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馬傑偉 - 鄉關何處

明報   2014718

世侄女在台灣打工換宿多月,昨晚Facetime閒聊,她拋出一句:「如果可以,一定不回香港。」我心無端一陣哀愁,以港為家的她,很是艱難才說出決絕的話來。我反而這樣想:「如果可以,我很想留在香港。」但這個「如果」,愈來愈不容易。

面書讀到一篇文章,題為〈〉,作者在台灣生活多年,最後還是回歸香港。與太太分享這個故事,她又竟然說:「我已經不覺得香港是家了。」家,你不能抽象的談;家,就是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可惜香港每天發生不少令人厭惡的事,家不像家,變得陌生了。收買臨時演員扮演示威者,把爭普選說成是哭喊的孩子討飯吃,facebook充斥各種尖刻惡毒的言語、良心竟是難以破解的密碼、民主變成了十三億鬥七百萬的拗手瓜角力……

鄉關何處?你我的家是怎樣的歸宿?薩依德的自傳式回憶錄Out of Place,中譯「鄉關何處」,是神來之筆。他,自小離開家鄉巴勒斯坦,在美國受教育;家鄉只存在於記憶,因為現實中的家,風風火火,美國與巴國,已是格格不入。上月在台南,到訪一家香港家庭開設的餐館,懷舊的香港氛圍,八十年代的地磚,以前流行過的書刊……他們把香港的家,搬到台南的尋常小巷。對,這是我的家了,我熟悉的港式生活,卻以遺民遠走的方式,飄落另一個海島,企盼可以偷安於邊陲,不受強人政治的同化。他們移民台南一年有多,生活尚可,遠離香港的沸沸揚揚。

我的家,仍在香港;這個黃昏,在書房外望翠綠的城門河岸,想到遠走他鄉的世侄女,想到自己的何去何從,心頭淡然的一陣涼意,這正是你和我身陷其中的新時代。

7 則留言:

  1. 過去香港是避秦處,「大限」之前香港又至加國澳洲等地避秦,如今則是台灣。實則至今日,理應要有覺醒,只能避一時,不能避千秋。若要留根柢,固守本土,方是至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俟何之清,人壽幾何!

      面對強權暴政,普通人是渺小的,很易產生無力感。避秦有時是必要的,例如1949年之後留在大陸,不見得留得住什麼根。而且如果有下一代,要他們去承擔抗秦重任,實在有點殘忍。

      刪除
    2. 抗秦重任不只是年輕世代的責任,更需要不同世代的共同參與,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或有意願離開香港,如果不希望香港沉淪,所有香港人都應該行動起來抵抗強權的步步進逼,只有行動才能帶來重生的契機.

      刪除
  2. 遺憾的是掌握最多社會資源的香港中高齡世代太多人對於香港現狀的看法,除去具有強烈中國情結者不談,其餘多如評論家林行止所言"大都會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在乎"享其安穩餘年或繼續牟取既得的利益而已!"如果情況真的惡化,他們多會選擇離開而不是願意留下來為家園而奮戰.

    對於本土意識高漲的香港年輕世代而言,要對抗社會的保守心態,犬儒及中國強權的壓力來保衛香港的主體性,這個時代賦與他們的任務實在沉重.

    回覆刪除
  3. 很遺憾希望保持香港多年的繁榮安定簡单的等同自私自利的行為,鼓吹两代利益衝突,鼓吹本土排外,將所有事妖魔化的行為言論推為真理道德標準的行為才是最可悲

    回覆刪除
  4. 香港多年的繁榮安定不是建立在對強權的卑躬屈膝,特別是強權想強行改變現狀的現在,再說,說到妖魔化,有誰會比得過中共,香港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對佔中運動的妖魔化?樓上的心態不僅令人遺憾,也相當可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