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陳雲 - 拜文昌,尊師道

轉角   am730   2015年03月16日

夏曆二月三日是文昌帝君寶誕(今年西曆三月二十二日)。傳說文昌帝君名張亞子,遷居於四川梓潼縣,當地人敬其品德,建廟祭祀,成為梓潼神。元代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後稱「文昌帝君」,掌管文運、功名、仕途、祿籍。

孔子是聖人,但不是神道。昔日的書院、私塾懸掛孔聖人行教圖,設神位崇祀文昌帝君,世家大族建文昌塔,以保佑族人考取功名。屏山鄧氏興建的文昌塔聚星樓,矗立位置昔日是屏山河口,臨水而建,以塔為筆,以水為墨,承接青山的地理,可興功名,中科舉。屏山鄧氏在明、清兩代功名顯達。可惜風水也有期限,後來政府開闢天水圍新市鎮,堵截屏山河,填封池塘,河水乾涸,變成現在有筆無墨的敗局。

近年香港復興學童拜文昌的習俗。在文昌誕或開學前,父母帶孩子去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供品、毛筆、書本放在壇前,上香向神靈祈願。供品有蔥、芹菜、竹筍,寓意聰明、勤學和順利,黃色生果寓意金榜題名,糕和粽諧音高中。用紅紙包裹祭祀蔬菜一圈,寓意吉利和尊敬。拜祭後蔬菜拿回家煮食,討個意頭。至於不可和雞蛋或圓形的食物同吃,以免考得零分,是後來添加的禁忌。

有廟宇在文昌誕日舉行開筆古禮。以四枝新毛筆參拜文昌帝君,然後由學生用毛筆寫上學業進步、進德修業之類的祝願。善信也可以用毛筆在香爐上順時針方向繞三圈,溫火開光。在家中開筆的,可向流年文昌星飛臨的方位,擺放祭品、毛筆,點燃香火,向神靈祈願。

道教勸善典籍《文昌帝君陰騭文》記文昌帝君訓誡士子「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騭粵音「質」,默默布施,不予人知,叫做陰騭,也作陰德。拜文昌,祈求孩子通文墨,長見識,當然是好。但仍不及接通神明,心存善念,點滴善緣,積成大德,上感蒼天,下修自身。此所謂天人之教。接通天地之仁心,才可以承受父母師長之教,這是神道設教的道理。

祭祀文昌是借神道來尊文教、尊師道。父母送孩子入學之前,稟告文昌帝君,之後帶孩子往私塾拜師,將孩子交到老師手上,然後離校,一切拜託。不像現在家長,要提心吊膽,提防學校教了甚麼毒害兒童的內容,也要時刻檢查老師是否虧待孩子;有些嫌棄老師給的功課不夠繁重,有些慨嘆孩子功課連家長都不會做。沒有拜師禮的年代,天下無信,就是這樣。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