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岑逸飛 - 《春秋》三傳

生命通識   2016年7月7日

《春秋》名列儒家經典「五經」之一,是中國最早的編年史。孟子對《春秋》極為推崇,《孟子.滕文公下》提到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也有人認為,孔子沒有「作」《春秋》而是「修」《春秋》。也許孔子的《春秋》,有些是「作」,有些是「修」吧!基本上,孔子是以魯史為主,加上其他各國史官對其所屬國家的記述,再加入個人觀點,予以滙編修訂。但《春秋》寫到魯哀公捕獲麒麟就停寫了,因為孔子認為這是世道衰落的象徵。

孔子的《春秋》筆法,是存有褒貶的,所謂「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然而《春秋》的記載,未免過於簡略,有點像今天報紙上的新聞標題。但新聞標題僅是畫龍點睛,不存大義,《春秋》筆法,則以微言曉大義,例如用「殺」或「弒」或「誅」,都各有深層含義。「殺」指無罪而殺,「弒」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

由於《春秋》筆法太委婉含蓄了,於是有了解釋《春秋》的三傳:《左傳》像是報紙上的新聞內容,敍述事件的來龍去脈;《公羊傳》和《榖梁傳》則着重闡釋孔子對此一事件的評價。晚清經學家皮錫瑞在《春秋通論》中說:「《春秋》有大義、有微言:大義在誅亂臣賊子,微言則為後王立法。惟《公羊》兼傳大義、微言;《榖梁》不傳微言,但傳大義。」可謂的論。

今人所讀的《春秋》三傳,主要是《左傳》。《古文觀止》第一篇《鄭伯克段于鄢》,正是源出《左傳》,把鄭莊公的凶殘偽善,描敍得生動逼真。《左傳》長於敍事,富於情節,具故事性和戲劇性,善於描寫細節,如寫晉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國經過,選材布局均屬恰當,是一部上乘的文學性史書。

南宋學者胡安國以畢生精力纂修《春秋傳》,欲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訓詁,發揮理學家以義理治《春秋》的宏願。他對《春秋》三傳的評定也甚有見地,謂想知道歷史事實就該去看《左傳》;想知道規則和原則,就該去看《公羊傳》;想知道《春秋》義理,就該去看《穀梁傳》,才會明白孔子深層道理的蘊藏。

不過講述《公羊傳》和《穀梁傳》的,自東漢以後,幾乎銷聲匿跡。《公羊傳》的運氣較好,清朝在光緒中葉,公羊學忽而大盛,講述公羊學的學者,舉其表表者,便有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戊戌六君子等。特別是龔自珍,通過公羊學大膽地對現實進行批判,深刻影響了晚清社會,而康有為則以公羊學的「三統」、「三世」說,為戊戌變法維新提供理論依據。

倒是《穀梁傳》,一向備受冷落。直至近日,舊同學耿光天醫生贈以《穀梁傳》的中英對照一書,原來是其令尊耿亮的生前遺作。耿老先生是香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新聞界前輩,翻譯中國古籍卓然成家,難得他把眼光投射到這本幾乎被人遺忘的著作,並且譯成英文,可傳播到海外,功德無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