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吳靄儀 - 哭靈

明報 法政隨筆 2011年1月10日

王丹、吾爾開希等民運人士要求入境致祭司徒華,保安局局長公開反駁說哀悼不必來港。更有人質疑,民運人士並非親屬,泛民以「人道」理由要求准許他們入境致祭說不通。這類反駁,漠視中國文化的倫理觀念。

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之中,師生關係的重要不下於父子,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因為中國人相信,生者父母,但做人的道理來自老師,沒有道德操守與學問的傳授,不足以為「師」,所以有時師甚至大於父。中國人的「師」不是狹隘地指學校裡任教的老師,而是指在人生路上對自己作過重大指點令自己獲益良多的前輩。我們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例如「張良拾履」,就是表達這個觀念。王丹等民運人士,視司徒華為師,實在自然不過,更何況在「黃雀行動」之中,華叔可說是對他們有救命之恩?

「發乎情、止乎禮」, 「禮」是「情」的體現:有秩有序,有節有制。中國情操最重視知恩感恩, 「忘恩負義」是最令人不齒的行為。弟子在靈前叩拜,以謝師恩,根本就是中國人的倫常大事。

喪禮一向是禮之最重大的。小學生也讀過「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的詩句:一個人壞到母親的喪禮也不出現,那就壞到無可再壞了。孝子奔喪,奔,就是心急如焚,五內摧傷,要到靈前放聲哭泣,以謝父母之恩。父母之喪要辭官守喪,其他倫常關係沒有這樣的要求,但是靈前致祭仍是大事,親臨致祭的重要,反映與死者關係的親疏,及對死者感情敬意的深淺。

歷史上,禁制公開舉殯或致祭,是獨裁者懼怕民意的表達採取的手段,但是這種手段從來都沒有好收場。公安監視家屬拜祭六四死難者,只有令傷口永難平復,年年加深怨憤不平。反之,讓人到靈前致祭,才是和解的誠意與人情的表現。連戰踏足中國大陸的「破冰之旅」,頭號大事是到孫中山先生墓前拜祭,意義就在於此。阻人拜祭,中國人的人情倫理不會寬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