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6日
【明報專訊】普選聯再退一步,將支持政府的政改方案的底線,定於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要由一人一票選舉產生。此舉雖然用心良苦,卻是走錯了方向,以為妥協就能博取到更大機會達至普選,並無客觀事實基礎,反而模糊了目標。在6‧23投票的前夕,我們應心平氣和,回到真正的核心問題上。
曾蔭權團隊故意把問題說成民主派要一步到位,不肯讓步,不惜訴諸激烈行動,而政府方案,在現實限制之下,只能跨出一小步,但已盡全力。支持方案就是向前走,否決方案就是原地踏步。
這個表述,當然是歪曲事實,民主派要求有真普選的路線圖,清楚表明最終目標是取消所有功能議席,以便在中途方案上有更大妥協空間,這是溫和諒解而不是「一步到位」。政府方案完全不處理不符合「普及而平等」原則的功能界別議席,反而增加功能議席,是倒退而不是進步。
學者Ian Scott演說 值得反省
功能界別議席的存廢,是無法逃避的核心問題,愈是拒絕面對,社會要付出的代價就愈大,就如有病的人拒絕就醫一樣。
功能組別議席帶來的問題,其實一早已預測到。專研政治學的學者Ian Scott,於1991年5月19日香港民主促進會舉辦的研討會上發表演說,預警功能界別議席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令問題惡化和加深。這篇短短的發言稿,到今日完全得到時間的證實,值得我們反省。
他指出,歷史上,由功能界別選出議會代表的制度,通常是一個已經確立但認受性低的政權,為了穩定政治局勢而採取的方法;將社會各界利益帶入議會,政府以分享政權,換取各界支持中央的政治目標。然而,這個做法絕少成功。最基本的理由是社會的不安和政治上的不穩定,並非取決於利益組群的領導和跟隨者之間的關係,而是源自深層次的社會和經濟因素,特別是那些本來令這個政府的認受性下降的因素。
Scott列出了功能界別議席的「四宗罪」,其中第二宗罪是「扭曲民意」。他說:「一個以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合成的立法機關,很難真正反映選民的授權,因為這個制度給予功能組別的比重,會影響直選議員所能發揮的力量。在我們的制度之下,這個情況會特別嚴重。現行的設計安排,作用是令現在的精英地位獲得保證,但我清楚看到,這些精英正逐漸失去社會的支持。到了9月(選舉),假如功能界別反映的是日漸失去公信力的傳統權力架構,而直選議員代表的是另一套觀念,對於哪一邊是得到選民大眾的認授,我認為全無疑問。那時,一位只有幾百名限制會籍會所會員選出的代表的發言,在包括民選議員的議會中,能有多大的合法性?」
功能界別問題 同樣影響特首選舉
不難想像,一個受到合法性、認授性成疑的功能界別左右的議會,無助社會穩定,反而會帶來不穩定,這正是目前特區管治面臨的困局。
功能界別的問題,其實同樣影響特首選舉,因為選舉委員會議席,其實有四分之三是由功能界別產生,香港選民無法不問,為何一般選民不但無權直接選特首,就算選舉特首的委員會,直選代表所佔的比重也遠遠低於功能界別所選的代表?從這個問題看,曾蔭權的有關特首選舉的方案,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大大退步:因為現行20多萬的功能界別選民,合共可以產生600名選舉委員;方案之下,功能界別選民基礎不變,卻可以選出900名委員,而這個比例,還會成為將來提名委員會的藍本,功能界別的選民有比普通市民大數倍的提名權。香港人會認為這是公平的「普選」嗎?這種「普選」會減低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嗎?
近日,有些功能界別議員表示,普選真正的障礙,不是功能界別,而是缺乏成熟的政黨。殊不知早在2005年,立法會已討論過這個問題,學者的意見是,功能界別的存在,令香港難以發展政黨。民主議會的效率,有賴政黨的組織,增加議員人數,不等於加強立法會工作效率,或令立法會更能反映民意;不改善運作,為增加而增加人數,只是浪費公帑,蒙騙市民。
我們不需要爭取即時的勝利,卻必須把握問題的核心,走對改革的方向。杯葛、抵制公投運動不要緊,要緊的是特區政府要有勇氣拿出一個真正解決核心問題的政改方案出來,誠實面對功能組別必須廢除,政制才有機會向前走,迴避問題,只能原地踏步!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