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生活
2015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又是年底盤點時候,常說電影已死就死,偏偏2015年讓人眉飛色舞的還不少。以下是我的個人心水,從首輪的華語片選出,絕對的小圈子及黑箱作業(銳意跟濫用公權力的「藝術發展獎」看齊)。不求井然的十大,只求過目未忘。
最佳華語片:《醉.生夢死》
毋庸置疑的年度最佳,張作驥在風化官非的陰霾下,逼出了一部跟之前《暑假作業》及《爸…你好嗎?》截然不同之傑作。故事鑽進幾個低層人物核心,呈現出台片少見的糜爛台北,跟小清新背道而馳,既寫實又具詩意;形式自由,場景質感、意象豐富,「醉」字貫通全片,甚而聯繫李白詩詞《將進酒》。演員全部有超水準表現,演母親的呂雪鳳、演弟弟老鼠的李鴻其最厲害(李的首次演出)。細問始知原委,張作驥只此一家的工作方式,把演員及工作人員打成一片,在工作室生活,他親自下廚,讓彼此建立猶如家人關係。張再慢慢選角、跟演員構建角色,從現實提煉素材(角色都用上演員名字、植入他們生活經驗),着他們田野考察,老鼠在菜市場賣菜,碩哥往鴨店上班。張作驥一人包辦編導剪,敘事獨特,結局唏噓並見餘韻;其他出色崗位如攝影及音樂全部年輕人,難怪作品耳目一新。據說《醉》的預算為一千多萬台幣,即約《刺客聶隱娘》四十五分之一而已。
入圍名單:《刺客聶隱娘》、《迴光奏鳴曲》、《念念》、《百日告別》、《推拿》、《山河故人》、《智取威虎山3D》、《雛妓》、《五個小孩的校長》、《華麗上班族》、《哪一天我們會飛》、《踏血尋梅》、《十年》。
《刺客聶隱娘》,侯孝賢千錘百煉,聲與畫無可挑剔,這應是最具大自然氣息(鳥語蟬鳴等天籟不絕於耳)、最讓人置身現場(要3D才怪!)的古裝電影,比起胡金銓武俠片後期配音的年代,差距十萬八千里矣。是不是真唐代或可考,蹩腳的文言對白可斟酌,但「白雲深處有人家」的意境倒是古今皆然。只嫌《聶隱娘》像幅拼圖遊戲,要先覽「說明書」再看片,觀眾始可慢慢拼湊出大概模樣,惟戲劇難以入心。隱娘的遭遇,不加多些想像,談不上同情與共鳴。
台片土地人文精神高一線
台灣片今年有《醉.生》及《聶隱娘》兩部扛鼎作。年初在港公映的還有錢翔的《迴光奏鳴曲》,簡約、無聲勝有聲,陳湘琪好得沒有話說。張艾嘉的《念念》也不錯,用心寫片中幾個人物的心結,綠島四面環海景致優美,跟台北城鄉對比。總的而論,在港看到的台灣片普遍水平不錯,其土地感情、人文精神高港片一線。林書宇的《百日告別》也不例外,華語片直面死亡不多,《百日》可與幾年前的《父後七日》一莊一諧,正好分庭抗禮。商業片《我的少女時代》沒有驚喜,但繼《那些年》後又一次刀仔鋸大樹,成為今年香港第二大賣座華語片。香港人對台灣青春片的熱情,跟到台灣旅遊、泡溫泉、喝咖啡的風氣如出酬一轍,說穿了即文化認同;對強國愈抗拒,對寶島愈是迷戀,台灣商業片於是愈有機會大賣。今年台灣其實還有更多中生、年輕導演的耀眼新作,如鄭有傑的《太陽的孩子》及鄭文堂的《菜鳥》,不過沒正式公映,在此不贅。
大陸片被冷待可有多誇張?
大陸片當然不再覬覦香港這個小市場,再賣座的大片來到都不過爾爾,更多索性不來。像《港囧》等億元大片委實見面不如聞名,香港觀眾吃荷李活奶水大,《港》全無新意及賣點。大陸片被冷待可以有多誇張?在維基查了一下羅卓瑤的《暴走神探》,「票房」一項說「3月在香港一間戲院上映,首日票房共65港元,有一名觀眾」,愈是像工具書的輕描淡寫,愈有冷幽默的效果;別忘了,這可是曾經拍出《秋月》及《遇上1967的女神》的羅卓瑤!可惜我不是該名觀眾,錯過了《暴走》,還望羅沒被大陸影壇的醬缸文化拖累。在港公映的大陸片中,還幸有婁燁的《推拿》及賈樟柯《山河故人》,謹守年頭年尾,前者寫失明人士的愛慾交纏,後者回首與前瞻中國三十年,國人富有卻改變不了漂泊宿命。至於徐克的神怪武俠代表作《智取威虎山3D》,太多人先入為主了,無論評論如何讚美、說徐克暗渡陳倉,也擺脫不了電影的「樣板」及政宣形象。置放在中港矛盾激烈的當下,淪為被訕笑或唾棄的犧牲品。
港片還是靠明星開展
港片在「後雨傘年」較疲弱,欠缺一部擲地有聲、面面俱優的話題佳作。比較好的是年初邱禮濤的《雛妓》(然而按金像獎的標準它是去年影片)、關信輝的《五個小孩的校長》(全年賣座冠軍)、杜琪峯的《華麗上班族》、黃修平的《哪一天我們會飛》及翁子光的《踏血尋梅》。香港電影的尷尬是,它從前類型太強,觀眾看慣名人臉孔;現在工業式微,明星賣少見少,但很多項目還是靠明星開展。女星尤其青黃不接,憑今年的《五個小孩》及《哪一天》都是楊千嬅便知。《雛妓》的阿Sa算是難得地成功轉型,由歌手轉而躋身演員行列。新人與舊人同台的尷尬,《華麗上班族》、《哪一天》及《踏血》有點是不約而同:《華麗》兩個新人因為配音而打了折扣,但周潤發同時又失了星味,影片有點兩邊不討好;《哪一天》及《踏雪》的新人比明星中看,甚至獲得獎項提名,但電影行銷的焦點,往往又不在他們身上。
《十年》挽救「本土電影」之名
《十年》是今年港片奇葩,沒有明星(最為人熟悉的是廖啟智),論資本及資歷,難以跟以上各者同日而語。但五個年輕導演,偏偏說了很多人不敢說的話,在佔領運動後的2015年,提問時代、預示未來。「本土電影」的概念有一段時間了,這些年充斥不少立心不良貨品。有人眼見港人的身分意識日強,圖以「本土」之名魚目混珠,製作馬虎、消費懷舊,甚或自詡是獎項大贏家。當「本土電影」的誠信快要破產,今年終於出來一部《十年》。「禮失求諸野」,電影業界的既得利益者太多瓜田李下,《十年》示範了沒包袱的敢作敢為,風格十分多元,黑白攝影、文字意象、偽紀錄片……題材切中要害,警黑勾結、建制蛇鼠一窩、粵語被邊緣、抗爭升級、文革舉報之風回來,叫當下觀眾看得悲喜交集。值得留意,《十年》完全合乎金像獎資格(一年內公映超過五場的長片),該獎項明年如何「安置」這部敏感作,足可測試它的獨立性。
文:家明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