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鄭培凱 - 香港非遺中心

2016626 

【明報文章】香港有個非遺中心,你知道嗎?不知道。不知道沒關係,不會有人批評你孤陋寡聞,批評你不關心「本土」,因為是上個星期才啟用的,是個新鮮事物。
新鮮事物?新鮮事物好,我們香港人最喜歡新鮮事物了。新鮮就熱鬧,熱鬧的事物就得趕緊去摻和,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否則就落伍了。只要是沒見過的、沒聽過的、沒吃過的,都充滿刺激,引起人們的興趣與熱情,都要去試試、聽聽、看看。有人聽說哪裏開了家奶茶舖,還用真正的絲襪拉茶,就擠去排隊,排一個小時喝上一杯奶茶。聽說哪一家蛋撻店在上環開了四五十年,英國末代總督曾經降尊紓貴來吃過,因為租金大漲而執笠關門,就去排上兩個小時,吃一口大英帝國的最後餘蔭。聽說尖沙嘴哪一棟大樓裏的西班牙餐廳得了米芝蓮一星,價格卻沒漲,趕緊打電話去訂位,安排好十天以後去排隊。猶記得當年赤鱲角新機場開始營運,連小學校長都帶着全校師生去「通識教育」,從青馬大橋就開始塞車,一直堵到航站入口,擠得水泄不通,讓旅客們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航班起飛,人還進不了機場。那麼,這次香港非遺中心啟用,會不會又擠得人頭湧湧,大人叫小孩哭呢?
有人就問,非遺中心是政府機構嗎?是展覽館嗎?設在什麼地方?還問,「非遺」是什麼東西?這就得稍微解釋幾句了。「非遺」者也,即是非物質文化傳承,英文叫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日本人稱之為「無形文化財」,一般譯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什麼?是遺產嗎?怎麼從來也沒聽說過文化還有遺產,居然還可以分成「物質」與「非物質」的?是誰規定的?假如是香港本地的中國文化遺產,不是應該屬於所有的香港人嗎?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持份者,不是嗎?怎麼沒有經過我們的同意?怎麼沒有經過全民公投,就偷偷摸摸的搞出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文化呢,遺產的數目不小吧?每個市民可以分到幾萬、幾十萬吧?
告訴你,先別激動。文化遺產不是錢,非物質文化遺產更不是錢,沒錢可分的。至於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件事,也不是香港政府異想天開,黑箱作業,關起門搞出來的。這是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6年世界各國簽訂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而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及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組織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說起來似乎有點囉嗦,但是界定得也算清楚。香港設立非遺中心,從立案調查、民眾諮詢,到具體執行,前前後後,已經十年了。
經過三年多的普查,香港現在列了48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10項比較重要的,屬於國家級,包括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會,都已列入國家非遺名錄。還有許多項目,如粵語、車公誕及客家山歌等,正在進行深入研究和評審,準備申報為國家級的非遺項目。你聽粵劇吧?喝涼茶吧?看過太平清醮的飄色與搶包山吧?什麼?沒聽過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那真是可惜了,舞麒麟跟一般的舞獅不太相同,雖然是一樣精彩。
哦,對了,你還不知道香港非遺中心在哪裏。其實很容易找的,就在荃灣港鐵站旁邊的三棟屋博物館,那一片葱鬱林木後面的客家圍村,現在成了非遺中心,展示香港的10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上星期啟用,同時舉辦了「非遺樂在三棟屋」同樂日,讓市民親身體驗本地的傳統文化,如粵劇化妝穿戴、吹糖技藝、客家麒麟紮作、茶粿製作示範等等。最精彩的,就是客家舞麒麟,真是香港本土的文化傳承,翻騰跳擲,龍行虎步,又如飛隼冲天而起,戛然而降,引得人人喝彩。
有空的時候,可以去非遺中心看看。
作者簡介:學者、詩人 近著《品味的記憶》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