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10月3日
李嘉誠就大陸官媒對他連番指摘作出回應的同一天,港大校委會在中共港共幕後幕前的支配下,否決了副校長人選的任命。莎翁說「新的火燄可以把舊的火燄撲滅,大的痛苦可以使小的痛苦減輕」,令全香港都「不寒而慄」的港大事件,連日來在媒體上,把李嘉誠的「不寒而慄」掩蓋了。
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說過這樣一段話:「懦夫們連二乘二是多少都聽憑當權者決定。所謂的背叛,是背棄對真理的理解、知識分子的忠誠、對於思想的原則和方法的堅持,以換取其他利益,即使是為了所謂國家的利益。當真理因為對抗種種利益和口號而岌岌可危,甚至被貶抑、扭曲和強暴時,我們唯一的責任就是奮力抵抗、拯救真理。」12名校委對自己良知的背叛,即使是為了所謂國家的利益,也是懦夫的背叛。
中共何來輿論多元
但是,李嘉誠的「不寒而慄」仍然不能只看作是他個人的事。在某種意義上,他是香港人在公平法律保障下,憑個性、智力和獨到眼光而建立龐大商業王國的楷模。他今天的「不寒而慄」,也是香港人都該感到「不寒而慄」之處。
「不寒而慄」典出《史記》,講一個酷吏上任一天,就殺了四百多人,儘管天氣不冷,然而此地區的人聽到這消息後都嚇得發抖。
前天,中共官媒《環球時報》針對李嘉誠的回應試圖打圓場,說由新華社的「瞭望智庫」轉發的〈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的影響被高估,指李嘉誠需要適應「內地輿論變得多元」後對李嘉誠「去神化」的過程,新輿論對李氏並非敵視。在李氏的回應中,似乎也故意要把連日來大陸對他的抨擊,與習近平的政策切割,說這是「個別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國家方向」。然而,中共何來「輿論變得多元」?如果真的只是輿論多元的個別人士意見,何以官方媒體連續刊登?又何以沒有相反意見的「多元」?再說,李嘉誠又何須對多元輿論的意見作出反駁?
1989年六四後,當時外資企業紛紛撤離中國,李嘉誠反而大舉進軍大陸市場,成為最大的外來投資者。因此之故,中共歷屆領導人對李嘉誠都敬重有加,鄧小平兩次單獨會見李嘉誠,江澤民、胡錦濤也多次與李氏父子會見。過去無人懷疑李嘉誠有「上達天庭」的渠道,現在顯然這條路已斷,否則何須由大陸官媒與李氏公開對壘呢?
投資與撤資,本是商業行為,李氏在回應中略交代了由於大陸「部份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而「習主席最近提倡『一帶一路』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所以集團投資海外業務,與國家政策並無牴觸」。
道理雖如此,但中共一來不跟你講道理,二來就是任何事情都政治化,從來沒有純商業的考慮。對中共來說,李嘉誠在習近平上台後經濟下滑時期大舉撤資,就是不「愛國」(其真正含義是不愛共)的表現。在政治上,他於2012年投票選特首時,違抗指令公開揚言支持唐英年;去年董建華率領眾富豪到北京見習近平,回港後李並沒有按北京指示公開挺梁。在中共眼裏,這都是「不聽話」的表現。
奮力抵抗拯救真理
李嘉誠在六四後投資大陸,相信純從商業利益考慮。在外資撤離潮中配合中共政策,可能當時中共給了些投資便利和政策好處。但中共的政治觀念就是恩賜,而李氏按市場規律撤資,中共就認為是忘恩負義、大逆不道也。
回應文中提到李氏的格言「萬變社會,不變承諾」。在法治社會,不變承諾就是法律高於一切。對一向政治掛帥的中共來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中共的傳統施政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中共國今時不同往日,富起來也,以前的政策是爭取李嘉誠為首的港資,現在,大量的港資已是中資變身的物體矣。
李嘉誠回應是否「不愛國」時,他沒有提到「愛國」這個詞,卻用了兩句古詩:「此心安處是吾家」以及「我身(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這兩句詩,使筆者想到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一句話:「哪裏有自由,哪裏就是我的祖國。」
李嘉誠當然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他的心安處。但年輕一代的香港人卻沒有選擇,他們多會以港為家,即使這幾年香港發生的事越來越使人「不寒而慄」,越來越難心安。但如赫塞所言:「我們唯一的責任就是奮力抵抗、拯救真理。」這應該是香港人的使命。(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香港戰後嬰兒成長期,正處共產主義使人疑惑的時空,當中曾讀兩本書之一眾,生出兩走極端擁躉,一邊幼稚尋找共產真理,一邊狂追有奶便是娘,當時更多以讀書為階梯,為取得活於社會的更好座位入場票,忙得不亦樂乎。其中成長,今日看似讀書之徒,那堪尋綜諸如李怡先生所提德國作家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說的一段話 !
回覆刪除君不見過去二、三十年,香港大小書局,當眼處每每放滿流年運程、心靈雞湯、致富之路,諸如此類印本,要不就是各類工具書籍,引得人人借此彌補自己心靈空虛,可見香港此輩盡是失落的一團人,寄望此輩重拾自決尊嚴?難矣,畢竟,彼等快將年華老去,阻力漸消。
為此,倍感李怡先生鴻文可貴,感謝他以七旬高齡,仍不懈為文以育今日要憑自力解救將來的青年人,寄語當下青年人得此教育,珍而重之,要從今後改革運動中,建立健康且能承傳垂範的人生觀,力求重現漢人的正確華夏文化。還望香港尚有一綫生機, 願見香港過去盡被扭曲的人文生態一掃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