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古德明 - 現代漢語「解構」

中華正聲      2013年03月13日

香港立法會議員鍾樹根支持所謂國民教育,說批評者「焚書坑孺」,一時傳為笑談。但鍾議員以此「孺」當作彼「儒」,沒有甚麼奇怪。畢竟現代漢語人引以為榮的,一是不懂中文,二是懂得一點英文皮毛。

請看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沈旭暉一月二十二日發表的鴻文,標題是:「解構馬里悲劇。」非洲國家馬里幾十個平民遭游擊隊槍殺,固然是「悲劇」,但我不知道沈教授怎樣「解構」。

中文「解構」有兩個意思,一見《後漢書》卷十三,光武帝致書擁兵割據的隗囂,願和平相處:「自今以後,手書相聞,勿用傍人解構(離間)之言。」另一意思見《淮南子》卷十八,說有些事用禮義不能解決,用虛妄言詞反而可以:「或明禮義推道體而不行,或解構(附會)妄言而反當。」沈教授「解構馬里悲劇」,是不是要牽強附會妄言一番?

當然,沈教授不可能懂得中文。他所謂「解構」,應是英文deconstruct的方塊字寫法。查《牛津高階英漢雙詞典》deconstruct條,現代漢語譯法是「解構分析」。沈教授於是以「解構」取代「分析」,因為「分析」是中文,沒有英文化身的「解構」那麼堂皇。

只是英文其實不會說甚麼A Deconstruction of the Mali Tragedy(解構馬里悲劇),因為deconstruct不是「分析」的意思。這個西方哲學詞語,指「不按既定說法解釋詞章,而由讀者自行解釋」。《牛津高階英漢雙詞典》deconstruction條下的英文注釋很清楚:a theory that states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a text to have one fixed meaning, and emphasizes the role of the reader for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解構馬里悲劇」是假中文,也是假英文。真正英文會說An Analysis of the Mali Tragedy。


大陸人民網有中央黨校經濟學教授潘雲良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日發表的文字:「我們多角度解構經濟、展望未來的時候,不得不承認,中國經濟似乎走入最矛盾的情況。」臺灣希伯崙出版社二零一零年出版的一本英文文法書,則以「解構英文文法」作書名。他們絕對不是自認「附會妄言」經濟、英文文法等,只是不屑用中文「分析」、「剖析」等詞而已。

《唐國史補》卷下說,熊執易精通《易》理,在試場裡,「端坐剖析,傾動場中,乃一舉而捷」。晉朝陶潛有《移居》詩說,喜歡「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今天,我們卻只有「端坐解構」、「奇文共分享,疑義同解構」等非馬非驢的下流話。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