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李慧玲 - 那些年,我們一起見過的林瑞麟

2011年10月7日

【明報專訊】當記者將咪高峰遞到無官一身輕的馬時亨面前,問他對林瑞麟升任政務司長意見,馬時亨這樣答:「希望他離開了這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崗位,可以在第二個地方發揮,民望會提升。」

馬時亨一如很多政界中人,誤會了林瑞麟。他們通通將林瑞麟民望低迷,歸咎他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處理的燙手山芋。不是嗎?單單一個普選問題,林瑞麟夾在京港之間,足夠灰頭土臉,民望低是注定的宿命。於是,善良如馬時亨,以為林換一個崗位,可以換一副嘴臉,重新做人。

劣迹並非始自政制局

不,不是這樣的!林瑞麟的劣迹,並不是始自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真要追究,應自回歸後他擔任律政司政務專員說起。時任政務司長的陳方安生,是林第一個伯樂(近年陳太認錯說自己「冇帶眼識人」)。陳太向初入官門做律政司長的梁愛詩推薦,由林擔任梁的盲公竹。但林瑞麟並沒有好好輔助梁愛詩妥善處理她上任後第一個炸彈:胡仙案。

胡仙案擾攘經年,林瑞麟後期已由律政司調職特首辦,但依然參與其中。這宗報業史上第一宗造假篤數案,梁愛詩最終決定不起訴老闆胡仙,坊間普遍視之為受北京指示的政治決定,但林瑞麟絕非全無角色。梁愛詩當日最引人詬病的,是她竟然在立法會向議員解釋,不起訴胡仙是避免星島集團僱員失業,提高香港失業率。大老闆原來凌駕法治,議事堂和整個社會嘩聲四起。

林瑞麟難辭其咎,很多line to take都是他傑作。他最過分之處,是不斷誤導梁愛詩作出錯誤判斷。有高官告訴我,當梁愛詩離開立法會後,林瑞麟送上來的公眾反應評估竟然是各界大讚梁愛詩英明神武,事件會順利過關。林瑞麟指鹿為馬秘技,即時或可逗得上司高興,但代價卻令梁愛詩成為回歸後第一個被立法會提出不信任動議官員。不知梁愛詩回首前塵,會認為林瑞麟愛她還是害她?

特首辦新聞統籌專員

林瑞麟在律政司未及一年,遺害有限,其後升任特首辦新聞統籌專員,足足3年半,才影響深遠。這個D8新職,完全為林瑞麟度身訂做。政府常規是開設了職位,才決定人選,但當時卻無規無矩,有了人選,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開位,惹來民主派連珠炮擊。林瑞麟親自為開設新職撰寫文件游說議員,為自己升官發財奮力作戰,完全沒有避忌角色衝突、利益衝突。(可笑這個職位現已降格為D4!說明了什麼呢?)

林瑞麟當時解釋,新聞統籌專員要官至D8,是要與各局長平起平坐,方便統籌;這個職位亦要有一定身分,代表特首與議員和傳媒打交道。講得天花亂墜,然則,建華七年民怨四起,50萬人上街,林瑞麟應負起幾大責任?

錄音機作風此時已表露無遺,傳媒對他擔任新聞統籌專員表現一致劣評。我記憶較深的,包括董班子宣布將前港督府改名紫廬,備受批評。林專員代表政府回應,強調鐵案難翻。誰知群情洶湧,政府最終讓步,前港督府其後落實定名為禮賓府。好個林瑞麟,事後強烈否認自己曾經表示紫廬是最後定案,但報章卻刊出當日新聞處發出他與記者答問,林專員講過唔認數證據確鑿。

八萬五更加經典。董建華選擇約見了幾間傳媒,席間輕輕帶過「八萬五,冇講好耐,已經唔存在」,令政府幾乎受到全城圍攻。前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練乙錚後來撰文揭破,林瑞麟原來是罪魁禍首。練乙錚的文章透露,董建華決定放棄八萬五之後,開會研究出台安排,練建議政府要大方得體向公眾解說政策改變,但董建華最後卻聽取林瑞麟意見,認為弱勢政府不能公開認錯,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終又栽了大跟斗。

林瑞麟成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後,公眾最記得的當然是新近發生的遞補機制事件,但2008年副局長風波,何嘗不是林一手造成。副局長、政治助理人選,由物色、面試到敲定,都是林主導,當時特首辦主任陳德霖輔助,再硬將各人分發到大小政策局,這些副局、政助表現如何大家有目同睹。政府最初堅持不肯公布副局長的國籍和薪酬(真荒謬!),鬧得滿城風雨才倉皇變陣,這筆帳,同樣要算在林瑞麟頭上。煲呔呀煲呔,香港人究竟對你做過什麼天殺的事,你要將這樣一個人放在政務司長高位?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林瑞麟也不是一夜之間變成討人厭的公公。那些年,我們一起見過也受過林瑞麟。今次他升官,不單純是一宗人事安排,而是挑戰了香港人核心價值:庸官可以升職,做錯受到獎賞,這個社會還有公平公正公義嗎?不是不讓人改過自新,但前提是必須認錯受罰。唉,論到愛港情懷,林瑞麟在感情和行為上都有缺失,我和很多香港人都放不低——單單這個原因,就足以叫人10月9日走上街頭,參加反對林瑞麟升官遊行。

作者是商台「烽煙」節目主持人


Vic:真的很不想提這種狗屎垃圾。香港人作了什麼孽,要受這種侮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