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2013年3月14日
每天在中大校園穿梭,迎面而來都是青春可人、前途無限男生女生,彷彿活潑開朗都是理所當然的。原來有一個女生,前年去了迎新營,拿了學生證,卻從沒開學。若她仍在世,應是物理系二年級生了。
她是李天蔚,前年八月,就在她離開迎新營沒幾天,在一個平白無事的清晨,毫無先兆地,從十八樓住所一躍而下。
我對她印象深刻,除了因為有報章鹵莽地下了一道未經核實的標題:「中大迎新營玩死女生」,成為我和學生討論的材料,也因為死者父親是個名人,天文台前高級科學主任,科普作家李偉才(筆名李逆熵)。更令我難以忘記的,是這事的悲劇性。
最近逛書局,才發現這位不幸的父親,給女兒寫了一本書《天天天晴——給女兒的五十封信》,封底寫着:「一束不該存在的信,一本不該存在的書。」單是發現有這一本書,已叫我很觸動。作者到底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流多少眼淚,才能寫成這本書?
人到中年,已不忍心看太多悲傷的事。但這件事實在太懸疑了,作父親的怎面對?站在書店的我,彷彿已作好心理準備,要和作者一起經歷這場撕心裂肺的痛。
書已看罷,疑團未解,面對這位「完美的女兒」的離去,作者說:「那是一個完全不可解釋的謎,而正如哲學家維根斯坦所講:『對於我們完全不理解的事物,我們只有保持沉默。』」
作者寫這書,是治療傷痛的過程;讀者讀這書,可了解他如何面對苦難。原來人世間有一種痛,可以痛到這地步。他以細緻的筆觸,描寫內心的痛苦、恐懼,與妻子如何互相扶持,令我對人性有多一重理解。
陳惜姿 - 書寫創傷
明報 2013年3月17日
讀《天天天晴——給女兒的五十封信》,看到一對中年人如何面對喪女之痛。作者李偉才十九歲獨生女跳樓自盡,他痛定思痛,把思念女兒、克服痛苦的過程娓娓道來。
突發新聞裡,家屬意外身亡,送喪的人似乎約定俗成要呼喊某幾句話。但李偉才的想法不一樣。當他和親友把女兒的骨灰撒落海時,他寫到:「眾人在大力撒花時都激動地喊:『天蔚!天蔚!一路好走啊!』我最初也本能地跟他們一起喊,可是只喊了一半便戛然而止。這是因為我不相信妳還有任何形式的存在,因此沒有可能聽到我們的呼喚;同樣地,妳也沒有什麼要去的地方,所以也毋須『一路好走』!(妳要去的地方一早便去了,那便是在所有愛的人的心裡……)」
女兒已「沒有任何形式的存在」,在書裡出現過好幾次,說得非常決絕。
理性上接受了,情緒和身體還沒有。有一晚他看到電視劇有一幕,主角受迷藥影響想跳樓,鏡頭從高處搖晃望向路面,他看後心臟急速跳動、氣喘、噁心、暈眩。翌日他在圖書館看到一些適合女兒閱讀的書,卻即時想到她永遠無法讀這些書了,他即時全身像掉進無底深淵,昨晚的生理反應又再出現,而且更猛烈,有「一種無比傷痛、空虛和絕望的感覺」,像「一個遇溺或掉進浮沙的人,即將沒頂時的恐懼」。他努力使自己平靜,但心底卻像有一隻受了傷的野獸,想拚命衝出來,甚至想把一切搗個稀巴爛。
這種痛苦,沒多少人經歷過。希望作者在書寫過程得到治療,相信這書也能幫助遇上同樣創傷的人。在此祝福李先生和李太太,早日走出陰霾,並保重身體。
"作者到底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流多少眼淚,才能寫成這本書?"
回覆刪除"作者寫這書,是治療傷痛的過程", 作者寫此書時必定流過不少淚, 但陳惜姿說的勇氣則是不相干的.
人世間有許多不可解釋的謎, 有些謎, 旁觀者清, 當局者迷, 另一些, 連當事人及旁觀者都無法解開.
理性只是我們無法面對的方法。
回覆刪除好想买 可是不知道哪里有得买 我现在很需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