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通識 2015年12月24日
盧偉力兄是有心人,最近為「第四線劇社」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執導演出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名劇《沙膽大娘和她的兒女》。我說他「有心」,因為此劇與現時香港的時代脈搏,息息相關。沙膽大娘信奉的天條,與香港人歷來的核心價值一樣:「搵食」第一。然而營營役役,所為何事?沙膽大娘畢生含辛茹苦,愛兒護女,到頭來三個兒女都比她更早命喪黃泉。可惜她似乎沒有多少覺悟,劇終時繼續她的「搵食」路。「搵食」固然艱難,只希望觀眾在「搵食」之餘,面對香港的撕裂,觀劇後也能有所啟發。
此劇在內地譯作《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大膽媽媽」
不及香港譯作「沙膽大娘」傳神。1973年,香港的「大學實驗劇團」首次排演此劇,導演是許鞍華,劇本翻譯是劉天賜。賜官鑽研粵語多年,而「沙膽」這句粵語出自其譯筆,繪形繪聲,不失其「生鬼」本色。
「沙膽」是膽大包天。但「沙膽大娘」的德語原文Mutter
Courage,其中Courage一詞的德語原意,在巴洛克時代指女人勾引男人的「心計」,與劇中大娘的風騷(三個兒女的父親都不同)頗為相配,但布萊希特更為大娘的浪漫加上註腳:是小人物為求生存的「沙膽」。
布萊希特只活了58歲,但一生創作48部戲劇,在歷史長河,除了莎士比亞,沒有人與他匹敵。他對戲劇的最大貢獻是其「間離」理論和「間離效果」。「間離」在德語是Verfremdung,而「間離效果」則是Verfremdungseffekt,英文一般譯作Alienation
Effect,未能曲盡其意。Alienation原意是轉讓、疏遠或疏離,在哲學上則往往指「異化」,並且與德語的Entfremdung掛鈎。
Entfremdung在中文譯作「異化」,這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及其學生馬克思的常用語,但兩人對異化的見解不同,前者的異化唯心,從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之否定然後返回自身的辯證歷程;後者的異化唯物,從制度入手,異化是資本主義的禍害,人不似人,變成資本主義的賺錢工具,迷失了本性。
固然,布萊希特也曾深受馬克思的異化論影響,特別是當他追求第二任妻子海倫娜時,因海倫娜是共產黨員,令布萊希特也認真研讀馬克思的著作。但布萊希特其實並不很馬列,他不用Entfremdung而採用Verfremdung,似想另闢蹊徑,只着重戲劇的表演方法,不去高談闊論。所謂「間離」,是要讓觀眾與演員保持距離,不去融入角色,觀劇時在較抽離狀況下進行批判性思考。
布萊希特在二次戰後因在東德揚威,繼而被前蘇聯高捧,而被人戴上「左翼」帽子,但他其實比馬克思高一個層次。馬克思只看到制度,他則看到人性。在批判醜惡和偽善的同時,他進一步挖掘兩者的根源。在《沙膽大娘和她的兒女們》,他用間離法讓觀眾看到一對辯證組合,一方是絕對異化的沙膽大娘,她的「我執」和「我所執」,也就是她重視的財富和她的兒女,使她吝嗇一切付出;另一方是她的兒女,特別是她的啞巴女兒,最後她為挽救全城性命的慈悲心和不惜犧牲生命,呈現了沒有異化的人性光輝。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