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吳靄儀 - EQUUS

明報   2014年6月2日

演藝學院上演七十年代英國名劇EQUUS(拉丁文「馬」),引起了熱烈討論,特別是有關該劇探討的主題:究竟什麼是個「正常」的人?所謂「病人」是不是只不過與「正常人」不同,如果不同之處只是他們充滿「正常人」已失去的激情,而失去了激情,「正常人」不過是表面妥當、內心空洞的人,那麼醫生和病人,誰的生活更值得羨慕?

我甚少看舞台劇,跟好朋友一起看這次演出,的確是賞心樂事。難為編劇將原文繙譯成通順的台詞,更難得黃秋生唸來那麼自然和引人共鳴,而張敬軒和那些「馬」的舞蹈動作,更令人深為感動。這場是多種藝術的結合演出,縱有未臻完美之處,但踏入主流,接受國際水準挑戰,這份承擔,就很令人興奮。

看罷出來紛紛討論,這齣劇是否有點過時的味道?是否露出七十年代思潮的馬腳?我就覺得是。這個從心理學角度纏綿於「正常」與「不正常」之間,就十分七十年代。R. D. Liang的著作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主題是「正常人」並不比精神病人優越,差勁的可能是甘心接受現實世界束縛的正常人。而對於這個看法,就有兩個反駁,兩個都在劇中反映出來,一個是心理病人每每感到異常痛苦,他們需要的是解除痛苦,而這就是治療師的責任。另一個反駁是心理病人的反常行為能破壞社會,傷害他人。例如劇中少年,刺瞎了六匹馬,那就是強烈的破壞力的象徵。

我當年也曾熱中於這個辯論,但今天重看,覺得問題並不是那麼深奧:所謂正常,不過是我們要求對自己及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我們需要心境有充分的自由,需要有個人的尊嚴,而心理的波折,衝擊這些基本能力。從社會角度看,香港何嘗不是這樣?多少激情,我們終歸只求一定的控制自己前途與生活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