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陳雲 - 有粵白,無粵文

三文治   2014年9月16日

世上只有中文(也可稱華文、漢文、唐文),而無粵文。總合北方話、貫通中文章法而成的白話文,不叫做北方白話文,更不叫做北文,而叫做白話文或現代中文。民國之前,未提升白話文的地位之前,《水滸傳》、《三言兩怕》這些小說,叫白話小說。

中文、華文、漢文的文,力重千鈞,不可亂用。也許中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資格不夠,他們叫自己的書寫語文做「現代漢語」,而不是現代中文或中文。直錄粵語口語(廣州白話)為文,不是叫「粵文」,而是叫「粵白」,例如粵劇的口語對白,就叫粵白。民初的《海上花列傳》,用文言和「蘇白」(蘇州白話)寫成,而不是用「蘇文」。正如雜用山東口語的《水滸傳》,不是用「魯文」寫成,而是用山東話風格的白話中文!有讀華夏文學的,識得幾隻漢字的,都不會犯這些低級錯誤!在小說對白用粵語,例如黃碧雲的《烈女圖》、《烈佬傳》,是粵白,在小說敘述文適當參雜粵語,是廣東風格的、香港風格的中文,不是粵文。粵白用漢字(或注音漢字)寫出,故此是中文、漢文、華文、唐文。說是粵白,是因其直錄口語,未經淬煉,未曾融會文言、通用白話文而自成一家中文章法之故(採用山東、江淮、南京及北京口語的明清白話文,經歷幾百年融會,而在句子及韻律符合中文散文章法,並非直錄口語!)。希望大家以後不要再用「粵文」一詞,流毒士林,貽笑大方。

北方白話經過宋朝至清朝的漫長成文過程,而且期間名家輩出,如馮夢龍、施耐庵、金聖嘆、曹雪芹,從大雅到鄙俗,都可以用白話文來寫。香港和廣東要建立南方風格的通用中文,也要經歷這種漫長的成文過程,不可操之過急。香港的通用中文一向傳承文獻,古樸大方,獨步天下,領導中港台,為何有人要提倡粵文,將香港孤立起來呢?將香港的通用中文、正統中文說成粵文是將香港中文降格為地方孤立語文。粵文是個危險的語文孤立觀念,不合乎語言成文的漫長過程,足以被中共殖民霸權利用,令其他使用中文的人恥笑香港人,顛覆香港既有的文化地位。

粵語詞彙古雅,粵語語法是古漢語語法,本來就可入文,故此香港人應該提倡的是包涵粵語語彙及語法的通用中文,而不是粵文。例如香港人可以寫「食飯」、「飲水」、「去九龍」而不一定要寫「吃飯」、「喝水」和「到九龍去」。粵語體的中文,應該在日常交流(例如網絡、報紙),小說創作這些語域(register)較低的場合鍛煉,經歷北方白話文的口語成文過程,在慢慢提升到較高的語域,例如通告和公函,然而法律、記錄、學術等高語域的語文,仍以淺白文言為之,這是由於文言的語義穩定,而且遇到爭議的時候,可以訴諸歷代文獻,將詞義釐清。

我反對的,是那些主張粵文的人倡議廢棄中文,而且將粵文全面成為公共語文,例如連憲法都用粵文書寫。這些常識論說,好多主張粵文的人刻意讀不明白。

主張粵語孤立成文的,旨在孤立香港,瓦解香港文化。將香港文化孤立起來,有幾危險?各位知不知道?左膠及鼓吹粵文那些人,都想將香港的文化純粹化,撇除華夏根源及英國根源,剩下的流行文化、市井粗言,他們就說這些是純正的香港文化、純正的香港語言。香港有些年輕人會受到蒙蔽和鼓動,認為這是擺脫中國控制的方法,擺脫普通話的方法,因為我們香港人連語言及文化都與中國切割了。然而香港文化孤立之後,大家日後細看內容,會發現香港的流行文化,好多是華夏文學、嶺南高雅文化的下降,例如粵劇、粵曲小調、唐宋詩詞下降為香港流行情歌。這樣一看,香港的流行文化,就會迅速歸於零!最後,什麼都沒有剩下。這正是境外殖民霸權毀滅香港文化根基、迎合境外殖民統治的詭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