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蘇菲 - 抗拒誘惑

飛常Playgroup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8月9日

早前《經濟學人》報道了一個有趣的研究,幾位來自瑞典及荷蘭的大學學者訪問13,000名13歲的少年,給他們兩個選擇:一、即時拿140美元,二、五年後拿1,400美元,問他們希望即時取錢或願意多等五年,結果大約五分四的少年說自己願意等待。

研究人員又同時追蹤這群少年的家庭背景、認知能力和長大後的發展,結果發現13歲就想立即「袋住先」的少年,在未來18年比起「願意等五年才拿錢」的少年來說,犯罪機率高出三成。

雖然報道無交代「犯罪機率高三成」是怎樣推算出來,但一個人若較能抗拒即時誘惑、較能克制內心慾望,他犯罪的機會自然較低,這大概也算是常識吧!這研究的設計,其實和教育心理學裏極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相若。

「棉花糖實驗」多數用於3歲幼兒,給幼兒一粒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或選擇等15分鐘後可獲兩粒棉花糖。140美元對13歲少年來說是誘惑,一粒棉花糖對3歲幼兒來說也是誘惑,幼兒沒太強時間觀念,15分鐘對他們來說已經很天長地久了,「棉花糖實驗」就是用來觀察幼兒的自制能力有幾強,專家相信,這種願意延後滿足的自制能力,和孩子將來的人生成就有直接關係。

兩類研究,殊途同歸,講的都是自我抵抗誘惑的能力。人生本來就充滿誘惑,3歲要面對糖的誘惑、30歲要面對錢的誘惑,接受當下的引誘而願意「袋住先」通常都是不好的兆頭。原來,要培養抵抗誘惑的能力,最好由幼兒開始,一杯雪糕、一塊朱古力,教他們忍一忍、等一等,習慣了,對他們的將來有莫大好處。

1 則留言:

  1. "「袋住先」通常都是不好的兆頭。"

    「袋住先」在政改問題上十分不智, 輕則因小失大, 重則泥足深陷, 萬劫不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