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盧峯 - 聖誕鐘聲下看《美好價值》

香港蘋果日報 2010年12月22日

Vic:說葛霖「迷惘」或許不太恰當,那份「迷惘」主要是指世人而非作者。作者身為聖公會
義務牧師,有堅定的基督教信仰。不過,作者在書中的確強調,人類無可避免必須面對生存的「模糊曖昧特質」(ambiguities:完美不可得、進步非必然、終局不可知,但我們總能心懷希望。葛霖說: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這些模糊曖昧特質,學會與之共處,才能找到真正的和諧。
------------

每年聖誕鐘聲響起,想到的不是買滙豐(以前是冇錢,現在是冇膽),而是拿狄更斯的《聖誕述異》(A Christmas Carol)翻一翻,重溫史高治(Scrooge)這個孤寒財主洗心革臉的歷程,反省一下過去一年有沒有跟「魔鬼」做了甚麼交易,得到了些甚麼,失去了些甚麼。今年多看了一本有點類近又相當應時的書,那就是即將卸任滙豐主席的葛霖(Stephen Green)寫的《 Good Value》(美好價值)。

書是去年出版的,擔心葛霖說教傳教,一直擱着沒有看。直到他決定棄商從政,上岸加入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出任貿易部次官,才勾起我仔細看這本書的興趣。

先撇開書的內容不看,這本書顯示葛霖不僅是個經驗豐富,謀算老成的銀行家,他更是個學識淵博的讀書人,知識學識根底非常深厚,跟香港、大陸那些只懂追逐美女、好酒、名畫,附庸風雅的富豪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葛霖筆下提到的不但有眾所周知的文豪傑作如艾略特的詩、哥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亞的《Macbeth》;還有相當冷門的政治經濟學者Georg Simmel、 Susan Strange的著作。

《美好價值》(Good Value)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份迷惘及作者在迷惘中的「固執」。書並不是嚴謹的教科書,比較像「沉思錄」之類的作品,帶點生活經歷,帶點哲學反思。葛霖提到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的大變,原本牢不可破,固若金湯的觀點、價值一一倒下:政治上鮮明清晰的左右對抗不再適用,政治光譜變成混作一團的泥沼灰色,誰也搞不清楚誰代表的是甚麼,想做的是甚麼。經濟上市場萬能無敵的信條被金融海嘯戳破,放任自流帶來的不是永續的增長與進步,不是渾然天成的平衡,不是人人受惠的公平公正,而是一浪又一浪的跌盪,而是一張張貪婪倨傲的嘴臉,而是一筆又一筆要公眾負責的爛賬,而是前所未有的不平等,而是「我請客你付鈔」的不負責任態度。

社會上都市化成了損害地球生態,毀滅下一代美好生活的元凶、全球化沒有帶來理解與同情,反而添加了分化與隔膜,令衝突矛盾擴大。葛霖先生又對幾年前風行全球由名記者Thomas Friedman寫的《The World is Flat》暗暗嘲諷了一番,認為 Friedman對全球化充滿一廂情願的幻想,實情是全球化過程既沒有帶來平等競爭,也沒有令各國各民族和平共處。

對葛霖而言,各方面的劇變包括金融風暴已令幾百年來或至少幾十年來人類(主要是西方社會)擁抱的「美好價值」,變得不確定,變得沒有那麼美好,變得不再值得追求。他認為大家有需要重新思考自己追尋的,自己在做的事有何價值,大家需要在不知道終點的情況下重新確定自己的位置與着力點。葛霖用了不少篇幅述說浮士德與魔鬼做交易的故事,提醒所有人追求權力、享樂、金錢、青春要付出極高昂的代價。甚至可能將自己弄成魔鬼的傀儡。

這些苦水、迷惘由其他人說出來很容易變成泛泛而談。可由閱歷豐富、見慣風浪的葛霖道來,卻是有根有據,有血有肉。看過書以後有點明白他為何願意減薪「降呢」(降級)進政府做貿易部次官。

延伸閱讀:
1. 書摘 - 意味深長的《美好價值》
2. 區樂民 - 醫生之死 & 葛霖 - Good Value結語
3. 書摘 - 「世界是平的」過度簡化且膚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