答案。
這邊廂的高中教材《國情全接觸》(http://www.edb.gov.hk)裏面,要求學生研習溫家寶講話,其中一段是﹕
「我一直認為群眾有權力知道政府在想什麼、做什麼,並且對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評意見,政府也需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推進政務公開和決策的民主化。」
學生要回答這條問題﹕「看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網民的對話,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希望能向他學習之處是/立即想到的是/……」
如果課程是集中培養情感而不是批判思考的話,學生會/該怎樣回答上面的問題?他們敢不敢冒成績上的風險批評這段講話的虛偽?敢不敢指出為什麼人們會批評溫家寶和政治局在做黑白臉的把戲?
香港的學生會怎樣處理現實和課程矛盾呢?他們在國民教育課學到很多「國家」光明偉大正確的東西,小時候可能還會相信。可是當他們學會上網、懂得看新聞之後,便會發現學校所學的和現實的落差原來如此巨大。同時間,他們仍要學習如何滿足那些感情不夠強烈便要反省的課程,以及那些同學互評情感表現的量表。他們會怎樣看這個教育制度?
以往老師教他們的價值觀,至少都是一些社會普遍認同,與現實沒有太大矛盾的原則。當他們發現學校所教的和現實不符,又或者課程原來是獎勵虛偽的話,他們會怎樣看這個教育制度?大家不要忘記,和國民教育綑綁在一起的,還有德育教育。當學生討厭國民教育的虛偽的時候,很可能連綑綁在一起的德育也視之為形式。這種對教育的不信任將會製造怎樣的下一代?
在沒有互聯網和新聞封鎖的香港,國民教育未必能洗腦,但很可能會對下一代的心智有更深遠的影響,這正正是人們最恐懼的「被大陸化」。
文 庫斯克(通識科教師,http://www.facebook.com/kursk1943)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