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安娜 - 在漆黑裏

紙上聲色   2016年7月13日

第一次聽到《雪馨》(Shirin, 2008)的梗概時, 真的很難想像那會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拍《雪馨》的是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是他令我隱隱相信,這戲背後應有什麼不太一樣、不太簡單的東西。電影長近90分鐘,只拍一樣東西──人的臉龐。再準確一點說,是女性的臉龐,數十個年紀不一的伊朗女性的臉龐。

《雪馨》的處境是這群女性在戲院裏看一齣愛情悲劇《雪馨與庫薩和》,然後電影就逐個拍下這些女觀眾的臉部特寫。我們會在聲軌上不斷聽到《雪馨與庫薩和》的對白、音樂、聲效,但我們對這套「戲中戲」所知的僅此而已;畫面上我們從頭到尾只會看見觀眾們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樣的一齣電影,你聽上去,會想像到是如何嗎?

世界上好看、精采,甚或是傑出的電影不少, 但若論及《雪馨》,我覺得最適合的一個詞是奧妙。而我覺得能稱得上奧妙的電影沒幾部。要理解這部戲的奧妙,大概可從幾個電影蘊含的弔詭之處入手。這部戲表面上好像很簡單,甚至簡單到可能會令人覺得單調,以為無甚足觀。但《雪馨》真正有趣的地方是在表象之下,是在畫面之外。

臉容說故事

《雪馨》重新提醒了我人的臉容表情本身已充滿故事和戲劇性;沒有堆砌,也沒有傳統的人物個性描寫,清清淨淨的一張純粹的臉,你又可以看出幾多她眸子底下的生命氣息?每張臉都是獨一無二,沒有一道皺紋是一樣的,她們臉上的種種小細節都各有歲月、各有味道。某程度上來說,《雪馨》是用極節約、簡練的手法,去勾探出人最核心的獨特質地。另外,我們看《雪馨》時,其實自然地會隨着它的聲響想像《雪馨與庫薩和》是何等模樣。

《雪馨與庫薩和》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波斯故事,講阿美尼亞公主雪馨與波斯王子庫薩和一見鍾情,經歷幾番阻礙雖能結成夫妻,但兩人最後仍不得善終(庫薩和為親子所弒,雪馨隨夫自殺而亡)。

這裏的《雪馨與庫薩和》當然是一部不存在的戲,我們在《雪馨》中聽見的聲音,都是經阿巴斯精心安排,引領我們去想像一部只存在於我們腦海裏的電影。大概沒有什麼電影能像《雪馨》一樣激發觀眾的想像力──這個詞語所包含的趣味、自由、好奇心、創作精神一一都在電影裏體現了。

BFI推出的《雪馨》DVD,裏面有一個製作特輯,收集了一些阿巴斯拍這部片的片段。其實整部電影都是在一個比普通客廳稍大的空間拍完,器材、工具、攝製人手都相當簡單;然而他的指示相當準確,完全清楚他需要拍下什麼及在演員身上能得到什麼。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是阿巴斯一貫的命題;《雪馨》貌似簡單實則是由無數調控構成,層層虛構之下卻指向某些極為真實的人情面貌。

一周多之前,阿巴斯辭世了。他留下了許多堪稱偉大的電影,還有一連串無法完全理清的藝術/人生大哉問。幾天前偶爾讀到一句他的話,好想記下:「在絕對的漆黑裏,仍有詩在,且是為你而存在。」有光有暗,就有電影;而我相信在仍有電影的一天,阿巴斯的詩篇仍會流傳,在黑暗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