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黃偉豪、陳慧華 - 撕裂的社會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6月30日

政改遭否決,但社會的緊張氣氛及矛盾仍然持續。香港社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抗爭中撕裂,漸漸形成兩組對立且穩定的群組板塊,如何減低兩大板塊的對立,爭取對話及合作空間,甚至把兩大板塊重新整合,成為了後政改時代極需認真處理的議題。

戴耀廷曾在〈香港社會撕裂的前因後果〉一文中分析香港社會的撕裂可分為「保守板塊」和「改革板塊」。本文將兩大板塊的具體情況以數據呈現,從而探討如何整合兩大板塊,修復多元又和而不同的香港社會。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委託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2015年5月尾至6月初進行意見調查。附表一以雨傘運動及政改方案的取態將受訪者分為不同的類別。要證明香港已被撕裂成對立的兩大板塊,我們可以注意到支持雨傘運動及反對「袋住先」的政改方案的人,基本上是同一群人,在支持雨傘運動的人當中,有高達82.52%亦同時反對政改方案,我們可以把他們視為改革板塊的中堅分子。同一時間,在反對雨傘運動的人當中,亦有高達63.7%同時支持政改方案,我們可以把他們視為保守板塊的骨幹。值得留意的是,兩大板塊在人數上相當接近,可謂旗鼓相當,反對雨傘運動及支持政改方案的保守板塊和支持雨傘運動及反對政改方案的改革板塊,分別佔總受訪者的26.66%及28.04%。

研究亦發現,若將上述兩個取態的受訪者就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每月收入加以分析,保守與改革板塊的差異均十分顯著(見附表二)。



在年齡方面,保守板塊群組的年齡明顯較大,有八成以上受訪者屬40歲以上;反觀改革板塊群組有近五成以上屬於39歲或以下。可以看到改革板塊的推動者多數是年輕一代,而保守板塊則多屬傾向保守,及維持現有政治及經濟格局老一輩。

在教育程度方面,保守板塊僅有18.75%擁有大學及以上的教育程度;反觀改革板塊中則有43.13%擁有大學及以上的教育程度,明顯地知識水平及學歷是改革板塊與保守板塊的重大分別之一。

再看收入方面,雙方的差異較凸顯於低收入及高收入的組別。保守板塊中有14.79%的受訪者的家庭每月平均收入屬1萬元或以下,多出改革板塊近四倍。至於在較高家庭收入組別裏,有近六成四的改革板塊受訪者屬3萬元以上;而保守板塊中則只有約四成四。這說明保守板塊的低收入支持者較多,而改革板塊則有更多高收入及專業人士。

政府令對立加速形成

兩大板塊所反映的撕裂,是雙方就價值和香港的前景和發展方向,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論述。除了雙方的價值觀不同外,外在因素如政府近年的施政模式,特別是處理社會矛盾的方法,及各大主流及傳統媒體對重大事件如佔中及政改的報道方式及立場,都加劇了社會的撕裂,加速了對立板塊的形成。若沒有政府及媒體的外在因素,相信兩大板塊的形成不會來得這麼快,兩者之間的矛盾也不會這麼深。

政府往往用非友即敵的態度施政,不願吸納社會不同聲音,經常把持不同意見的人士,打成反對派。主流傳媒方面,特別是低收入及低學歷人士倚重以接收資訊的免費電視,常常在報道上有較重視官方立場的傾向。這種模式,除加深了保守板塊對改革板塊的負面印象及誤解外,亦同時迫使年輕及高學歷人士更快地放棄傳統媒體,而投向互聯網的新媒體,從而使兩大板塊對重大事件的認知及理解的距離,越拉越遠。

兩大板塊的對立已發展至涉及深層次的「世代之爭」、「階級之爭」及「香港價值之爭」。要解決社會撕裂的問題,整合兩大板塊,香港需盡快建立一個包容多元聲音的政治平台,讓不同意見人士可以在平等的環境中相互溝通,從而創造互信及合作空間。更重要的是,解鈴還須繫鈴人,在加強新聞自由的同時,政府及當權者應盡快放棄認為透過分化及撕裂社會,可以有助駕馭反對勢力的極度危險思維。

黃偉豪、陳慧華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研究助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