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2日
我完全同意應該讓有心讀書的人都有書可讀,也同意教育制度要有彈性去照顧不少適應不良、但資質不錯的學生。但我不大認同程介明今日信報文章的主要論調,他似乎太強調追求數量的重要性了。以台灣為例,政府放任高等教育浮濫擴充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大量濫竽充數的學校升格為大學,讓大量濫竽充數的教師混飯吃,為保住飯碗去討好大量無心向學的大學生--結果是出產了大量素質令人慘不忍睹的大學畢業生,甚至還不如以前的中學畢業生。台灣的高教擴充已淪為一場眾人不願揭穿的騙局。私立大學如雨後春筍,很大程度是反映了教育從良心事業淪為黑心生意的現實--許多父母花費大量金錢交學費,只是讓子女在學校多混四年,取得學位後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也未見提升。教育淪為騙局之後,交學費唸書只會令弱勢變得更弱勢。
問題的癥結有兩方面,一是品質的控管--考零分的學生真有能力唸大學?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都唸不全的人為何可以大學畢業?翻譯出版教科書錯漏百出的人有何資格在大學任教?要求嚴格的教師越來越不受歡迎,討好學生、毫無要求的教師為何能大行其道?當體系內的大部分人失去對品質的堅持時,重量不重質過了頭,大家都不願意誠實面對問題,教育也就失去其意義了。
另一癥結在於理想的喪失與方向的迷失。世人眼中最優質的高等學府哈佛大學都有長期任教的教授慨嘆大家言必追求卓越,但那所謂的卓越是沒有靈魂的卓越--渾身銅臭,隨波逐流,不知何所來兮何所終。
如果香港的高等教育也走台灣的路,結果必然也是災難性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