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劉天賜 - 傳承廣府話

生命通識   2016年5月10日

「雖然《基本法》規定中英雙語為本港法定語言,但接近97%本地人口,都以廣東話(嚴格該是廣府話、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作為家居及日常交際的常用語言,而英語則多作商業用途。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語言,普通話的使用日見普遍,反映內地與香港經濟及文化的緊密聯繫。」

這是香港教育局的文章。描述廣府話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語言,乃是中國方言之一種。教育局所言並不能說其錯,然而意味着什麼?

港澳特別行政區於今,立法會各大小會議,大多數政府諮詢委員會會議、鄉議局、區議會,甚至主持公義的法庭都應用「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如此作出「說明」,難怪令人產生「陰謀論」,是不是在排斥廣府話?排斥的結果,只有將「方言」排在「法定語言」之後,淪為次等語言。

其實,語言、文字並不排斥。英殖時代早期,英文語文規定成為殖民地唯一法定語言。那便是「一切文件、用語皆以英文文本為主」,意思是只有用英文語言才有正式法律效力。這便是「排斥」,便是殖民政府和宗主(佔領地主人)的權威表示。直到「中文法定語言」運動,爭取的「中國語文法定地位」須與英文同等具有效力。

中國語文,包括很廣,廣府話必定是中國語文了,而廣府話乃廣東省、香港及澳門地區最多人使用的用語。也是這地方的母語,出生以來用之作思考及一般溝通之用。

只剩港人傳承廣府話。

買辦階級、假洋鬼子、高等華人以言英語為榮,只在唬人及炫耀身份場合滿口胡言,私下枕邊蜜語、囑咐下人、思想抽象,以至辱罵奴才皆應用母語廣府話者。

因為廣府話活潑、簡潔、傳神。哪得理會這是方言定係官話?

舊日廣州聞人,廣東四大狀司何淡如、陳夢吉、劉華東、方唐鏡。其中何淡如善於運用廣府話作對:「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有酒不妨邀明月,無錢那得食雲吞。」「四面雲山誰作主,一頭霧水不知蹤。」最有人知的:「一拳打出眼火,對面睇見牙煙。」都是日常廣府話入對聯。

翻開《嬉笑集》真係唔笑都幾難,全部以廣府話入詩,並非新詩之詩,乃係合乎平仄,並且有上比下比之詩體。可見廣府話並不庸俗,雅俗共融,雅俗共賞。

「六年不見先生面,今見先生重冇鬚,識透舊肴唔合炒,怕同新鑊湊埋撈。風車世界啦啦轉,鐵桶江山慢慢箍,眼鬼咁冤唔願睇,暫時詐醉學糊塗。」此詩名《贈友》乃廖仲愷兄長, 廖恩燾世伯所寫,見於1949年9月香港印本。

廣府話可以寫成如此,外江佬或普教中鼓吹者有何聲音可言呢?

感到香港人原本就是說廣府話,於今時今代,惟有我們始有資格、有承擔、有使命傳承此寶貴而實用之語言、文字呀。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