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陳惜姿 - 語言是權力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1月31日

和幾個家庭一同郊遊,小孩在海邊嬉戲,女人們坐着發呆,一個唸初中的少女忽然說:「高潮呀!」

我一愣,心裏嘀咕,她在說什麼?這裏顯然不是旅程的高潮,但望着海天一色又沒理由有生理反應,正困擾之際,她媽媽糾正說:「是潮漲,不是高潮……」

哈,原來這從小唸國際學校的女孩,把high tide直譯成高潮。這類笑話,已不是第一次。她與妺妹都在國際學校唸書,英文水平比中文好很多,廣東話程度也受影響。

平日不時遇上這類少年,同學之間交談都是用英語,我聽着總覺若有所失。家長送他們到國際學校,固然有很多原因,英文程度提高,母語便犧牲了。

語言反映文化背景與身份,是思考的工具。與家人、朋友最細緻最親密的情感溝通,要靠母語。母語說不好,是人生的缺欠。

語言用來「搵食」,本來是次要的功用。然而,龍門又搬了。就算香港學生英文水平夠高,隨即又被批評普通話不行。金融界大量輸入內地專才,生於內地然後放洋留學的「海歸派」,成了大公司的寵兒。

在金鐘工作的朋友說,以前滿街的人說英語,現在換上普通話。香港學生無論如何苦練普通話,都不及人家的母語。何況你就是學會了語言,也沒有人家的人脈關係、對國情的認識。

說穿了,那不是語言的問題,是權力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