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金紫荊廣場近年每逢五月四日,均舉行升旗禮,主辦單位希望青少年藉此回顧「五四運動」,心繫家國,振興中華。
一九一九年發生的五四運動,在政治層面是學生愛國運動,在文化層面是新文化運動。升旗禮突顯的是政治的一面,學校重視的應該是文化的一面。
已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王元化先生在其晚年,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作了深邃的反省,其主要論點可簡述如下: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不應簡單看作是文白或新舊之爭,它的精髓其實是「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因此,衡量「五四」一代學人,不是看其是否用白話寫作,而是看其立身大節,有否堅持學術的獨立地位。
二、「五四」從西方引進民主與科學兩個概念,並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可是卻很少有深入的鑽研,僅僅停留在口號上,至今還需要補課。
三、「五四」的一大特點是提倡個性解放。我國儒家傳統輕視個性,「五四」作為啟蒙運動,它強調人的價值,承認人的尊嚴。
四、「五四」是反傳統的,但它只反儒家而不反法家,對法家持肯定甚至讚揚的態度,可是儒家還有民本主義的思想,可與現代觀念接軌,法家卻站在君本位的立場,實行徹底的專制主義。
五、「五四」還有四大缺陷,一是庸俗進化觀點(認為凡是新的必定勝過舊的),二是激進主義(態度偏激、思想狂熱、趨於極端、喜用暴力),三是功利主義(學術失去自身價值,只為權勢服務),四是意圖倫理(從政治立場,而不是從是非真偽來考慮問題)。
回顧「五四」,是要繼承什麼精神?又要克服什麼缺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