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太空人和航天員

am730    中華正聲專欄    2012年08月01日

六月中,新中國的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對接。胡錦濤發賀電給飛船上的太空人,稱讚他們「為推進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再立新功」。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則說:「這是第一次有中國女航天員參與飛行,具標誌性意義。」

用「航天」來說太空飛行,真虧現代漢語學家想得出來。

美國太空飛行員叫astronaut,取希臘文astron(星)、nautes(航海者)二字合成;前蘇聯的太空飛行員則叫cosmonaut,取希臘文cosmos(宇宙)、nautes二字合成。臺灣、香港把astronaut意譯做「太空人」,大陸當年則以蘇聯為師,把cosmonaut直譯做「宇航員」,意思也還清楚。今天,現代漢語卻以「航天員」取代「宇航員」,那大概是學英文。英文叫天空上的飛行為aeronautics,而叫太空飛行為astronautics,兩字都有同一字根nautes;現代漢語稱其一為「航空」,其一為「航天」,兩個詞於是和aeronautics和astronautics一樣,有相同的「字根」。

但中文的「天」,一般是指擡頭可以望到的長空,不指「太空」或「宇宙」。這個天雖然高雖然闊,但也許高不過五千仞,闊不過三萬里,例如宋朝陸游《覽鏡》詩說「三萬里天供醉眼」,《秋夜將曉》詩說「五千仞嶽上摩天」。孫悟空在如來佛掌中翻觔斗,見五根手指,以為是「撑天柱」,又以為自己到了「天盡頭」,可見中國人所謂「天」,絕對不是無窮盡的太空。天空有如帳幕,所以南北朝《敕勒歌》說「天似穹廬(氈帳),籠蓋四野」。帳幕破了,當然可以補,所以古時有「女媧補天」。

然則「航天」應該和「航空」一樣,只是在天空飛行,肉眼可見。「航天」怎麼可以指飛行太空?

古時中國沒有今天的「太空」觀念,但「太空」、「太虛」二詞,都有宇宙的意思,包括天和地,更包括全世界,例如唐朝李白《贈別從甥高五》詩說,天地在太虛之中,無非浮雲大小:「天地一浮雲…..太虛可包括。」元稹《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說,世界在太空之間,小如塵埃:「四海九州,皆太空中一微塵耳。」這個「太空」或「太虛」顯然和今天的「太空」相似,大得沒有盡頭。最初把astronaut和astronautics譯做「太空人」和「太空飛行」者,無疑是翻譯高手,既懂英文,也有傳統中文修養。

但現代漢語學家根本不懂中文,用字只求和英文看齊。英文有aeronautics和astronautics,於是現代漢語就有「航空」和「航天」,誰管中文的「天」字是甚麼意思。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逢周三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