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黎廣德 - 政改行差踏錯將愧對子孫

2010年6月21日

【明報專訊】「我寧願原地踏步,也不要行差踏錯。」這是余若薇在總結政改辯論時的肺腑之言。究竟怎樣才會行差踏錯,這是所有政黨在未來幾天將要決定的頭號大事。

余若薇在電視辯論中把反對曾蔭權2012政改方案的理由,發揮得淋漓盡致。辯論前港大民調已經發現有65%的市民要求政府撤回方案,而觀看辯論後有逾四成市民更加反對方案,因此曾蔭權只能面對不肯撤回方案、便遭否決的命運。

就在政府方案面臨觸礁之際,各方焦點忽然集中在民主黨提出的區議會功能組別修訂方案,以一人一票的方式(但已有其他功能組別投票權的選民除外)選出先經區議員提名的5個立法會議席。但是,「終極普選聯盟」原先提出兩個達至真普選的前提條件,即普選特首時沒有篩選,和普選立法會時廢除功能組別,卻仍然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承諾。

在沒有真普選承諾的前提下,接受區議會功能組別修訂方案,會否讓香港起錨後漂泊到風高浪急的汪洋大海?

「區議會功能組別」內藏魔鬼

常言魔鬼在細節中,這個修訂方案最少有3隻魔鬼。

第一是「政治分贓」:這個方案需要由區議員互相提名,才把候選人交給市民投票。因此,有意問鼎立法會的區議員,必須先要出盡法寶,在400人的小圈子中取得足夠的提名票。提名門檻愈高(例如需要50票),難度愈大,每張提名票的叫價便愈高。區議會目前充斥着大量親建制的所謂「獨立人士」,毋須依據政黨取向提名;由於立法會選舉在他們當選區議員一年後才舉行,投票支持他們的選民無法影響他們的取態。屆時這些區議員的提名票便可以「善價而沽」,只要不愚蠢到觸及刑法,種種利益交換的勾當便會大行其道,禁之不絕,區議會劣質化指日可待。

第二是「易請難送」:當400多名區議員成為功能組別的得益者,他們理所當然地變成功能組別的守護神。在政府管治威信日益下降的今天,區議會的角色日益吃重,以掩飾政府認受性不足的窘態。例如,縱使是一個地區規劃議題,皇后碼頭應該原址重置還是易地重置,政府也要找來18個區議會表態護航,抗衡民間專業意見。當區議員討價還價的籌碼愈來愈多,下一步政改時,要把他們已經吃到口的肥肉拿走,廢除功能組別,真是天方夜譚。

第三是「以假亂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早前公開向港人表達對普選的看法,即是僅限於選舉權的普及而平等,而對於國際人權公約所要求的被選舉權和提名權卻隻字不提按照這個「中共特色」的普選原則,實施區議會功能組別修訂方案後,幾乎可以宣布立法會普選「大功告成」。因為屆時全港市民一人兩票(一票地區直選加一票功能組別),還不算「普及而平等」嗎?至於為什麼300多萬市民手中的一票,只能平均60多萬票才產生一個區議會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員,而其他商界選民,可以百多票便產生一個立法會議員,喬曉陽已經說清楚,「必須兼顧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若中央官員心情寬暢的話,到了2016和 2020年,取消一些無關痛癢的公司票和團體票,誰還敢說「真普選」沒有在香港落實?

一旦開門讓這3隻魔鬼入城,誰來捉鬼降魔?支持方案的議員是否心中有數?

「恐懼戰術」違背事實

曾蔭權在電視辯論中運用「恐懼戰術」,嚇唬市民,一旦政改方案像2005年一樣「原定踏步」,香港便「無出路」。但他又同時聲稱:2005年後他已經取得重大成就,讓中央在2007年給了香港一個普選時間表。這項前後矛盾的邏輯不僅是個大笑話,更點出一項重要事實:正因為香港人在2005年拒絕倒退方案,中央才開出一個政制向前走的時間表。

中央的積極回應遠不止此:為了紓緩政局矛盾,中央加大中港經濟融合的力度,單是CEPA便在2005年後加簽了5份補充協議,再加上港珠澳大橋、新口岸和高鐵等跨境基建,更鼓勵廣東省和深圳市配合香港規劃發展。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不減反增,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由是觀之,否決政改方案便令香港「無出路」一說,絕對與事實不符。反之,當議員面對一個無助化解深層次社會矛盾,並且任由特權繼續膨脹的政改方案,否決的動作絕非消極,而是具有積極意義、促使中央勇敢回應香港困局的一步。

作者是公民黨副主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