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恐怕血濃於水

中華正聲    2012年09月19日

【am730專欄】九月七日,香港電視劇《造王者》宋寧宗宮中一太監說:「血濃於水。」編劇者顯然以為那真是傳統中文。

英文成語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於水)指親屬情誼總比非親屬之間的感情強烈。據《牛津簡明成語詞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Proverbs)記載,這成語應是源出於德國,十九世紀初才在英國流行。然則中文譯作「血濃於水」,當是二十世紀的事。宋寧宗則活在十三世紀。

戰國孟子主張「老(尊敬)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愛護)吾幼,以及人之幼」,反對墨家「愛無差等(愛人不分親疏)」的學說。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意思約等於「愛有差等」。但現代漢語人對中文了無認識,只能委屈古人說現代漢語。

正由於現代漢語缺乏文化素養,說起來往往就詞不達意,不知所云。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溫家寶出席江西代表團會議,說道:「這八年,恐怕是我們對教育支持力度最大的八年。」究竟溫家寶「恐怕」甚麼?

中文的「恐」或「恐怕」,固然有「大概」、「或許」的意思,但應該用來說令人憂慮的事。例如《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馬純上贈匡超人錢財衣物,送他還鄉,叮囑說:「這鞋和衣服,恐怕路上冷,早晚穿穿。」李白《擬古》詩說,明天大概就沒有今天那麼好:「今日風日好,明日恐不如。」唐朝崔顥有一首膾炙人口的《長干曲》:「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這「或恐」就有「擔心失之交臂」含義。

一九七四年臺灣出版的《國語日報辭典》「恐怕」條下解釋是:「疑慮的詞,有點兒『或者』、『似乎』、『大概』的意思,如『這事情恐怕不會成功』。」這是中文「恐怕」的原義,現代漢語人卻不懂。溫家寶不會說「過去八年,應是我們辦教育最落力的八年」,只會說甚麼「恐怕」、「對教育支持力度最大」等等。教育國民,為甚麼竟然令溫家寶那麼恐懼?

最近,北京舉辦毛澤東斃命三十六周年紀念,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說:「三十六年過去了,我們才知道,這個叫毛澤東的人,恐怕是整個宇宙中最偉大的人。」我不知道孔慶東為甚麼怕毛澤東「偉大」,只知道這位中文教授連簡單中文都不會說:「三十六年之後,我們才知道,毛澤東之偉大,應是曠古絕倫。」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逢周三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