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本來有農業,將來也一定要有農業。
香港農業的蓬勃開展,粗略地說,與客家人逃避中原戰亂,南移到廣東沿岸地區定居有關。他們把農業知識和技術帶到天涯海角的香港,早到的族群在平坦低地如元朗平原定居,後來者則在偏遠的山中盆地如沙螺洞等落戶。他們平整土地,建設灌溉系統,種植稻米、瓜果和蔬菜,養豬養雞,養魚養鴨,鄉村鄰里互助互保,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大致無憂無慮,是真真正正的可持續發展。幾百年的時光,一晃而過。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中隨父親到元朗,見過那裏的大片農田、犁田的牛,以及在田間打穀的農夫,幾十年後的今天,景象依然歷歷在目。記得那時的元朗絲苗是一級名米,香港人都以之為榮,孩子們都知道碗裏的飯,「粒粒皆辛苦」,不敢隨便浪費。
可惜不知何時開始,耕田種地被視為低等工作,不少新界壯丁到城裏打工,或者遠走英國當餐館工,荒村廢田漸多,稻田閒置,元朗絲苗步向衰落,農業的重心轉移到蔬菜瓜果和禽畜養殖。到了1980年代,香港城市化已經有一定規模,農業式微也漸見端倪,但是我碰上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就算在這個不利的情况下,本地的農業生產原來仍然對香港人的飲食發揮很大的貢獻。
經濟起飛忘了食物來源
1986年我借調到布政司署經濟科(相當於現在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有幸接觸到漁農署的業務,了解到香港生產的蔬菜佔全港食用量三分之一,活家禽佔四成多,活豬佔兩成左右,淡水魚佔一成多,當時香港的人口已經超過五百萬,這樣的生產量實在不算少。後來,我在厚厚的卷宗裏,了解到當年香港政府有「食物政策」、「豬政策」等,目的是確保香港人的食物儲備和本地生產能力,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供應鏈中斷情况(或因風雨,或因人禍),為此香港要維持適量的食物庫存,如3個月的白米儲備,以及本地豬和蔬菜等的生產要頂得住一個月等(大概如是,必須說明,二十多年前的具體數字已經記不牢了)。
不幸的是,香港經濟起飛之後,香港人的視野由「生活」縮窄到只剩下「錢」,香港政府也一樣,把農業判別為「經濟」活動,忘記了農業是食物來源,以及食物是生存的必須物資。政府改了用以「錢」為單位的生產總值去「衡量」農業,1980年代中期,香港農業生產值下降到不及香港生產總值的0.5%,在這個氛圍之下,政府高層不少人認為,農業是沒有前途和不值得花氣力推廣或維持的產業,此後就由它自生自滅。
最近二三十年的歷史,歲數稍長的朋友都知道,街市滿是內地的廉價蔬菜和淡水魚,本地農業產品由於價錢差距被對手壓了下去,此外「環保」嚴管豬糞,把養豬業逼出香港(奇怪的是養馬業不受影響),後來禽流感引起了集體恐慌,「誤殺」了香港的家禽業,現在連在鄉村養幾隻走地雞都於法不容。我說「誤殺」,因為禽流感與人類飼養的雞隻之間的關係,似乎始終未見有嚴謹科學文獻證明,多次聽專家說過,殺死農場的雞隻是不必要的,因禽流感之名被殺的數以百萬計雞隻死得冤枉,後來因防止禽流感為名而被封殺的養雞場則更冤枉!
城市化環境更髒
所謂「現代大都會」的人,包括香港人,愈來愈怕髒怕病,為求把自己的地方弄得超級潔淨和絕對無菌,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活的禽畜逐出境外,以為眼不見就是「乾淨」,結果搞到境內什麼吃的東西都沒有了,絕大部分食物要倚靠外地入口。其實細菌從來都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無菌是違反自然的,另一方面,從歷史角度看,城市化才是令環境變得更髒的原因,也因此醞釀出更多稀奇古怪的病菌和病毒。
香港農業大幅萎縮,初時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妥,以為現代化的運輸和科技,例如「急凍」和「冰鮮」等,可以保障連綿不絕和潔淨的食物供應。但是現實十分詭異和諷刺,隨着時間的過去,我們發現不管來自內地或所謂先進國家,外地入口的食物問題多多,不是馬肉充牛肉(近期的新聞),就是含有這樣或那樣的農藥、激素、防腐劑、防潮劑、塑化劑、重金屬、抗生素、人工色素、人工味素、致癌物質、轉基因物質,以及千奇百怪的人造化合物(孔雀石綠、三聚氰胺、蘇丹紅)等。
如今稻米、蔬果、禽畜等不在本地生產,眼睛看得見的香港確實似乎沒有「污染」和「衛生」問題,但是我們吃下大量外來的食物,含有亂七八糟的人造化學物質,吃下肚子對人體為害極大,除了直接引起疾病,還可能致癌,甚或令人類斷子絕孫。回頭看來,豬糞的麻煩和禽流感本身的威脅,反而在受控的範圍內,跟加工加毒的食物相比,本地飼養禽畜對人類的傷害簡直相形見絀!
最近幾年,還有一個新情况浮現,就是內地供港的食物價格時有大幅度波動,而且總體向上,甚至偶然有來貨中斷的現象。兩三年來白米和豬肉出過問題,最近則有牛肉價格飈升,廉價的內地食物穩定源源供港,再不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是時候重新檢視農業在香港的定位。從當今的全球格局看,究竟農業在香港應該是什麼一回事?香港本地的農業,首先應該視為香港人食物供應的安全保障,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由於種種疊加的因素,包括氣候變化、人口增加、潔淨淡水資源短缺等,未來數十年將出現全球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各國(及地區)都應未雨綢繆,採取措施自保。也許有人會說,不用怕,內地一定會保證香港的糧食供應;但是他們忘記了,回歸之後,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深圳河南北兩岸都是同樣的人,還以為香港人高人一等,理應得到特殊優待是一廂情願,我們絕不可以強求或假設中國政府在全國糧食短缺時,犧牲其他地區來「特別照顧」香港。也許又有人會說,不用怕,我們有錢,可以到全球各地蒐羅;可惜錢不是想像般萬能,事實上,在饑荒時期,錢相對於米糧,是一點價值都沒有的,因為錢吃不飽啊!
中國歷史上,富人懷抱金銀珠寶而餓死的先例不少,因為在沒得吃的時候,誰會以米糧來換錢或金銀珠寶?將來全球糧食短缺時,各國自身難保,誰還顧得上空有紙上無數個數目字的所謂「金融中心」?
因此香港必須建設擁有一定生產能力的本地農業,以備不時之需,最低限度要能夠頂住一兩個月,等待全國或全球的糧食供應出現向好的轉機。從這個角度看,香港現在應該以積極政策去推動振興農業,除了擴充農耕面積,還要重建禽畜業和水產養殖業。當然時代畢竟變了,我們不能純粹複製過去,而要把新的農業知識灌注入再興的產業中。
應致力生產無害食物
其次,從保障香港人健康着眼,香港農業應該視為優質無害食物的來源,以及在食物安全方面成為進口食物的參照水平,即英文所謂benchmark for food
safety。香港本地的農業,可以經由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力量,有效監察生產過程,以及檢測生產出品,確認沒有添加違禁化學物質,確保沒有對人類健康有害的污染等,我們更可透過國際通用的認證,去確認聲稱為「有機農產品」真的來自認可的有機程序生產,總之,在我們身邊生產的新鮮食物,我們可以吃得安心。必須注意,惟有當我們自身的農業產品安全達到高水平時,我們才有一個基礎去要求進口的食物達到同等或更高的安全水平,因此在復興香港農業的同時,政府和農業界要有決心和互相配合,把香港的農業辦成優質無害的農業。
還有一個角度,我的個人體會較深,在世界各地觀鳥多年,我發現農村邊緣地帶往往有較多雀鳥種類,雀鳥的數目也較多,有時甚至比深山老林還要多。這顯示經過千萬年的人鳥共同演化,眾多鳥類已經學懂了利用人類聚居後,在農村周邊形成的、種類繁多的微生態環境,各自找到一片小天地,有合適的食物和掩蔽,讓牠們得以安居和繁衍,其他動物如青蛙、蝴蝶等也有同樣情况,所以人類鄉村和傳統農業對生物多樣性是極有貢獻的。
提高生態價值
香港有一個十分好的例子,就是上水附近的塱原,是由傳統濕地農耕形成的重要生態環境,達到國際知名的級別,列入了世界重要鳥類地區名錄之中。目前荒廢的鄉村和農田不少,部分緊貼郊野公園,甚或位於郊野公園核心,為了提高香港的整體生態價值,是時候採取積極政策,把這些農田劃入郊野公園和推動農田復耕,使農村再成活村,使農耕傳統再在生活中體現,使鄉村農田生態環境再現蓬勃生機,令全港的總體生態多樣性得以提高。過去數十年,為了建路、建橋、建樓房、建水塘、建機場、建貨櫃碼頭、建發電廠、建垃圾堆填區、建這建那,犧牲了不少當時以為常見和理所當然、但是現在變成稀有或瀕危的自然生態,是時候多做贖罪工夫,恢復農村農耕是最好的辦法之一。
農業還有很多不同範疇的價值,包括歷史、語言、文化、藝術、社會、哲學等,可以稍提一下的有﹕客家圍村以農業為基礎的自給自足,是現代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先鋒,以及農業氛圍透過歷史演化而成的尊敬天地(即是現代語言的「自然」)的傳統文化等,由於篇幅所限,不再展開來談。簡單地說,除了表面上提供食物的功能,農業加上鄉村發揮着無數金錢無法提供的多元社會功能。有興趣知道更多的朋友,可以參看2013年1月27日《香港農業論壇:農業是都市的重要構成》的YouTube錄像,分兩部分:
(1)
(2)
從香港全局的高度看,本地農業提供的是一種支持生命和令人心聯繫到自然的崇高價值,遠遠超越圍着「錢」轉的人們眼中唯一見到的「價錢」或「價格」。只把本地農業看成是本地生產總值的一個百分比,只懂得講「金融中心」和「經濟發展第一」,或者以為「發展」等於「建屋炒賣」,其實是想錢想到發瘋。當香港人沒得吃,大家忙得沒有人的生活,全港有石屎,無田野,香港變成「食不飽,熱死你(地球暖化加熱島效應)」的不宜居城市,到時平民百姓心中恐怕只有水深火熱和鬱悶難耐,我們不斷吹噓的「香港國際大都會」,對人毫無益處,只是虛話一句。
直到1950年,香港在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是大城市,今天的「金融中心」地位是近代無數偶然的結果,但是偶然是不可靠的,我們要腳踏實地,認清香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食」,炒股票,炒地產,都不會變出食物,唯有農業才可以。
過去香港有農業,令此地成為宜居之地,將來香港要繼續成為700萬人的宜居之家,也一定要有規模不小的本地農業。
(本文根據我在2013年1月27日《香港農業論壇﹕農業是都市的重要構成》的演講內容修訂而成。)
文 林超英
香港中文大學
地理與資源管理系客席教授
找了多次,除了 facebook 外,始終找不到如何留言給 林超英(希望有心人代為轉發),終於在此有些關連於「開發棕土,不要填海」,我認為「棕土應開發,填海可商量」。
回覆刪除林生在此認為應「重新檢視農業在香港的定位」,我同意。港地呎價可以價值數萬,何以農地不可? 前提是 港米有價,而不是改變新界地用途。同樣是製造 GDP,港米有價,不可能嗎?
林生在「開發棕土,不要填海」說:『所謂「棕土」即是自然環境已經受到各種破壞,基本上無法修復恢復,現狀又構成污染、噪音、水浸、交通擠塞等問題,例子有利用法律縫隙由農地變成的貨櫃場及廢車場等』。既然「無法修復恢復」,又如何『開發棕地可以納入一個運作多年的既有規劃體系,取得土地與未來用途明顯掛鈎,不會浪費巨額公帑變出一幅荒廢無用的土地』? 林生沒有說下去。
我認為如果容許改變棕地用途,即是變相鼓勵人犯法,先破壞,後套現搵錢。那如何保育!? 原本不是貨櫃場及廢車場的,就應該回復原貌,污染了的「棕土」,種不了米,那可種花,花也不能種,地主閣下的事,自取其咎。
林生又說「填海造地...將來後悔也無法修復的生態傷害」。我不禁問,「填 "地" 造地」,不會做成無法修復的生態傷害嗎? 當機械操作的鏟車,一鏟一鏟地鏟下一片又一片的樹林草木之前,最好先問一問 盧文氏樹蛙、黃麖、紅頰獴、箭豬、緬甸蟒蛇、香港蠑螈、蝙蝠、豹貓、水獺 (*1),甚至蚯蚓、已不多見的金龜、螢火蟲。難道 盧文氏樹蛙 等等..等等 會爬走,而 中華白海豚 不會游走?
林生說,同樣的「簡單錯誤」現屆政府不要再犯啊!我說,「錯誤」沒有簡單與複雜之分,「錯誤」就不要犯。論証,就是防止「錯誤」的唯一方法。
(*1) http://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fau/con_fau_local/con_fau_local.html
你可以到林超英的blog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tw/) 留言給他。
刪除謝,該 blog 似乎沒有啟動留言功能。
刪除但不要緊,林生網上發表他的意見,我也總算在虛擬世界中發表了我的回應,一切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