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柳俊江 - 為甚麼記者會依賴官方消息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6月28日

上星期寫到〈為甚麼新聞會變成政府喉舌〉,區家麟在專欄進一步解構〈所謂警方消息〉。寫到這裏,學區家麟說:「仍然有很多說話未曾講」。我們兩篇短文,都比較宏觀地論述香港主流傳媒,為何容易被當權者和權力機器所利用;今次,我想微觀一點地談談記者心態這回事。

又一次回想入行之初,周末前輩輪休,新記者多數要上班。除非有重大突發新聞或大時大節,否則周末新聞材料比較少,有時到午間新聞死線,仍然「冇米落鑊」,被迫用國際新聞做頭條。眼見六點半新聞可能沒有本地頭條,當值採訪主任和高級記者會感到壓力。當時有幾位比較資深的記者前輩,解決這類困難比較在行,因為他們人脈甚廣,尤其在官場。打幾個電話,拿一些官員口中的「新料」,再組織成獨家新聞,就成了當晚的頭條。在新記者眼中,打幾個電話就能拿到頭條的記者真是威風八面。

分beat拉關係 攞料做獨家

這種武功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練成,初級記者每日做跑腿之餘,要被分派到不同的「beat」,跟從前輩專攻某一個範疇的新聞,例如教育beat、醫療beat、房屋beat、保安beat等等。從beat的分類可見,是針對政府專屬政策局的工作範疇去設定,所以新記者入beat第一件事,是由前輩帶他們約相關官員午餐,又或者出席相關政府部門搞的傳媒茶敍。打通人脈,有新聞時就能第一時間獲取官方回應,沒有新聞時又能問出一些「獨家」來。

其實,從理想上,分beat制度除了希望記者和官方建立關係,也希望培養出記者對個別範疇的政策和施政問題的洞察力,發揮針對性的監察作用。不過,這終歸是理想主義。在中國人主宰的官場,「關係」是很簡單的:你對我好,我對你好。今天你要拆穿某政策部門的西洋鏡,尖銳地逼他們就政策死角和行政失誤回應,那麼你也不能要求他們特別「放料」給你做獨家。

在高度發展的香港社會,要找出批判角度,談何容易?相反,政策不斷更新,放風不斷,替官方試探政策水溫,更能找到獨家,似乎更合乎效益。年結埋單,記者獨家新聞比人多,自然被評為表現卓越。長久下來,傳統媒體依靠官方消息為新聞捷徑,已經成為習慣。有些時候,真的無關編採自主、新聞審查的問題,只是習非成是。

1 則留言:

  1. 其實, 真係幾討厭呢位柳先生既文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