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8日
【明報專訊】我相信今年很多人都沒想到六四晚會可以和去年一樣有15萬人,包括支聯會在內。去年是20周年,支聯會用了很多資源作各方面的推廣,傳媒的報道和討論也多很多。今年21周年同樣有15萬人,我想六四悼念在香港已產生了幾項質變。從今年起,15萬人參與六四燭光晚會,已成了新的參考數字指標。
第一項質變,是像大會所說的:「薪火相傳已經完成」,或者說我們已有一整代大量的年輕參與者。八九年還沒出生或只是小童的年輕人,透過不同渠道認識了六四。他們對六四的感受可能和我們這一代不同,但都認識到紀念六四的重大意義,這是重要的「補充力量」。
對我們這些89年時已成年,從20年前開始參與的人來說,每年都堅持參與集會遊行是一種自己給自己的責任,有時會偷懶怠惰,當然不去不代表不支持。兒子生病、放工太晚太疲倦、明早有工作,都可以給自己一個藉口,少去一年的集會或遊行,反正大家都知道一定是自由花、中國夢和血染的風采。如果參與者的基本來源不變,「塘水滾塘魚」,每年的參與人數便視乎「外圍因素」、政治氣氛或「逢五逢十」,難有突破。
「平反六四」已成香港核心價值
但廿年過去,我們這代人會有下一代,當老師的會有學生,我會有學生當上老師,而他們又再有學生,一代傳一代,可以透過不同的途徑認識六四史實。去年六四20周年的大規模社會討論和參與相信是重要突破點。這些年輕人仍然會有相當熱情,透過參與燭光晚會以及其他創新形式表達對六四的意見,成為新一波的參與推動力。「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另一項質變是,從年前馬力「坦克碌豬」的言論、和去年曾蔭權「代表香港人」的說法廣受批評後,「平反六四」已經成為香港的核心價值和道德底線。
自6月2日深夜開始,我思考「政治中立」和「平反六四」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兩者可以是不相干的。反對六四鎮壓是良知問題,不是政治意識形態或觀點的問題。你可以不支持民主、不相信任何政治的意識形態,但政府的責任是保護人民,一個政府殺害和平表達意見的人民,是任何現代文明人都不能接受的。這已是現代人良知的底線,根本不需要看作是政治問題。
維園 燭光已變成香港地標
我認識不少傳媒朋友,可以接受從政者反對普選、維護功能組別、反對最低工資,或者也不喜歡民主派或者公投,但是不能接受有人為六四鎮壓塗脂抹粉。到了今天,支持平反六四變成港人理所當然的普遍價值,不同意者往往不敢公開吭聲,這對年輕一代有很重要的道德教化意義。這令到叫我們向前看的特首、每年立法會「平反六四」辯論時躲起來不敢發言的議員、聲稱要「政治中立」的大學高層,道德上變得很矮小。當整個建制不敢在「平反六四」這個基本道德問題上站在人民的一方,或者逃避表達立場,他們的道德水平和基礎便負上了「原罪」,構成了整個建制要面對的道德危機。
21年以降,維園燭光已經變成香港的地標。年輕一代成長期間認識的香港,是每年都有至少數萬人會到維園點蠟燭悼念六四的,是抹不去的成長印記和集體回憶,和我們這代領略的意義略有不同。這可能是最重要的質變。這是一國兩制的標誌,標誌了香港人是關心祖國的發展和民主的中國人,也標誌了港人繼續享有爭取中國民主和表達意見的自由。這是每年都必定會上CNN的香港盛事,已經成為香港性格和港人人格的一個主要組成成分,反映了港人的核心價值,是港人身分認同和本土意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沒有了維園的六四燭光集會,就不是香港。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