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 蘋論 2010年6月3日
明天是六四 21周年。近年香港特區政府似乎總是擔心去維園燭光集會的人太少,因此每年都要搞些事出來動員市民。去年 5月 14日,曾特首在立法會發表一通為六四鎮壓開脫的言論,更說他的意見「代表香港人整體的意見」,於是激起公憤,引動市民在六四夜逼爆維園。今年六四並非逢五逢十之年,早前支聯會也表示今年參加人數不會太多,但特府又來表演捉放民主女神像的醜劇,昨天又拒絕民主女神像的雕塑藝術家陳維明入境,繼高志活之後再次表現出對藝術家的表達自由缺乏寬容。在無法禁制新聞自由的社會,特府這些動作究竟是起了壓抑市民參與的作用,還是起了動員市民參與的作用,明天晚上就有答案了。
六四燭光集會,是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維持表達自由的重要標誌。每年六四,數以萬計的市民參與燭光集會,從高處拍下的一片燭光的壯麗景象,標誌着香港人在這片已回歸中國的土地上,延續六四的記憶,延續香港百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爭取民主的主要後援這種使命。六四的大片燭光, 21年來從不間斷地向世界宣示昆德拉的名言:「人類對抗強權的鬥爭,就是記憶對抗遺忘的鬥爭。」
時間,確實會冲淡記憶。香港作家陳冠中,於今年初出版的小說《盛世》,講的就是在集體遺忘下出現的中國故事。它既是一個寓言,也是一種預言:不僅中國當權者把甚麼反右、大躍進、文革、八九六四等等有關的報道都封閉,而且幾乎所有中國人也對這些舊事失去興趣,都願意選擇忘記,於是盛世就出現了。書中引用英國政治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 1588-1679)的話:「人的生命,孤獨、貧窮、齷齪、粗暴及短促」,當人的生活是一種「終極的恐怖」,這時「大家反而主動願意在一隻並不可愛的巨靈前面跪下,因為只有這隻巨靈可以保障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就是說讓國家成為暴力的唯一合法壟斷者,捨此別無選擇」。這就是中國當權者的執政目標。小說《盛世》總結出「新盛世主義」的十項國策,包括「一黨領導的民主專政」、「穩定第一的依法治國」、「國家調控的市場經濟」、「央企主導的公平競爭」等等,把這些相互矛盾的概念統一起來就是國策。
如果這樣可以使老百姓安居樂業,那麼也許時間真的會成為記憶的橡皮擦,一陣一陣地把六四屠殺從人們記憶中抹去。然而,在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中,時光消逝並沒有使記憶處於劣勢。貧富懸殊,貪官惡吏的殘酷暴行,大小官員對老百姓的欺壓,司法不公,新聞封鎖和百姓蒙寃的投訴無門,把人們逼到走投無路,於是楊佳、鄧玉嬌成了英雄,對校園的連環兇殺案,網民不指摘行兇暴徒,而是指暴徒應該殺的是貪官而非小童。前天發生法院槍殺案時,網民的反應是:「當法律不再公正時,只有自己去討說法了」。中國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越演越烈,不斷提醒人們,今天當權者的殘暴,正是六四屠殺的延續。
中國社會的益趨不公,也延伸到香港。貧富懸殊加劇,政府和社會的人事關係漸漸凌駕法律,我們不知道事事仰賴北大人鼻息的政府,甚麼時候會推行「三權合作」,甚麼時候將《基本法》 23條變成威脅香港人自由的法律。特區政府的倒行逆施,不斷提醒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這一切,包括《基本法》訂立 23條,也都是六四屠殺的後續發展。
因此,無論大陸的還是香港的年輕人,都因現實的壓迫,加上互聯網資訊,在六四的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中,不會讓記憶總是輸給遺忘。而香港六四的燭光,會是記憶終能戰勝遺忘的永續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