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8日
【明報專訊】大家都說芮成鋼之時,我卻看到中國新聞生態發展之快速與危機。
中國新聞跳級發展
繼去年「代表」亞洲向奧巴馬提問後(當時奧巴馬本意是想當地韓國記者發問),這名年輕的央視偶像派記者又在幾天前的達沃斯論壇上向駱家輝發出了被廣受傳閱的提問:「大使先生,聽說您是坐經濟艙來的,這是否在提醒大家,美國欠中國錢?」不論答案怎樣,答問雙方都好有默契似的得到想要的東西。駱家輝得到機會,再一次重申美國官員出差的交通規格,而芮成鋼這邊,一樣得到他作為中國新一代狂傲代言人身分的確認,在國際採訪事務上,代表中國傳媒發聲(他上次的甜頭是有雜誌封面把他的頭對住奧巴馬的頭,兩者形成對等關係)。較少人想到的是,中國新聞界緣何快速的由古板的政治宣傳變成嘩眾取寵的sound-bite作秀。看來,美國新聞界花上超過兩百年而來的發展,從新聞理念的根基式確立到遭遇各式批判再到娛樂化的進程,中國這方面卻不需經過當中的細節過程(如對客觀報道的質疑與討論),已直接去到娛樂至死的境界。在這新聞風骨飄搖的年頭,我們更需要保持清醒,不要讓噪音打擾新聞道德的最基本價值。
傳媒人立足點走向兩極
這周,中國媒體上,不是社會要聞成主角,而是新聞從業者成為風高浪尖上的箭靶。芮成鋼本身成為了新聞(或笑話),正如報道採訪郭美美,甚至為她拍時尚照的媒體成了被批判的對象。從芮成鋼到郭美美,似乎都說着一件事:在這摸石過河的新聞自由開放初階(我們不能用全開放自由來形容這階段,但比起過往,現在可出現的報道空間的確多了,只能以初階來形容這趨勢),由於過往從業人員對公認的新聞操守缺乏訓練,出現的情况是,大家只能通過實際的新聞事件與經驗,去探索傳媒應走之道。學校多有教,也沒有上司指引。這種探索過程是驚險且付出大代價的。因為大家的立足點極端不一致,黨員、富經驗上司、年輕記者,每人對於新聞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理解全不同,基本上沒有一種對新聞價值觀的跨世代而持之以恒的共識理念看法。
潛台詞不要學習美國
這就帶到美國新聞價值這全民普遍共識理念與中國國情的分別。美國價值有一磐石底線作一切討論的基礎,就是《第一修正案》,確保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配合新聞媒體的落實,形成追求真相的權利得到保障。因有這基礎共識,一直在有時走偏了的日子(如反共運動中),社會以至媒體也會自我修正。那就是說,被世人高舉的美式新聞自由,今天當然可以批判,但批判之時其實是肯定了它,因為在言論自由無底線的基礎上,才可對這基礎批判。所以,縱使美國新聞也經歷它自身的黑暗低潮,從碎片化、過分視覺化、戰時淪為政府喉舌,到近20年的被批評為大集團市場壟斷,乃至娛樂至死——可是美國新聞價值還是當今世上最讓人有所依從的基石參照。今天,中國內批評美式新聞價值的人,往往卻只抓着晚近對美國媒體的批判來做文章,論點大約就是:看,美國新聞也不過如是,哪個媒體不為自身國家服務,哪裏有絕對新聞自由,潛台詞就是:不要學習美國。這種論調再配合中國國情論,成為反對媒體自由查探中國各種黑幕的擋箭牌。
中國記者孤身作戰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媒體生態正進行着一段快速突變,即由控制嚴格的中央處理通發稿,媒體為黨宣傳服務,一步步走向地方自主、運作商業化,以至報道手法仿效美國記者明星制的道路。媒體從事員,因為媒體市場(多得廣告的繁榮)的發達,供應量不夠,大量沒有起碼記者訓練的記者入職,構成一獨特現象。就算有受訓練的,也不能期望他們所學是普世價值的那套。那就是說,新一代的媒體業者,可以說是沒有一套新聞報道價值準則。中國新聞系學的不是西方的自由派,過往是對媒體作為政治宣傳的功能的肯定,到今天,則更多是媒體與市場的合謀。換句話說,新聞理想在中國縱然存在,可是它不是一個普國價值,而只是少數具獨立思考能力及抱負者的獨特苦行式使命。他們值得尊敬,因為他們面對的審查、採訪阻撓、各級壓力,不足為外人道。就算花長時間調查新聞,分分鐘都可以在刊出前被抽,有甚者是出了街後刊物被全數回收。這除了反映個別行內人的艱巨事業生涯,其實也道出了核心,即他們的戰爭為什麼是個人的戰爭而不是普國價值與個別特權力量的抗爭?為什麼有志向的新聞記者會覺得孤立無援?對,這是場個人戰爭,沒有全民的支持,難免吃虧。他顯得勢孤力弱,感覺社會都不站在自己那邊。因為新聞價值觀,實要建基於全民的價值觀,一個國家的正確價值觀。
從無到有,中國正處於一種新聞價值觀與報道手法的重新確立階段。在此處境下,一些個別的案例就無可避免作為教材。地震或動車意外等突發事件,訓練並衝擊着報道社會新聞的限制。針對新聞明星的批評,從另一角度揭示他們的不足與未夠專業,也帶出更多可以跟進的調查式新聞。芮成鋼的提問首先被李承鵬戲謔,並且是一句有理的提問:「希望我的偶像芮成鋼可以問中國官員:你們坐頭等艙,是否在提醒欠了人民很多錢。」這其實是因為對駱家輝簡便出行的關注,轉化成民間對內地公費出差的質問。因為媒體及公眾開始時多問一句多想一步,一些敏感新聞事件才被戮破。
力量渺小屢敗屢戰
譬如對天價公費出差的質問,後續就有了好些媒體對花80萬人民幣20餘天巡查組公費到窮鄉考察的調查報道。芮成鋼這樣後生勇氣的記者,可以追問的也有限,他的知識面也有限,甚至只流於矯揉造作,可是有意思的媒體人卻懂得抓着這些民間情緒去讓民情站在自己那邊,為揭發不公造就共識的支持。
但顯然,每到執行層面,媒體也隨時感應到自己力量的渺小。間或有爆出某些官員的黑幕,消息來源更多是因為權鬥的關係,常常是權力者通過媒體借刀殺人而非作為一正義行動的曝光。或者,可對某地方官某個集團開火,而大部分時間,一些莫測高深的黑洞,就連電筒也照不進幾步。情况就如郭美美事件都那麼久了,當所有目光焦點都放在郭美美本身,卻再沒人真的去碰紅十字會與更上層面的中國慈善團體財政問題。這未必是因為新聞業者沒有那份調查真相的信念,而是因為以實情來論,中國的調查情况和阻礙力遠遠比我們想像中大得多。中國同業就只能屢敗屢戰,並在這種爭戰的過程中繼續強化並向公眾普及這新聞理念。同樣面對愈來愈相似的新聞調查壓力阻礙,香港新聞同業最需要的是兩樣東西,一是對言論自由與新聞理念作為文明標準義無反顧的堅持,二就是普羅香港市民對此價值觀的共識支持,一起站在新聞理想這邊。
文 李照興
編輯 廖穎琪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李照興 - 站在新聞理想這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