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丘亦生 - 擋客之道

金融雲端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2月13日

有政黨建議開徵針對非香港居民的陸路入境稅,以舒緩大量旅客湧港帶來的種種問題,特首梁振英想也不想便斷定建議不可行,更表示港人不能「未富先驕」。這實在是一個古怪的邏輯,我想同情地理解也有困難。

向旅客徵稅是提都不可提的洪水猛獸嗎?獨沽一味靠遊客食飯的意大利威尼斯,也有向旅客徵稅,作為保育文化遺產及改善設施的經費,這是歧視嗎?是倒米嗎?會令旅客一怒之下轉到其他旅遊點嗎?

徵稅未必會阻嚇旅客

同樣是旅遊熱點的泰國,去年底也計劃開徵入境稅,打算向留泰逾3天的遊客徵收500銖(119港元),逗留少於三天的徵稅則較相宜,希望藉此鼓勵更多優質旅客訪泰,同時亦可用來彌補旅客到當地醫院求診後走數的壞賬,這筆壞賬每年涉及4,800萬港元。泰國這是嫌錢腥,是未富先驕嗎?他們不怕人家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向其國民徵收入境稅嗎?

查實,向遊客徵稅是很普遍的稅種之一,杜拜政府月初亦剛宣佈,由3月底開始徵收約15至42港元的遊客稅,但凡住宿酒店、民宿等均要繳交,以用於在國際推廣阿聯酋及其旅遊業。

這些措施的目的,有用以改善基建,也有用於微調旅客組合,但甚少會因此阻嚇到旅客,因此政黨今次的提議,我認為對於一般普羅旅客的影響極為有限,但對於頻繁出入的、非以旅遊為目的的不過夜旅客,才有足夠的阻嚇作用。

港府一直希望擴闊稅基,減少財政收入的波動,惟苦於無處埋手,今次這個機會,有一定民意支持,但卻被一句無厘頭的未富先驕便否決了。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總正面肯定人與資金的自由流動,認為會提升分配效率,但近年也開始認同,即使熱錢的流動,越多不一定越好,大家都已認清資金快來快去的傷害,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同意新興市場需要設立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限制資金的進出。

經濟效益並非無止境

對人流來說也一樣,旅客進出及移民來去,當然有其經濟效益,但也不是無止境的,亦存在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首一萬名旅客或移民,效益可能最大,第十個一萬,額外的效益可能已經減少,到了第十萬個一萬,更可能消化不良,甚至上吐下瀉。

在特定的資源條件下,一地社會只能承受一定數量的旅客或新移民,再多便會帶來張力、樽頸,需要管理、調節。就算日日說城鎮化是核心國策的中國,也有唞氣的時候。

中央政府在去年的十八大後,決定要嚴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北京最近更推出一連串措施,計劃疏散500萬外來人口,以減少現時人口過擠對交通、房屋、水電媒所做成的壓力,難道北京此舉又歧視外來人口?

為文之時,加拿大剛剛公佈結束實行了28年的投資移民計劃,而積壓着的7萬多份移民申請將全部凍結,瑞士又剛通過限制移民的全民公投,英國政府早前亦不避爭議,推出針對新移民的「返老家吧(Go Home)」廣告攻勢。

這些地方不是地大物博,風光如畫,就是有深厚的包容文化根源,竟然也有頂唔順的時候,何況彈丸之地的香港。

單單想用「為兩餐乜都肯制,前世」這種搵食心態,便想說服港人對眼前種種問題視若無睹,似乎太天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