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陳雲 - 香港是華夏君主立憲的補償版

明報   世紀版   文字江湖    2012年12月4日

(本文乃陳雲新書的節錄。)

滿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朝廷效法西洋,籌建新海關,兩廣總督奏議採用英國方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類似外交部)任命英國駐廣州領事館翻譯赫德為海關總稅務司,統領全國海關,海關在赫德治下,清廉有節。滿清可以任用英國官員為海關大臣,是由於滿清是滿蒙帝國,帝國可以統領藩屬,也可任用客卿。當年嚴復以官學生的身份留學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回國之後主張滿洲全盤仿效英國,及後,康有為、梁啟超輔助光緒帝仿效英國及日本維新,可惜功敗垂成。英國的帝國體統、君主立憲和普通法制度,本來就是適合華夏社會的,只是滿洲的立憲失敗,於是志士仿效法國革命及俄國革命,令中國走上絕路。滿清遺民寓居香港,託庇於英國統治,就好似清朝君主立憲和採取英國制度的歷史補償版。這是香港遺民歷史的珍貴之處。如果滿洲君主立憲成功,國旗或鈔票也應有龍有鳳。

香港殖民地時代的市徽有龍與獅。首長叫總督,漢名叫德輔、彌敦、金文泰、楊慕琦、戴麒趾,猶如滿清貴族之漢名,叫榮祿、載灃、敦崇之類。香港政府的輔政大臣叫布政司、檢察長叫按察司、民政部叫理民府。英治時期,香港的夏曆新年就叫新年,不叫什麼「春節」;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及重陽都是法定假期,台灣將重陽節改為「敬老日」,避忌祭祀幽冥祖先的傳統,改為敬現存之老人。中共也只是準備審議草案,將重陽定為「老年節」。香港民間好多博文學校、華夏書院、廣智書局、大同餅家、仁濟醫院、博愛醫院、中華煤氣、中華電力、中華巴士。零錢叫碎銀,一元叫一個銀錢或一文銀。渣打銀行的香港紙幣鈔票上,有龜、鳳、龍、麟四大靈獸。由於滿洲王朝不是漢人政權,故此居港的漢人在香港接受英王外派香港總督的統治,彷彿好似滿洲王朝成功立憲之後,派了滿洲總督大臣來香港施政一樣。假若滿清當年順利維新,君主立憲,中原也是如香港英治時代的光景吧。

自一八四二年,英國佔領香港建立殖民地,滿清末年,企業家、文人、官員蜂擁來港避難,帶來人才、資金和業務關係,香港展開城邦自治的歷史,大陸走向共和國,香港則是君主立憲之下的城邦,香港走的是與大陸迥然不同的另一歷史進程。英國殖民官也意識到的,於是香港不鼓吹白話文,反而聘請前清翰林賴際熙在香港大學成立中文學院,復興古文教育,促進國學研究,戰後官定廣東話為華語交流語,不在電台及學校推行國語,殖民官和人類學家考察鄉間,將宗社規章化、法制化,促使祠堂、祖業與廟宇以現代之規章公營化,風俗得以保存久遠。英國殖民官與鄉長一道祭祀天地神靈,殖民官的行為,一如滿清的儒官。華人社會賢達獲英王賜封爵位,獲港督提拔為議員,猶如漢王朝察舉賢良方正。英帝國統領殖民地,靠的是文化優越,不是血緣親族、船堅砲利與經濟輝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後,香港的經濟增長超越英國,但英國仍然領導香港政治。以文化優越、禮樂端正而統治藩屬,使其心悅誠服,就如周朝之王道統治。小小的英帝國,統治龐大的海外殖民地群落,好似周朝統治天下。

在英國殖民政府及華洋人口的經營下,香港繁榮興盛,中環有國際金融商貿,半山區住了西人大班及高級華人,尖沙咀是航船遊客,深水埗、秀茂坪是平民山寨,葵涌是貨櫃碼頭,觀塘是工業重鎮,油麻地和九龍城寨有三山五嶽人馬,離島有漁業,新界有菜地、稻田、魚塘及邊界保留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的鐘錶、成衣、假髮和玩具出口,首屈一指。本來是屬於廣州、上海、天津的,都在香港集中出現。只因為香港走對了華夏復興的路——香港行的是尊重傳統繼承和地域文化認同的君主立憲政制和普通法制度。大陸人看香港,覺得香港欠了大陸似的,這種心情可以諒解,因為香港有的,原本大陸都應該有,而且有的更多更好,就只因為大陸走錯了蘇俄共和革命的路,民族靈命都賠上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