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安娜 - 老人的明天

紙上聲色    2015年6月10日

看一個城市如何對待老人,就能看出那個地方的人文素養。在一個純粹的資本主義體制內,老人是沒有價值的,因他們已沒有任何能力再去生產了。如一個城市完全服膺於資本主義,以發展與囤積財富為壓倒一切的價值,可以想像,老人家要在這個地方活得有尊嚴也夠困難了。之前劍橋護老院被揭發要長者當眾赤身露體,及後有關負責人甚至想用「都唔係打老人家」來開脫(這簡直比丁蟹的歪理更不知所謂);整個事件裏的涼薄、無情、對老人的賤視,有幾多是香港追求經濟成就的副產品?



我想起里奧麥卡里的《明日之歌》(Make Way for Tomorrow, 1937) ,我想起了戲中被迫要在子女之間輾轉流離的老公公Bark和老婆婆Lucy。故事講老夫妻的大屋要被銀行收回,他們即將無家可歸;他們雖然有五名子女,但沒有一個有能力同時收養兩老。大哥George想出了一個權宜的方法:父親暫時到妹妹Cora家中寄居,母親則跟George回紐約暫住,待他們花一點時間籌措,George有信心父母親很快就能有新家安身。George的計劃聽來不錯,但實行起來,卻遇上了諸多麻煩和不便。不論是處身小鎮的Bark,還是多半時候困在城市住宅中的Lucy,他們都不太快樂,而他們也影響了Cora和George一家的日常起居。最後Bark因為身體關係,決定遠赴加州跟另一個女兒同住,臨行之前,Bark與Lucy在紐約重遊舊地,重溫50年前他們度蜜月時的日子。

道出兩代無奈

前半部《明日之歌》非常深刻地寫出了老人與兒女共住的困難。Lucy介入了George的家庭生活後,為他們帶來了各種令人煩擾的尷尬和不便,影片初段那場橋牌課的戲已很能見到這一點。George的太太Anita晚上在家中教授橋牌,幫補收入。戲中的那個晚上,Lucy在滿是學生的客廳中坐着搖椅「吱吱」作響,又跟學生們攀談;Lucy之後放開嗓門跟Bark通電話,也令一眾學生無法專心。Anita可就為難了,一方面她不能責怪奶奶什麼,另一方面她也要令課堂可以繼續下去。後來她生出一計,就是以照顧孫女Rhode為名,叫Lucy陪伴她一起到戲院看電影。Anita的確暫時把Lucy打發掉,但是這樣卻引申出更嚴重的後果。

麥卡里讓我們見到兩代人的無奈。五個子女都不厭棄父母,但他們各自都有壓力,有的在生活上已是捉襟見肘,有的可能要顧忌配偶的想法。George的環境在五人之中最充裕,他對父母的感情也最深,可是面對父母終要分居兩地,他都無能為力。戲中最令人傷心的戲,就是Lucy與George爭先向對方坦白的那一場。Lucy在George夫婦未回到家時,翻閱信件,赫然見到一封老人院寄給George的信——她知George是有意將她安置在那兒了。Lucy為免令George難堪,在他回家後先向他托辭說自己住得很悶,打算搬去老人院。這時,原本想先一步把事情向母親坦白的George,臉上忽然變得寬慰了。但轉瞬間,我們又見到他的千斤重負並沒因此而卸去,反而,一種內疚感漸漸湧上他的心頭。到最後George又無奈又難過,特別是母親着他不要將此事告訴父親時。他很希望父親母親能夠團聚安居,但面對各種生活上的局限,他還有什麼可以選擇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