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林茵訪問褚簡寧:一個記者的語言藝術

星期日生活   2012年12月9日

【明報專訊】素聞褚簡寧有火,針砭時弊大膽尖銳,粗話又說得精警,不料他卻告訴我最近被罵得狗血淋頭。

事緣他在專欄寫了幾句,談地鐵上的見聞,跟自己玩個小遊戲,看能否從外觀分辨出香港人和內地人,順便教教大家英文,「講吓佢哋有咩特徵,行為舉止、身體語言,英文就是mannerism啦,內地男人喜歡剪到頭髮好短,咁我講吓咩叫buzz cut陸軍裝啦,女士入到車廂無陽光都戴黑超,我就解釋咩係fashion statement,咁之嘛,點知畀好多人鬧我呀!好多email send來,多數係內地人,因為係QQ帳號的email,鬧到我……真係丫,我打畀老總話不如我寫番篇解釋啦,根本篇文無咩侮辱性,我都可以寫英國人同法國人睇上去分唔分到架。

老總話唔好喇,forget it,let it go。」



直擊中英談判 爆獨家新聞

說的是他在《頭條日報》的專欄《又中又英》,以社會時事評論為題材,發表意見之餘混入英文生字,讓讀者學習英語在日常生活裏的應用,沒料到「反響」如此激烈,或者此事證明他的文章在內地人之間都有大批讀者吧。事實上,由《不中不英》系列、《政識中英Party Talk》至現在的《又中又英》,都極為暢銷,看時事識英語,捧場客由本地師生、上班族到政府高官都有。

褚簡寧(Michael Chugani)原是資深政治記者,中英談判的年代就派駐倫敦直擊,後來也曾經長駐美國,採訪過政要名人的名單,有江澤民、克林頓、蓋茨、彭定康、曾蔭權、何鴻燊等等,往日爆出獨家新聞如鄧蓮如退休、中英談判破裂、港大牙醫學院系主任涉貪、專訪賴昌星,行內觸目。怎麼教起英文來呢?原來都是好友陶傑的主意。

政治時事取材教英文

「那時在《南華早報》本是寫時事評論,大概五年前,陶傑忽然間提議,話我用的英文特別,香港人的英文唔太好,不如幫我出本書,將評論翻譯成中文,佢找出一些有趣的英文詞彙,加批注講解,當係文本教材,一定好好賣。我初時都半信半疑,點知一出好受歡迎,好快銷量就過萬。」結果出了一系列四本的《不中不英》。後來褚簡寧再跟星島合作,在《頭條日報》寫《又中又英》的專欄,也出了兩本,這次則是刻意為之,「落筆的時候就本着教英文的目的,短短地,幾百字,都用政治時事做題材,但不像學校教英文,例如可以拎高官講錯英文的例子,解釋番啲字應該點用;梁振英僭建事件,可以放多些生字去講,睇完學到英文,又明白時事,讀者寄電郵嚟問英文又有,講番佢對時事的睇法都有。」

點名糾正高官英語

熟悉政商名流,落筆辛辣之餘不失風趣幽默,不少人稱讚褚簡寧為本地最佳的英文時事評論員;政界人士捧讀,大概也留意着自己有否成為反面教材。被褚簡寧點名在專欄裏糾正其英文的,由陳方安生、曾蔭權、唐英年、林煥光、張建宗,以至公民黨大狀們都無法倖免。「香港人好難學好英文,沒有英語的文化和生活環境。我們的高官英文,學自以前殖民地的英國官員,好old fashion,而家的人不會咁講嘢。我在美國住過,佢哋的政客係講緊好簡單有趣、生活化的英語。每個語言都係不斷發展,你離開那個環境耐咗,就不知道佢的新發展,好快會失去那種語言;好似我的兄弟都在香港土生土長,細個佢哋都講廣東話,移民美國之後好少返香港,而家佢哋的廣東話都唔準了,同佢講新詞語,例如『靚模』,佢都唔知你講乜。香港人學英文是在學校裏跟書學,無正式同英國人接觸,啲字咪唔識用囉,外國人的日常用語,書睇唔到,老師亦都唔識教,所以好多時都唔能夠好自信地用不同的英文字詞。」

做記者 抱不平

褚簡寧人如其書,種族上不中不英、用的語言則又中又英。他的父母是印度人,他卻在香港土生土長,不會講印度話。小時候父母忙於生意,第一種學會的語言就是家裏傭人教的地道廣東話,然後才是英文。讀書的時候已經對世界政治很有興趣,「見到非洲咁窮,越南又打仗,死咁多人,我覺得唔應該。仲有好多大陸人走難來香港,無錢無屋住,點樣幫到佢哋呢?我又無錢幫咁多人,不如在報紙上寫,講畀人聽這個社會有咁多唔公平事,所以好早就想做記者。」中學畢業,卻對大學課程無興趣,於是揹起背包環遊世界,去歐洲、土耳其、伊朗、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東南亞都走遍,大半年後回港便做起記者來。早期在《南華早報》任職,曾派駐英國採訪中英會談,但主要都在香港工作;八十年代後期因家人都移民到美國了,他也想試試那邊的生活,轉為駐華盛頓替《南華早報》和《信報》報道政治新聞。

九五年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掛念香港,想經歷回歸,就回來Standard當記者,過了九七回歸再返美國,二○○三年亞視英文新聞部招攬他做總編輯,那次回港就留低至今。「所以我都好容易適應,喺香港就覺得自己係香港人,喺美國又當自己係美國人,一落飛機就講返英文,返香港就講廣東話,唔會講英文。其他人或者未必咁適應,不過我成個家庭,父母係印度人,前妻係英國人、兩個兄弟的妻子係美國人,一向都好international。」

回歸後,香港不再國際化

特意返來看回歸,也見證了回歸前後香港的變化,褚簡寧深覺香港不再國際化,「細個時住尖沙嘴,見到好多西方遊客、日本人的旅行團,而家67%遊客都係內地人,尖沙嘴多人到行都行唔到,周圍都講緊普通話,其他國家的旅客就得番三成幾,我從美國返港八年,真係覺得無咗嗰種international feel,行中環、銅鑼灣、尖沙嘴,根本就係一個mainland city。你已經唔可以話香港係一個國際化城市,只係一個同中國唔同的城市。可能經濟、金融仲係國際化,但你的人口流動同旅遊業已經唔係,巴黎、紐約、三藩市、倫敦,係世界各地的人都會去的,不會有一個族群壟斷晒。但香港,七成內地旅客,我未見過一個地方淨靠一種人去養整個零售業,真係非常蠢的事。

中港摩擦 遲早要解決

人滿為患,街頭上、地鐵裏港人與內地旅客、水貨客之間的張力,連褚簡寧在外國生活多年的姊姊,最近回港短短數星期都感覺得到,「好似本地人同內地人唔係好啱咁」。褚簡寧寫篇簡單的短文談幾句內地人的外觀特徵,即招來排山倒海的批評,「這種摩擦我諗遲早要解決的,始終大家都要共存。CEPA的安排讓三億內地人可以隨時來香港,三億人,相等於整個美國的人口,你話如果突然成個美國的人都湧去曼克頓,得唔得?梗無可能啦,而家香港的情形就係咁。三億內地人個半小時內就可以到香港,完全唔會work的,咪會唔夠酒店,搭車迫到死,街行唔到,跟住佢哋又炒樓,你咪要住劏房囉。

其實英國佬無畀民主你

「有啲人頂唔順就fight back,拎支英國旗出嚟舞,我覺得就多餘了。」褚簡寧認為,大家不滿現政府,刻意抬舉英治時期,忘卻當年很多不公平的情况,也忽視了回歸後民主發展取得的一些進步,「以前英國高官住三、四千呎大屋、去度假、仔女去外國讀書,都係納稅人畀錢,高層的職位唔畀華人做,港督指派晒啲立法會、行會成員,只要你係匯豐銀行老闆、渣甸洋行老闆,就預咗個位畀你架喇,政府話要起公屋、起鐵路,起咩立法會都會通過。其實英國佬無畀民主你。不過有些人會咁睇,以前英國人管,英國係民主國家,雖然港督係首相指派的,但英國首相係民選的,有咩衰咗,國會議員會嘈。而家CY只係1200人選出來,又係阿爺ok的人,中央領導人又唔係民選,我哋特首唔係向一個民主國家的人交代。」


首次獨家專訪包致金--褚簡寧目前是自由人,主要在亞視英文台主持Newsline訪談,高官名人都經常買帳,出席該節目接受訪問,圖為早前他訪問剛退休的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是包致金首次獨家專訪(圖)。另外他也在港台主持清談節目Backchat ,並為《南華早報》和《頭條日報》寫專欄。

點解懷念彭定康?

港人最懷念的彭定康,也是因為經過民主洗禮,才能達到這種水平,「彭定康嚟過我節目好多次,佢畀而家嘅特首叻,係肯定的。佢本身做呢行嘛,在英國做咗國會議員好多年,經歷過選舉,所以佢明白市民想要乜嘢、想佢做啲乜嘢,好識運用輿論。香港的特首唔係,阿董係生意人,曾蔭權係公務員,梁振英又係生意人,都未試過管一個城市700萬人。同埋彭定康識得出去行吓、做吓戲、同BB玩,梁振英識唔識做?佢做都做得唔好睇啦,睇得出係假的。但亦都要明白,本身個文化唔同,中國人同西方人的表達方式唔同。想搵到似彭定康咁嘅人做特首,我喺香港暫時都見唔到一個。」

文 林茵
圖 林俊源
編輯 蔡曉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