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陳雲 - 立春憶舊,日新又新

轉角   am730   2015年02月09日

今年立春,是二月四日,上午十一點五十八分開始,即為乙未年戊寅月辛亥日,羊年至。農諺云:「立春落雨透清明」、「雷不打春,今年一定好年冬」。立春日,香港也無風雨也無雷,今年正是好時年。

《易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立春,就是春天開始,生機湧現,乃二十四節氣之首,客家人稱立春為「高春」,以示尊重。「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依次而數,單為「節氣」,簡稱「節」,多在月初;雙為「中氣」,簡稱「氣」,多在月中,合稱「節氣」。地球繞日而轉,一年三百六十度,古人將之分為二十四份,每份十五度,即一個節氣。節氣日子每年不同,是因為十五天的循環,實際會有幾小時的差異。每年陽曆二月四日或五日,太陽到達黃經三百一十五度,就是立春之日。夏曆是陰陽合曆,立春是按照陽曆計算的。

迎春接福,朝廷民間各有習俗。《禮記‧月令》記載,王朝時代,立春之日,天子會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為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祈福;返朝後,會犒賞大臣,並命令宰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宋代,立春前一天,會把泥土做的春牛抬進宮殿,給皇帝御覽;立春日早上,宰臣以下入朝稱賀,近臣內官用五色絲杖鞭牛,謂之「鞭春」。清代則有「拜春」之禮:「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

往昔農戶會從田園將耕牛接回家中,給予一餐熱穀麩,酬謝平日食草的耕牛,也令牠來年勤力。此外,是食春菜、雞蛋。《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食春菜、春餅,謂之「咬春」。春菜,是蘿蔔、芹菜之類的耐寒冬季蔬菜,象徵長青。春餅,又稱荷葉餅,是燙麵薄餅,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包裹肉絲和蔬菜,捲成筒狀,從頭食到尾,寓意「有頭有尾」。早餐可食一枚水煮雞蛋,雞蛋俗稱雞春,象徵長春不老。

今年立春,在書房貼了兩款出自周朝經典《易經》的揮春:進德修業,革故鼎新,用以勉勵自己,自強不息,日新又新。傳統風俗,貫通天人關係、家庭倫理和風土飲食。傳承舊俗,是恢復天人感應,守護精致生活,使人不致丟失本性。貼揮春、食春菜、食雞蛋,是今日仍可以做的風俗。復興舊俗,享受人生,今年看了,明年就做。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