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李怡 - 奧斯卡頒獎禮意外地成為香港之夜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2月25日

超過二百二十五個國家播出的奧斯卡頒獎典禮,被英國廣播公司(BBC)稱為:「因一首配樂和一套紀錄片,讓頒獎典禮意外地成為香港之夜」。不僅是因為獲最佳原創音樂獎的《塞爾瑪》(Selma;港譯《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插曲《Glory》的說唱歌手Common在致辭時提到香港的爭民主示威,而且因為獲最佳紀錄長片的《Citizenfour》(第四公民)在香港拍攝美國中情局叛諜史諾登(Edward Snowden)的揭密情況。

Common的致辭已廣被香港傳媒報道,《第四公民》這紀錄片與香港的關連則沒有受到注意。

《第四公民》(Citizenfour)的重要組成部份就是二○一三年史諾登在香港匿藏的酒店內接受英國《衛報》記者格林華德(Glenn Greenwald)採訪的過程。與他同行的攝影師蘿拉柏翠絲(Laura Poitras)拍攝了視頻,她就是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他們一同拍下了史諾登從進入美國國安局工作所得知的真相,並將國安局的監控醜聞「稜鏡計劃」(PRISM)公諸於世,因此榮獲新聞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獎。《第四公民》在美國上映已超過四個多月,該片狂掃各大電影獎項,連同這次的奧斯卡,總計已獲四十一個大獎。片中神秘主角史諾登,在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搭上香港飛往莫斯科的航班,自此在當地接受臨時庇護至今。美國依照聯邦反間諜法律起訴史諾登,並通緝其歸案。奧斯卡頒獎典禮的主持人哈里斯在介紹得獎者上台時說:「《第四公民》的主人公史諾登今晚無法參與,那是因為一些叛國問題。」導演柏翠絲在該片提名奧斯卡之前,被一名美國退休海軍軍官以「洩漏國家機密文件牟取暴利」為由告上了法院。她在頒獎禮上說,史諾登所披露的秘密決策不光是對人民隱私的威脅,更是對民主本身的威脅,「在人們不知道的地方有一隻看不到的手,正在用它的力量去影響我們的生活」。

被指為叛國者,史諾登的行為當然不是所有美國人認同的,至於美國政府既然依反間諜法向史諾登發出通緝,自然也認定他違法和有罪。但違法並不等於不義。在言論自由列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下,這部電影能完成能上映並橫掃各大獎,則體現了美國的言論自由和創作自由。在香港特首以施政報告批評一份學生刊物的荒唐淪落中,這部電影的獲獎更顯意義。這是陳寅恪在九十年前就標舉並「以生死力爭」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美國的偉大,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有言論自由去修正錯誤,在於讓每個人都能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拍一部以被通緝的叛國者為正面主角的紀錄片,是專權國家不可想像的事。專權政治使人民渺小地匍伏於地,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John Stuart Mill說:「使人民渺小,就會發現靠渺小的人民是不能完成偉大事業的。」

《第四公民》在香港拍攝,也就是史諾登選擇了香港,《第四公民》的採訪者和導演也選擇香港,因為香港是一個既在美國勢力範圍以外、又能向他們提供法律保護的地方。當然,這是因為牽涉對美國政府的洩密,若牽涉的是對中共國的洩密,那麼回歸前或後的香港就大不一樣了。回歸前,港英政府保護了大批逃來香港的國民黨高階官員,也保護了被中共指為叛徒的張國燾和一些所謂「托派分子」;回歸後,中共公安國安來香港辦案的事情常有所聞。如果來了一個中共的史諾登,特區政府會如何處理,真是不問可知也。

為甚麼一首配樂和一套紀錄片使奧斯卡頒獎禮成為「香港之夜」?因為紀錄片是在香港開拍的;因為紀錄片彰顯了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和新聞工作者、創作人敢於挑戰敏感題材的勇氣;因為香港的法律制度暫時還能保護不涉及中共利益的表達自由的權利;因為香港原來也是充滿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城市,而這一切近年已迅速變色;因為紀錄片將榮譽獻給所有勇於揭露真相的新聞工作者,而香港的新聞自由近年迭遭侵凌破壞;因為雨傘運動告訴全世界,香港人正爭取選舉制度的改變去保障尚未消失殆盡的自由、法治、文明……。紀錄片和一首樂曲提醒全世界關注香港,樂曲的主唱歌手Common說:「這道(Selma)橋把夢想擁有更好明天的芝加哥南部小孩、為言論自由挺身的法國人、爭取民主的香港人連結起來。」

二百多個國家看到奧斯卡頒獎禮,儘管經剪輯後播出的中國大陸一定沒有Common那段話。基於國際政治利益的考慮,香港爭取民主的抗爭沒有得到外國政治勢力的支持,但全世界觀看頒獎禮的人應該都認識到,我們如同馬丁路德金當年一樣,是一群不甘於淪為奴隸的香港人。(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