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通識 2015年12月3日
「道法自然」,語出老子《道德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裏的「法」,是「效法」,人向地效法,地向天效法,天向道效法。但什麼是「道」?「道」其實是個集合名詞,把天、地、人都包括在內,天時地利人和都要兼顧,而它本身,也有個準則,就是「道法自然」。
然則什麼是「自然」?若把「自然」翻譯成英文的Nature,會引起誤導。西方所謂「Nature」,今人一般譯作「大自然」,
但古人有另一說法,叫「天地」。而老子的「道法自然」,不是「道法天地」,「自然」是自然而然。
如何才能「自然而然」?魏晉時的王弼與老子心態最能相應,他註釋「道法自然」的「自然」是「無稱之言,窮極之辭」,「自然」是不可言詮的、無法解釋的,但它又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根本狀態。
另外,王弼對老子說的「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自然」註釋,謂「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可見凡事一旦順其自然,就會是不着痕跡,更看不到其背後意趣,一切都歸於平常。
與「自然而然」、「順其自然」相反的,是刻意、是造作,凡「造作」必矯,矯揉、矯飾、矯情。西方在十六世紀,便曾出現一種藝術流派,以「矯」為尚,稱為Mannerism,一反過去文藝復興年代的平和風格,不再強調追求靈性與內省,典雅與肅穆的人文氣息隨即消失,轉變為誇張扭曲的動作姿態,拉長了的人體比例,投射人性的焦慮與不安。借用佛學的解釋,這種不安的根源是六根的躁動。
「道法自然」捨棄任何形式的「矯」,但「矯」也不一定是壞,醫學的骨科便有「矯形科」,骨頭變形要矯,有錯要糾,撥亂反正也是「矯」。儒家有秩序情結,最喜歡「矯」,使一切合乎規範,要守規矩,稱之為「禮」,但老子最討厭「禮」,認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足以反映敗壞之相,所以老子大罵:「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意思是說,禮這種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以及禍亂的開端。
其實孔子論禮,「與其奢也寧儉」,認為太奢華的禮便成繁文縟節。孔子要到70歲,才能夠「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矩」就是禮,而事事合乎禮法,若能從心所欲,等於「道法自然」。但有多少人做到?做不到,則「禮」反成桎梏,對人性箝制,而扭曲了的「禮」走向繁瑣化,很容易變成魯迅筆下「吃人的禮教」。
總而言之,歷史上儒、道對立,是心態不同,前者要講秩序,後者則重自然,若各走極端,便會勢成水火。這種情況也可引證於佛教。最近筆者參加南傳佛教的禪修營,法師教人靜坐不必講求什麼姿勢,只要坐得舒服和愉悅最為重要,充滿「道法自然」的特徵;而漢傳佛教,重視普渡眾生,很有儒家淑世色彩,難怪一些極端分子視南傳修行者是自了漢,甚至是「焦芽敗種」!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岑生,你好!我是林志輝,剛從澳洲回來,我想拜會你,方便的話,請打電話67036488與我聯絡。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